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0235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总星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八颗行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

外部条件:

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

(1)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3.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其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均为15°/h)和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公转轨道中分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A点: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B点: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曲线:

※※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

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4.二分二至日※※

 

5.二分二至日光照图。

※※※※(必考)

6.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

 

7.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由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8.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现象;

(2)时差;(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太阳东升西落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四季和五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莫霍界面:

地壳与地幔之间。

古登堡界面:

地幔与地核之间。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4.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类型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和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的大陆东岸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雨旱季明显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主要区别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

暖气团

上升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缓缓上滑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雨区位置

主要在锋后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图示

天气图

简图

雨区图

主要在锋后

主要在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常出现阴雨雪、同时伴有大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常出现连续性云雨天气或雾

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过境后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转晴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尘暴。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江淮地区的梅雨,

5月末到6月

2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

2.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海平面上升;

(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环节.※※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2.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性质分类有寒流和暖流。

3.世界洋流图。

※※

 

4.洋流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和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2)对渔场的影响:

由于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

由于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4)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

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属于可再生资源。

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欠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开源措施: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增雨。

节流措施:

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减少污染浪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

2.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3.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

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

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

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

4.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

5.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6.岩浆活动会形成火山或熔岩高原,哥伦比亚高原、长白山、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2.河流侵蚀方式有三种。

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

3.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

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

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