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48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docx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基本情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三面临江滨海,一面环山,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

太湖流域总面积36895km2,行政区划分属江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别占52.6%、32.8%、14.0%、0.6%。

太湖流域地形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

其西部为山区,属天目山山区及茅山山区的一部分,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周边受长江和杭州湾泥沙堆积影响,地势高亢,形成碟边。

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km2,约占总面积的20%;中东部广大平原区面积29556km2,约占总面积的80%,地面高程往往低于洪水位。

太湖流域水面积为5551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5%,其中,湖泊面积3159km2,河道面积2392km2。

太湖湖区水面积2338km2。

太湖流域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道密度达3.25km/km2,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全国河道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流域内除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和湖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

2005年年末全流域人口为4533.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

流域工农业总产值达37999.4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8.6%;农业总产值为846.6亿元,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

2.5%。

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221.0亿元,约占全国的11.6%,人均GDP为46800元,其中,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太仓和张家港等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全流域财政收入6609.1亿元,约占全国的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的57倍。

二、洪水特点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mm,年际变化明显,年内雨量分配不均。

6~7月为梅雨期,降雨历时长、总量大、范围广,易造成流域性洪涝。

8~10月为台风多发期,台风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易造成区域性洪涝。

风暴潮增水引起沿海沿江高潮位,易导致濒江临海地区受灾。

太湖流域平原地势低洼、平坦,地面坡降在万~万,河道水面比降小,排水速度慢,容易形成范围广、历时长的洪涝灾害;洪水外排受东海半日潮汐顶托,排水时间短、难度大,洪涝滞蓄时间长,易加重洪涝灾害。

20世纪以来,流域性的大洪水主要有1931年、1954年、1991年和1999年。

1999年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发生的最大洪水,最大90日洪量为267.2亿m3,其中最大30日洪量为179.9亿m3,均超过100年一遇。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稠密,科技水平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域一旦发生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巨大,城市水灾突出。

仅1991年和1999年的两次洪涝灾害,造成的当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50亿元。

三、防洪形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太湖流域治理,特别是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总体方案》确定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

综合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航运、供水、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等方面需求。

防洪以1954年降雨洪水为设计标准,其全流域平均最大90天降雨量约相当于50年一遇。

目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已基本实施完成,初步形成了以治太骨干工程为主体,联同上游水库、区域河道、平原圩区和江堤海塘等工程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高了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也为流域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基础条件。

但流域防洪形势不容乐观,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防洪能力。

太湖流域集苏、浙、沪两省一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之精华,其单位面积经济收益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今后,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现状防洪能力达不到防御流域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1991、1999年洪水,降雨时空分布更为集中,流域成灾暴雨的天数由1954年的90日缩短为30~60日,出现了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的成灾降雨典型,太湖及局部地区水位,一再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原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洪标准已达不到防御流域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标准,流域、部分城市及区域防洪能力明显偏低。

三是流域下垫面变化加大了防洪减灾难度。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严重,使得现有水利工程防洪能力降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水域面积减少,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洪水峰量加大;平原圩区排涝能力提高,加大了流域防洪压力等。

四是防洪非工程措施尚未健全。

流域骨干工程调度运行现代化程度不高,流域水管理体制不完善,防洪安全管理薄弱等。

总之,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流域内下垫面、水情、工情等变化,原有防洪减灾体系不能满足流域防洪需要。

采取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巩固和完善现有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兼顾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水环境,已成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四、指导思想及防洪目标

1、指导思想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和《防洪法》为依据,按照"疏控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方针,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全面提高全流域的防洪标准,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涝风险;结合太湖流域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改善,合理调蓄雨洪和控制河网水位,实现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加强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处理好湖网地区省际间水事矛盾,团结治水,强化管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太湖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推进太湖流域水利现代化。

2、防洪目标

规划提出了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的防洪目标。

流域防洪目标:

近期到201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年的5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防洪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

远期到202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年的100年一遇洪水标准,遇1999年实况洪水,能确保流域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

城市防洪目标:

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城区段海堤按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杭州市钱塘江北岸海堤按100年一遇洪潮高水位加12级风设防,老城区段堤防按5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按1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中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它县级城市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区域防洪目标:

近期到2015年,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远期到2025年,除山丘区等部分区域外,有条件的区域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

五、流域防洪工程

xx防洪工程总体布局是:

以一期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充分利用太湖调蓄,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同时实施城市防洪工程、疏浚整治区域骨干排水河道、加固病险水库,建设上游水库,实施水土保持,形成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相协调的防洪格局,健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流域防洪布局以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为主,兼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航运以及城市供排水等方面效益,按照"蓄泄兼筹、洪涝兼治"和"引排结合、量质并重、综合治理"的流域治理原则,构筑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实现"排得出、引得进、蓄得住、可调控"。

流域重点防洪工程主要包括:

利用xx调蓄工程:

实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巩固、提高环湖大堤安全度和防洪标准,提高流域洪水蓄滞能力和水资源调蓄能力,遇1999年实况洪水能保障环湖大堤安全。

北排xx工程:

实施望虞河后续工程,扩大望虞河行洪和引水能力,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统筹安排西岸地区排水出路;实施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增加流域和区域北向长江泄洪和引江能力。

东出xx工程:

实施太浦河后续工程,扩大太浦河行洪能力,实施两岸有效控制,完善相应地区防洪安全措施;实施东太湖疏浚整治及吴淞江行洪工程,提高流域洪水东排能力,并改善下游地区排水条件和水环境。

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是解决上海城市防洪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流域防洪,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研究论证。

南排xx工程:

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拓浚平湖塘,新辟出杭州湾的排洪口门,增建南排杭州湾排洪排涝泵站,延伸扩大长山河等骨干排洪河道。

实施大泖港、金汇港河道治理工程,扩大浦东区南排杭州湾能力。

六、城市防洪

流域内有特大型城市上海及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等7座重要城市。

随着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和大量交通设施的建设,全流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05年城市化率已达7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大中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流域乃至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流域最重要的防洪保护对象。

流域内城市大多地处平原低洼地区,与流域河网相通,易受洪涝威胁;同时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削弱了防洪除涝标准。

针对城市防洪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流域和区域防洪体系的基础上,太湖流域主要城市防洪建设以重点提高城市的自保能力为主,形成与城市规模、功能、地位相适应的防洪除涝体系。

目前,除杭州市因辖区调整外,太湖流域主要城市防洪规划已通过审查,部分城市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

xx:

以黄浦江防汛墙及外围海堤为防洪屏障,分片控制,挡潮除涝。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海塘防洪(潮)工程,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以及市区防汛墙除险加固工程等,并结合流域防洪进一步研究论证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

xx:

以钱塘江及支流堤塘和东苕溪西险大塘为防洪屏障,分区设防,筑堤、疏河、建泵站。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钱塘江及其支流防洪堤及排水口门整治工程,西湖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低洼圩区电排工程等。

xx:

采用分片设防,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包围,新区局部洼地修建圩区,工业园区南部、吴中区、相城区设大包围、浒关区采用包围格局。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控制建筑物,新建排涝泵站,拓浚整治河道,加高加固护岸等。

xx:

采用分片设防,运东片在现有小包围基础上实现大包围,按两级控制设防,运西片加高加固圩区自保。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运东片大包围、运西片防洪工程,山洪防治工程等。

xx:

外围以长江堤防、武澄锡西控制线等为防洪屏障,城区分片治理。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新建和改建水闸,新建排涝泵站,疏浚整治河道、堤防护岸工程等。

xx:

以钱塘江、杭州湾海塘为城区南部防洪屏障,城区建大小两级包围圈,分别防御大小洪水。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堤防、防洪闸站、河道拓浚工程等,结合城市开发和河道整治规划对市区内河道全面整治。

xx:

以东西苕溪、北排通道、环湖大堤等防洪工程为城市外围屏障,城区分区设防、分区除涝。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堤防、防洪闸站、河道拓浚工程等。

七、区域防洪

根据河道水系、地形及洪涝特点,流域分成湖西区、浙西区、太湖区、武澄锡虞区、阳澄淀泖区、杭嘉湖区、浦西区和浦东区八个水利分区。

各区域因气象、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暴雨洪水特性有所不同。

因此,根据各区域洪涝灾害特点和规律,研究防洪除涝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xx区:

疏浚通江河道,按照流域防洪及引水要求,合理安排入湖河道规模。

拓浚入洮湖河道和洮湖、滆湖间沟通河道,建设县级城市防洪工程,圩区堤防和配套建筑物加固及南渡以西蓄滞洪区建设。

研究茅山运河的远景工程规划。

xx虞区:

进一步疏浚各通江河道,扩建澡港泵站,扩大北排入江能力;结合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妥善安排涝水出路,加强低洼地区治理;统筹考虑太湖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区域水环境的要求,研究新增入江河道的可行性。

xx澄淀泖区:

拓浚杨林塘、白茆塘、七浦塘等入江河道;结合航道规划整治苏申外港线,治理牵牛河,打通明镜荡等。

研究运东控制线的必要性。

xx区:

拓浚长水塘、洛塘河、吕塚塘等内部河道,整治大钱港、罗溇、幻溇、濮溇、汤溇等入湖溇港,新建上塘片泵闸,拓浚配套河道。

xx区:

西苕溪晓云土斗滞洪区;圩区治理工程等。

八、水土保持

太湖流域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

2002年太湖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624.7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的4.4%。

xx总体目标:

用20年左右时间,使流域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xx:

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治理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和江苏省溧阳县、宜兴市山丘区水土流失。

xx:

平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山丘区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主要因地面冲刷、水流掏刷、船行波、人类活动等引起水土流失;平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策主要是依法预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并积极探索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的新途径。

九、防洪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建设是防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规划从提高流域防洪标准的角度,在完善防洪工程布局的同时,安排了非工程措施,以充分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作用,构建完整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

规划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应用通信、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建设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实现流域管理信息化;理顺流域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体制,强化流域防洪安全管理;加强流域防洪调度管理,制订超标准洪水对策措施;建立健全流域水管理法规和制度,维护流域水工程设施的良性运行,逐步建立集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保护为一体的水利管理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初步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

1、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建设

规划工程实施后,将为流域防洪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流域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度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流域防洪具备向"科学调度,运筹帷幄"的现代化模式过渡的条件。

开展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主要骨干工程的控制运用自动化水平,实行流域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骨干工程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的作用,是提高流域防洪能力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建设包括覆盖全流域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

同时,建设流域主要控制线监控及重点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流域统一调度能力和洪水调度水平。

2、防洪安全管理

xx水域管理:

禁止围湖和侵占水面,有计划地实施退渔(田)还湖,清淤除障,维护河湖水面率;恢复河湖调蓄洪水能力,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河道的疏浚计划,加强对船舶的管理;加强河湖动态监督管理,防止水事纠纷。

圩区建设管理:

圩区治理与流域、区域治理相协调。

圩区建设遵循洪涝兼顾的原则,服从流域规划,合理控制圩区排涝标准,加强圩区在汛期的合理调度,严格控制联圩并圩,不得将湖荡等大水面围入圩内,不得减少圩外河道行洪能力。

制定圩区治理专项规划。

严格实施规划保留区制度:

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用地,经工程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地区核定,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划定规划保留区。

规划保留区内的土地为防洪工程建设专用,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不得建设与防洪无关的其他永久建筑设施;特殊情况下,国家工矿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规划保留区内的土地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并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规划保留区划定后,应当公告。

地下水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范围。

超采区实行全面封井,建立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和水资源管理监督机制。

严格控制新井开凿,加强地下水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地下水回灌。

3、流域防洪调度管理

流域调度组织机构建设:

为加强流域各省(市)防汛工作的组织协调,统一指挥,团结抗洪,协调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按照《防洪法》的要求,成立流域防汛抗旱指挥协调机构,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形成流域防洪和水资源有效协调机制,组织深入研究并细化防洪调度方案及应急预案等。

流域工程调度管理:

工程调度需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在保证流域防洪安全的同时,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协调上下游、省市间、洪与涝、流域与区域的关系。

专项研究制定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度方案。

超标准xx防御对策:

重点保护环湖大堤安全及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尽可能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遇超标准洪水时,流域防洪需努力保证环湖大堤不溃堤。

各城市防洪也应制定相应的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

十、保障措施

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是全面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完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和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实现防洪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作用。

2、改革防洪工程投融资体制

太湖流域治理涉及众多跨行政区界的重大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需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

制定相应的政策,调动社会各界(重点针对防洪受益区)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以形成公众关注防洪、社会投资防洪的局面。

积极利用外国资本。

试行BOT融资方式。

3、科技保障

4、推进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规范水利基本建设市场,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使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5、开展流域xx保险研究

开展洪水保险的前期研究;制定洪水风险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