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16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题: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

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

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

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

《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欧阳修《采桑子》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

   逶迤:

    琉璃:

    涟漪:

    掠岸飞: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

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

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诗词简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五、拓展研读

下面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仔细阅读,完成诗词后面的练习。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通过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4)“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

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5)“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6)“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7)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8)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9)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

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

上片写景物。

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

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

先写郊外景。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

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第二课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倚清秋:

   簪缨:

    倩: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阙具体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下阕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宋代: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

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词苑丛谈》云:

“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

‘无言独上西楼’云云。

”故“锦堂春”亦名“乌夜啼”﹞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

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

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词简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常记:

   溪亭:

    日暮:

 沉醉:

兴尽:

误入:

藕花:

争渡: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

这首词具体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如梦令,词牌名。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词牌由来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或云:

"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

"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

(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

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本调三十三字。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

一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

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

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

第五、六为两字迭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3.李清照的诗词创作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

“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

“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诗词简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诗词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

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

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

在那里作什么?

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

“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

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

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

“藕花”,即荷花。

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

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

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

怎么办呢?

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

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

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

这里的“争”,作怎么讲。

“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

“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

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

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

“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

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