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自考教材精华提炼.docx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自考教材精华提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自考教材精华提炼.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自考教材精华提炼
helloli
第一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第一节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一、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各国普遍从质和理两个方面进行界定,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划分,常见的量的标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单一从业人数作为界定标准;第二类是用从业人数或者资本额或营业额作为界定标准;第三类是同时采用从业人员和营业额作为界定标准。
界定标准的三个特点:
①从业人数是世界各国界定中小企业普遍选用的标准;②很多国家在界定中小企业时,又对中小企业作进一步的规模细分;③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非固定不变。
(二)中小企业的界定模式
1.日本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日本是典型的“量”的界定模式,采用的职工人数和资本金双重标准来界定。
2.美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是“量”与“质”的结合,比日本划分得更细致。
3.欧盟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欧盟的划分标准确立了权威的界定参数。
欧洲企业规模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无雇佣员工的企业;第二类是“非常小的企业”,雇员人数1-9人;第三类是“小企业”,雇员人数10-49人;第四类是“中型企业”,雇员人数50-249人;第五类则是“大型企业”,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上。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三)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演变轨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
1962年,按人员标准划分:
3000人以上为大型企业,500-3000人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型企业。
197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改为按年综合生产能力划分。
1984年,国务院《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对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划分。
主要涉及工交、零售、物资回收等行业的国营小企业。
1988年,对1978年的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重新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档六类。
1992年,又对1988年的划分标准作补充。
增加对市政公用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轿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划分。
1999年,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
200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四)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2003年2月19日,制定《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现在阶段所使用)。
新的中小企业分类标准主要特点:
一是行业范围大幅缩小。
划分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五个大类。
二是界定标准大量简化。
采用国际公认的雇员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个计量标准相结合的方法,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即可。
三是认定标准的主体角色转变,行政色彩消减。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于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行业
人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中型企业
工业
2000人以下
30000万元以下
40000万元以下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
建筑业
3000人以下
30000万元以下
40000万元以下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
批发和零售业
零售:
500人以下
批发:
200人以下
零售:
15000万元以下
批发:
30000万元以下
无
零售: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
批发: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
3000人以下
邮政:
1000人以下
交通运输:
30000万元以下
邮政:
30000万元以下
无
交通运输: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邮政: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住宿和餐饮业
800人以下
15000万元以下
无
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
第二节企业战略管理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五)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企业战略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一门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
它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的要点: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关心的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强调将直觉与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决策。
(六)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4)整体性。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将企业战略看成一个完成的过程来加以管理;其次,将企业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长期性。
时间跨度一般在3年以上,5-10年以内。
(6)权威性。
战略管理重视企业领导按既定程序对重大问题做出抉择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企业战略是有效经营的必要前提,充分发挥战略的整体效益功能,企业战略管理就必须具有权威性。
(7)环境适应性。
(七)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4.加深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5.强化战略的实施
6.将日常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7.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
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8)企图分析:
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
(9)战略选择:
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10)战略实施:
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11)战略评价和调整:
检验战略的有效性。
(八)战略分析(明确企业目前状况)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因素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12)确定企业的使用和目标。
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13)外部环境分析。
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
行业环境(微观环境)通过“五力模型”分析,分别是买方、供应方、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和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14)内部条件分析。
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位置,了解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产、供、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
(九)战略选择(解决企业走向何处)
1)制订战略选择方案。
2)评估战略备选方案。
3)选择战略,即最终的战略决策,确定准备实施的战略。
评价不一致,最终的战略选择可考虑:
(15)根据企业目标选择战略。
(16)聘请外部机构。
(17)提交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一十)战略实施
一方面,要依靠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共同配合和积极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各种专业计划、预算、具体作业计划等,去具体实施战略目标。
(一十一)战略评价和调整
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战略调整就是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
五、战略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战略制定者):
负责企业的总体绩效或其中某一独立的单位或部门的绩效。
职能型管理者:
对某一具体职能负责,其中包括任务、活动或运营。
(一十二)公司层管理者
公司层管理者包括CEO(综合管理者的核心)、其他高级经理、董事会和公司层职员,占据组织内决策的最高点。
(一十三)业务层管理者
业务单位是一个自足的事业部,为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业务层的主管总经理,即业务层经理,是事业部的责任人。
(一十四)职能层管理者
职能层管理者负责组织公司或事业部的具体业务的职能或运营,职责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组织活动。
第三节中小企业战略体系及其特点
六、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一十五)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18)开展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生存的需要。
(19)开展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20)开展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一十六)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第一,企业战略为企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企业经营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使企业处理主动和优势地位。
第三,企业经营战略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
第四,企业经营战略能够使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
七、中小企业战略体系概述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中小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问题的谋划,它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兴衰。
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行动纲领,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四大内容。
(一十七)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企业或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见解或设想,是指导战略制定和执行的基本思想。
主要包括:
(21)市场导向,需求驱动,尽力满足社会需求。
(22)依靠品种、质量、成本取胜。
(23)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24)善于竞争,优胜劣汰。
(25)长远观点,放眼未来。
(26)以人为本,依靠全体职工。
(一十八)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内总体发展的总水平和总任务。
它决定了企业在该战略期间总体发展的主要行动方向,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确定战略目标要注意以下三点:
(27)对象明确。
(28)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29)时间限定清晰,并且保证长、中、短目标相互衔接协调。
(一十九)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也称战略手段,是为实现战略方针、目标而采取的长期性经营政策和策略。
战略措施分为以下败类:
(30)公司治理战略。
(31)行业选择战略。
(32)业务发展战略。
(33)产品开发战略。
(34)资产经营战略。
(二十)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
主要目标有:
剖析企业外部环境;了解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迎接未来的挑战;提供企业未来明确的目标及方向;使企业的每个成员明白企业的目标。
制定步骤如下:
(35)战略环境的分析和预测。
(36)制定目标(量化的目标)。
(37)确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重点。
(38)制订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
(39)制定实施战略的措施。
八、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二十一)战略管理的正式程度
(二十二)战略管理的幅度与竞争战略
(二十三)战略管理的变化程度
第四节中小企业战略选择
九、中小企业的战略层次
总体战略(高层次)是相对于企业全局的长远性谋划,由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
分战略(低层次)是针对企业的局部,如营销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
一十、中小企业阶段发展战略
(二十四)中小企业创业期发展战略
阶段特点:
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刚刚成立,规模小、实力弱、奖金缺乏是其主要的局限,但其运行灵活,往往能凭借技术或单一产品打开市场。
管理方式:
主要依靠创业者个人能力。
(40)资源战略。
指以中小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基础,为社会提供主要由这种资源构成的产品或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战略。
资源战略是起步阶段最安全、最有效的选择。
(41)依附战略。
指中小企业利用其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依附于大企业的经营战略。
(42)局部市场战略。
指中小企业根据所在地的市场特点,向局部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二十五)中小企业成长期发展战略
(43)成长型战略。
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发展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其现有产品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的战略。
市场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其现有产品去开发新市场的战略。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企业为现有顾客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44)竞争型战略。
包括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聚集战略。
低成本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较长时期内保持着全行业范围内的低成本地位。
产品差异化战略是指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行业中具有独特性。
聚集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通过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
(二十六)中小企业成熟期发展战略
(45)名牌战略。
是企业为了使其品牌具有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总体策划。
(46)一体化战略。
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经营两种以上用途基本不同的产品的战略,主要包括横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混合一体化战略。
(47)国际化经营战略。
是指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的一种战略。
(二十七)中小企业衰退期发展战略
战略选择三种方向:
一是继续发展状大成大型企业,可选择一体化战略、联合战略及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稳定型战略;三是选择紧缩型战略。
(48)稳定型战略。
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尽量不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通过挖潜,保持现有的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巩固现有市场竞争地位的战略。
实施此战略的主要原因是:
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企业满足于以往的经营业绩;外部环境恶化,一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领导者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不够了解,主张按现行战略执行。
(49)紧缩型战略。
是指在导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衰退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已经出现并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局部或整体做出必要调整而采用的一种战略。
采用此战略的主要原因是:
产品处理衰退期,企业走到危难的边缘;宏观经济衰退,或者通货膨胀严重,政府紧缩银根;企业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或新产品开发失败,财务上遇到严重困难。
一十一、中小企业常用的几种经营战略
(二十八)专一经营战略
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而制定的战略。
好处:
一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扩大专业化程度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好的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三是经营目标的集中,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争取有利位。
(二十九)特色经营战略
也称利基战国策,是指企业选定一个较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处于第一位置,同时建立本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取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益,逐渐形成稳定的、持久的优势地位。
好处:
某种经营特色一旦建立就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记得用户信任和满足用户需要,不易被其他企业代替。
(三十)联合经营战略
根据单个的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但具有相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而制定的经营战略。
好处:
更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改变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三十一)自主创新战略
将高技术与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战略。
(三十二)特许权经营战略
是指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其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中小企业独立经营,但必须给予大企业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或利润作为特许费,中小企业在规定的区域内享有一定的垄断权利。
好处:
是将灵活性与规模经营统一起来,将中小企业的优势与大企业的专业能力和资源结合起来。
缺点在于企业经营自由度低,利润水平较低。
第二章中小企业创业战略
第五节企业创业环境
一十二、创业活动的基本要素
华盛顿大学教授卡尔-维斯泊1990年提出创业行为过程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赢利性机会、创业者的技术专有知识、创业者的商业专有知识和创业动机。
匹兹堡大学戴卫-格耶瓦里博士和丹尼尔-弗葛尔教授提出创业行为过程的关键要素是:
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
(50)创业机会。
指开创新事业的可能性以及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创业成功的余地。
(51)创业意愿。
指一个人从潜在创业者变为实际创业者的期望程度。
(52)创业技能。
是指创建和管理新事业的技术与商业知识和能力。
一十三、创业环境要素
创业环境是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一方面指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另一方面指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
创业环境归为以下几类:
(三十三)政府政策
(三十四)社会经济条件
(三十五)教育与管理技能培养
(三十六)金融与非金融支持
第六节企业创业者
一十四、创业者的类型
(三十七)生存型创业者
下岗工人、农民和毕业生。
(三十八)变现型创业者
曾在政府部门掌握权力,或在企业积累大量资源的人。
(三十九)主动型创业者
主动、自愿从事创业的人。
分为盲动型和冷静型创业者。
一十五、创业者的素质
(一)健康与精力;
(二)自信;(三)自我控制与约束;(四)理性认识能力;(五)沟通技巧与人际关系;(六)计划与组织才能;(七)用人之道;(八)挑战风险,接受不确定性;(九)性格成熟;(十)创新能力与创造欲。
第七节创业前的准备
一十六、市场调研
(1)电话回访;
(2)入户访问法;(3)拦截访问法;(4)小组(焦点)座谈法;(5)深度访谈法。
一十七、行业选择
(四十)创业时选择行业的基本原则
(53)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54)具有较大吸引力。
(55)进入成本较低。
(56)选择具有技术创新性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57)创业者在该行业具有资源优势。
(四十一)创业中选择行业的方法
1.行业选择的定性分析
1)行业特征性的分析
第一,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第二,对行业的规模与差异性分析。
第三,对所选行业所处在的产业链的位置进行分析。
第四,对行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
2)行业获得性分析
首先,是否具有较高的行业平均赢利水平。
其次,是否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及良好的市场成长性。
3)行业进入性分析
第一,行业进入成本。
第二,行业进入壁垒。
第三,行业的集中度及竞争对手。
第四,政府的行业政策。
4)创业者的资源分析
分析创业者和新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与选择的行业有着直接的关联。
2.行业选择的定量方法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行业特征性的因素
1.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符合程度
2.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3.行业是否以差异化为特点,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
行业获利性的因素
1.市场容量
2.市场的成长性
3.行业赢利水平
4.市场细分
行业进入性的因素
1.行业进入的成本
2.行业进入的技术壁垒
3.行业企业的集中度
4.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5.政府的有关行业政策
创业者与行业关联的因素
1.产品技术含量与创新性
2.新创企业所直接或间接拥有的与行业相关的资源
创业机会评价方法:
(58)标准打分矩阵法。
通过设定对选择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专家或根据统计资料对每一个因素进行等级打分,求出对于每一因素不同行业的选择,进行比较,选择得分较高的行业。
(59)选择因素法。
通过对设定的影响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判断。
在行业选择中,如果只符合不到一半的因素,这个行业选择则不可取。
如果符合超过一半以上的因素,这个行业选择的机会就会加大。
一十八、经营方式选择
(60)自产自销,是指私营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
(61)代购代销,是指用合同形式,受人委托代为收购、销售的一种商业活动。
(62)“三来”加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
(63)批发。
大宗出售商品,售价低于零售,销售对象是中间商,不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64)零售。
大宗买进商品,零星分散卖出,销售对象是终端消费者。
(65)连锁加盟。
是指企业组织将自身的服务标志授权给加盟主,让加盟主可以用加盟总部的形象、品牌、声誉等,在商业的消费市场上,招揽消费者前往消费。
第八节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
一十九、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及注册要求
(四十二)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8.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
(66)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且只能是中国人。
(67)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不能使用“有限”、“有限责任”或“公司”字样。
可以是厂、店、部、中心、工作室等。
(68)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69)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70)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9.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71)在组织结构形式上,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创办的独资企业,其投资者是一个自然人。
(72)在责任形态上,投资者个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73)从性质上看,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
没有独立的资产,企业的财产就是投资人的财产,企业的责任就是投资人的责任。
10.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方式
是指经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经营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11.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从事的业务行业
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可以从事的行业,个人独资企业均可从事;凡是国家禁止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经营的商品,个人独资企业也不得从事和经营。
12.个人独资企业对投资人的限制
法官、检察官、警察、公务员、现役军人不能作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
13.个人独资企业对投资人出资的规定
个人独资企业是无限责任形式的企业,企业投资人不仅要以其出资对企业承担责任,还要以个人的其他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四十三)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4.合伙企业的主要特征
合伙企业以合伙协议为成立的法律基础。
15.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74)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
人数没有上限,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
(75)有书面合伙协议。
(76)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77)有合伙企业名称。
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
(78)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四十四)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企业。
公司的组织机构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或股东会、执行董事、一至二名监事、经理。
公司规模较大的适用前者,反之适用后者。
16.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要素
1)股东会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2)董事会
董事会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由3-13名董事组成。
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3)监事会
企业规模较大的可设立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其中1名为召集人。
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4)经理
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
列席董事会会议。
17.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
(79)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负责并以此为限对外负责。
(80)公司资本的封闭性。
不能向社会募集股份,不能发行股票,股本只能由全体股东认缴。
(81)股东人数的限制性。
必须在50人以下。
(82)有限责任公司是合资公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