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docx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期间诸子蜂起,学派林立。
而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成为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
首先,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的。
春秋战国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荡和战乱时间。
据文献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
太史公自序》。
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
时代的动荡——周礼的破坏,使得人们的思想从统一中走出来。
旧的礼制的破坏使得人们开始探求新的思想和规则。
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
在春秋战国之前,受宗法制的影响,文化都只属于贵族,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使得接受文化知识的阶层更为广泛,而周礼的破坏,使得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为增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一“劳心”,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同时,礼崩乐坏之后,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各自为政的诸侯国的存在为多元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然会时期思想统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无一不是为了统一思想,在“正统”思想下,别的思想是很难生存的。
而春秋战国时期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如秦国尚武,鲁国尚文,所以,他们的思想就不同。
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找的适合的国家。
同时这种文化传播中,使得各种思想相互冲突,交织与渗透,又提供了文化的重组机会
因此,春秋时期的文化如此丰富多彩就是因为礼崩乐坏,主流的思想体系的崩溃。
如果光是礼乐崩坏,主流思想体系的崩溃,还是不足以使春秋战国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的。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混论时期为数不少,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近代中国等等,这些时期的文化也是有长足的发展的,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都没有创造出诸如儒家,道家等等的传世经典,都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乱最长的时间,它有足够的时间使它的思想发端,传播,发展形成。
如果时间不够长,一种思想(如果不符合统治者所需往往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春秋时期的百家思想都经历过发端发展的过程,比如儒家从周礼出发,春秋时为孔子发端,战国时孟子发展,最后荀子完善。
道家,从周易开始老子发端,庄子发展,战国时成立。
兵家从太公兵法开始,孙武发端到孙膑吴起等人总结。
离开了这样一个长期分散的既没有主流的价值观念又没有统一的诸侯各自为政的环境,哪家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是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思
想的解放,使得文化层面的扩大,“士”阶层的产生,文化思想交流更为广泛;没有主流文化的束缚,拥有各种文化各自发展的空间,各种思想相互冲突,交织与渗透;有足够长的时间使其自由发展没有过多的干预,让其完善真正的发展起来。
1
、“士”阶层的兴起和壮大
秋时期,
“天子衰微、
王权坠落”
于是“学在官府”
的局面遂被打破,
私学由此产生,
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
“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是由中国古代“四
民”(士、农、工、商中的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巫师集团分化后,
一部分与政权紧密联系的遂成为贵族和官僚,
另一大部分巫师则流落
民间,成为方术技能之士。
到了商朝后期,成为贵族和官僚那部分士又发生分化,一部分仍然保留了贵族官僚的身份,另一部分则或沦为贵族的下层,
或成为武士,
或成为卿大夫的家臣,
或流落民间加入方术技
能之士的行列。
春秋末期,
官学式微,
私学勃兴,
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
于是士阶层
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
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
沦入士的队伍;
另一是
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2
、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有利于文化人有进行独立的、
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这样,
他们不再像巫史那样依
附于王室,
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
加之,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
世守宫廷文化的专
职官员遂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
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而私家学者集团的
兴起,又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内容和力量。
原来那种精神产品在
王权
“荫庇”
下产生的状况,
遂变成了士阶层中的某些人的集体或个人的创作,
百家之说遂
应运而生。
3
、兼并战争使得列国君主对“士”产生了重视和渴求。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
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
“人
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组成政治决策的智囊班子。
这种“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局面,既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又有利于士阶层队伍的壮大。
4
、兼并战争和商品经济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速度加快。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
静态的生活格局,
是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
文化发展的
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势必产生各种文化流派之间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为新时期的文化重组提供了条件。
春秋、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既加
快了文化的交流,
又促使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还为多种文化的碰撞、
交织、
交流与渗透,
增添了新的内容。
5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在殷商西周时代,
学在官府,
即
“有官斯有法,
故法具于官;
有法斯有书,
故官守其书;
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章学诚:
《校雠通义·原道》。
在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败,
“学在官府”的局面遂难以维持。
许多
远在王公贵族、诸侯大夫门下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和技艺活动的“士”,遂纷纷散落在民间,
原来深藏于宫廷密室的图书典籍也散落民间而成为了一般平民的读物,
“天子失官,
学在四
夷”已是大势所趋。
在
“私学”
兴起这一文化巨变中,
士阶层、
尤其是他们的领军人物奔走呼号、
身体力行,
终于开创出了“私学”发展的新天地。
对此,章太炎曾经下了一断语:
“老聃仲尼以上,学
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
(章太炎:
《国故论衡》。
此断语点明了官私之学
的交替,正在此时。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
商人乃至平民的子弟,
也都有
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结驷连骑”的富商子贡,也身居陋巷的颜渊。
以至于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法行》之说。
其实,何其杂也,岂止“夫子
之门”,而是这一时期各家私学的共同特征。
在教学内容方面,
各家私学自有侧重,
但总起来看,
包含了思想修养、
政治学说、
文化知识、
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用得多。
6
、百家争鸣的兴起和影响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对于其间的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多有论述。
是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内容亦各具特色:
按照正常的思维,
百家争鸣的结果必然是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和政治观点的多元
化,以及政治环境的更加宽松。
但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结果,却极大地促进了君主专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备。
实际的政治发展又与这种理论的发展相互促进,
最终汇合成了秦
王朝高度的君主专制主义及其法网、文网密布的政治环境。
首先,
从诸子各派的政治思想来看,
其争论的焦点都不涉及是否需要君主制或用其他制
度来取代君主制,
而是如何建立、
巩固、
强化、
完善君主制,
并且都围绕着如何建立、
巩固、
强化、完善君主制而设计了自己的理想国蓝图。
其次,诸子在争鸣中,都是一方面把君主视为国家治乱之本,另一方面,又把君主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冷酷的剖析。
则两种观察问题的方法,看起来是矛盾的,然而又是高度统一的。
因为对君主的剖析和品分不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而是从更高的高度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修补和肯定,是在对昏君的尖锐批判中寄托着对明君的热切希望,是在对昏君的尖锐批判中对现实政治的若干层面提出了善意的修补措施。
再次,诸子在对现实君主的若干尖锐批判中,又对他们进行了若干理想化的设计:
君、道同体论,使得君主成为人间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君主赞天地之化、
成历史之变论,使得君主成为了天地在人世间的代表,成为了掌握天地之化、历史之变的关键人物;君主一人独裁论和拥有天下论,就为专制权力支配一切奠定了理论基础;内圣外王论与强化君权论,既是对君王的圣化,又是对君王寄托的理想要求。
这种要求,是对王的完善,是对王的道德改造,是对王在完善和改造过程中无限赞美。
先秦诸子在众多问题上经常呈见多方向、多线条的思维,唯独在君主专制这个问题上,有百川归海之势。
这种百川归海之势,就是百家争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