《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论文.docx
《《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论文
《哲学智慧与精彩人生》论文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
哲学礼仪道德观
姓名:
学号:
班级:
完成日期: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
哲学是智慧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中国哲学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
为免个体生命坠毁于危途,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
礼对生命之养可分为三个层次:
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以此为基础,礼养吾人生命“入精微、致广大”,终使吾人生命达“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的生生之界。
礼是吾人在现实的具体事上,对生命惟精惟一的磨练与涵养。
关键词:
智慧危途礼
Abstract:
Philosophyiswisdom.Chinesephilosophyandwesternphilosophyanimportantdifferenceis:
ChinesePhilosophyinessenceisakindofexistencewisdom,onekindavoidsourlifetocrashintothedangertoextinguishwayofwisdom.Fortheavoidanceofindividuallifecrashesontheroad,theChinesephilosophyneedsheartlawis,ritualstandardspeechact.Theritualraisestothelifemaybedividedintothreelevels:
theindividuallife,naturalenvironment,socialgroups.Onthisbasis,theritualraisesourlife"intothesubtle,tomajority",willmakeourlifetoreach"theworldwithand,worldsameFestival"lifecircle.Theritualisweinthepracticalthingsoflife,bethoroughlyengrossedindisciplineandself-control
Keyword:
WisdomRoadCeremony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哲学是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
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
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
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
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智慧就是秉承“独知境域”中那一本源意义上的中正力量。
有了这一中正力量,我们的抉择才不会坠毁入危途。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种“独知境域”中进行抉择。
每一次抉择,或有智慧,或无智慧。
但无论怎么样的抉择都是你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抉择,你要承担你抉择后一切发生的事件,无人能代替你承担。
逃避承担不仅不是智慧的,同时也不是爱智者的生活方式,爱智者,不一定是智慧的,但承担自己抉择后的一切事件则是爱智者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没有承担后果的爱智慧行为,永远不可能是智慧的拥有者。
爱智慧就是你自己看着做作壁上观的先贤,对现实处境中的事物做出抉择,没有现成的旅游指南为你指出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目的地。
爱智慧不等同于你就有智慧,只有你做出抉择了,这时才能判断你是否有智慧。
一次有智慧,不代表你终生有智慧。
你仍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或危坠,或走出危途。
只有生命秉承中正之力,不断走出危途,智慧积累越多,我们才能逐渐接近那“善的相”,接近那“良知”,接近那先贤中的“仁”,或拥有。
但拥有并不一定代表你永远都在真理之路上行走,你的抉择还有可能将你带入危途。
何谓礼?
礼是中正之心应事之外发,是随着境域发生变化、中正笃实生命的具体的行为。
礼修正言语行为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其是对我们行为惟精惟一的修正,是对生命中正笃实惟精惟一的磨练。
礼是中正生命力的应事之外发,同时礼又是对中正笃实生命的惟精惟一之养护。
中正与礼互为表里助吾人步入爱智者的中正大道。
中国先贤用礼磨练吾人,避免吾人误入危途。
礼对生命之意义,荀子之论甚是精微。
“做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
故人一之于礼仪,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荀子·礼论篇》)。
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一之于礼仪”的言语行为可免吾人行走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哲学是爱智慧的。
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
个体生命何以才能是一种智慧的存在方式,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
若此则可多一些智慧,在独行于“危”、“微”途中不致坠毁于危灭之途。
欲是吾人源于天地的生命力,需以礼仪调和养护,善养则欲心不害道心,吾人不致入危途之域,且可使吾人生命入中正精微之界。
二.礼养的三个层次
从中国先贤对礼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礼是对个体生命的养护,个体生命又必在一具体境域中生存,礼养个体生命必养其所处的具体生命境域。
具体生命境域含自然环境与人类群体,故礼之养必包含三个层次:
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1、对个体之生命之养。
个体生命以何与其所处境域进行关联?
目耳口鼻体与行为、言语,故礼必养耳目口鼻,修正吾人言语、行为。
礼养目耳口鼻体。
“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史记·卷二十三》)养必有节。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
2、对自然环境之养
人不可能无欲,欲发之于内在的本源的生命力,外体现为目耳口鼻。
故礼必养其目耳口鼻。
但礼之养必有分寸,必使吾人之欲不伤物为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
”(《孟子·梁惠王》)。
在人欲与物的关系上,礼节吾人之欲。
若吾人不能节制自己之欲,则必导致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之现象。
如当今社会屡屡出现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不能节自己之欲而伤物的恶果。
中国之礼重人物相谐,重二者相持而长。
既使欲不穷乎物,从而丧我,丧吾人中正平和流畅的生命。
同时也重对物之养,不因欲而屈物、伤物。
“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这是中国先贤以礼来规范人与物关系的原则,从而以达两者相持而长的和谐境界。
3、对群体之养
养目耳口鼻,不能离我们所处之境域。
因我们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境域中,而物也非无穷尽。
故礼养目耳口鼻体使欲必不穷乎物,同时礼之养必重群体和谐而不致乱,礼重修正吾人言语行为使我们在一个俱体境域中彼此和谐,达物我人统一和谐。
达物我人统一和谐,礼对群体之养必有秩序、必有等级,群体之间必是和谐。
故礼又重对人类群体进行分别,在这种分别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言语、行为,以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护我们所在境域的生生流畅。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何谓别?
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礼论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礼记·曲礼》)
礼者养也,养护我们的生命。
从先贤对我们的生命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命非只是心灵的观念体,生命是肉体、心灵与其所处境域的高度合一。
宁静致远的心灵必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流畅行为,合乎礼的行为必对内心之中正平和进一步予以养护,对其所处境域有一种光辉笃实之养。
“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
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礼记·曲礼》)。
以礼对生命予以养护,则可“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礼对生命之养要让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的流畅之中。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
礼岂不至矣哉!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荀子·礼论篇》)
在这一“日月以明,四时以序”的和谐境界中,生命如夫子所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流畅之中。
中国先贤制礼,重在养欲节欲而又重其所处境域的和谐。
故礼是对处于具体境域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对生命的一种养护。
三、礼养个体生命入精微、致广大
中国之礼重整体和谐,重个体之欲有养同时又与其所处境域彼此和谐。
个体之欲有所养而不致乱,这只是个体为人的前提,而不是为人的充分条件。
人之为人,非只是简单养其欲而不致其乱,欲只是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生命力必致中正平和精微广大之界,此才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故礼必以具体的修行方式,助人入精微广大之界。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
”(《荀子·礼论篇》)“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浃,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
”(《荀子·礼论篇》)
1、养中正平和心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君子慎其独,故须臾不敢离其道。
不离其道,则以礼约束自己行为以守中正之道。
是故“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长、欲从、志满、乐极,则丧吾人中正平和,我们离危坠之途也将不远。
“生,人之始也。
”中国哲学又讲“生生之为乐”,此即意味着,我们终生都在起点上进行选择,我们终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又一次开始。
敬始慎终,是君子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恪守的原则。
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开始,君子都要以慎独之心,敬其始,毋敖长、欲从、志满、乐极,而丧中正平和。
若此方可慎其终,而不至于有善始无善终,背离君子“终始如一”之道。
2、养君子之尊
人生而有尊严,这是一个先天命题,尚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
要将这一先天命题演化成为一个现实存在,则需吾人以这个“生而有尊严”的先天命题为基点,以礼修正吾人言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礼记·曲礼》)。
《礼记》对吾人言行的这三个规定是君子养“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
先贤对此三个规定的解释甚是明白精微。
朱子曰:
“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乃礼之本。
”范氏曰: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
‘毋不敬’。
”刘氏曰:
“篇首三句,如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之’意,盖先立乎其大者也。
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
此君子修已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性也。
”
3、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世事风云,人事苍桑。
吾人一生都在危、微途中独自行走,有时不免遇见危难。
遇见危难,临危何以能不坠入坠毁之途,则需吾人临事有从大节着眼之气度。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从孟子上述之论我们可以看出:
生是我所欲,死是我所恶,但若所欲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吾人舍生取义。
故礼记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论,此是在行为上养君子临事勿因个人之利而丧君子之大节。
君子之大节,“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故礼重在养育君子临事不丧大节。
若能有舍生取义为人境界,自能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而避免吾人临危坠入坠毁之途。
君子为养其尊,故重临事有大节。
4、曲尽人情
君子重养尊、重养临事有大节。
同时君子有厚德载物、悲悯宽厚之心,为人又平和宽厚,与人相处能忠恕之心曲尽人情。
故礼重养君子与人相处曲尽人情。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生雄迈英杰,但为人极其谦逊平和,其风范甚能体现儒家为人恕道精神。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以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隐私,以沽其直,皆不可以言责善。
”(《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以礼规范吾人行为,则吾人可不丧中正平和之心,吾人常存中正平和之心,则吾人行为则可应事而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曲尽人情,达“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
这一人物我“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生生之界。
结语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中国哲学的爱智慧是在具体境域中,中正笃实的生命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棗礼,养护自己中正笃实生命、物及同类。
如何能将这三者养好,这是中国哲学爱智慧的核心所在。
只有在一日三省自身的具体的行为养护中,中正笃实的生命才能入精微致广大,步入智慧的真理之路,而不是在充满虚浮、歧途的意见之路盲行。
参考文献: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出,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