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音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67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音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亚洲音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亚洲音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亚洲音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亚洲音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音乐.docx

《亚洲音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音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音乐.docx

亚洲音乐

亚洲音乐文化分区

 

▪东亚

▪南亚

▪东南亚

▪中亚

西亚

 

《四岁的红鬃马》

▪《四岁的红鬃马》是一首蒙古国民歌。

▪演唱形式:

马头琴伴奏的男声“呼麦”演唱。

▪歌曲表现了蒙古人对自己的亲密伴侣——马的热爱。

 

什么是“呼麦”?

▪“呼麦”是一种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

▪“呼麦”在蒙古语愿意是:

“喉”,所以也称喉音唱法。

人的声带发出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

 

聆听《四岁的红鬃马》并思考:

▪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歌曲每个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歌曲共分为两个部分,为单二部曲式。

▪第一部分:

具有蒙古“长调”特点。

舒缓、悠扬的马头琴演奏后,“呼麦”响起。

它的节拍自由,节奏舒缓、宽松,乐曲显得十分辽阔、奔放、抒情、优美与恬静,仿佛是一幅辽阔的、优美的草原风景画。

第二部分:

具有蒙古“短调”特点。

紧密的节奏形成了热烈、欢快、跳跃、激动的情绪,欢快、跳跃的曲调生动地刻画了生气勃勃的红鬃马形象,“呼麦”与马头琴的欢快旋律,表现出草原的欢乐情景。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

“克隆宗”(kroniong)是印度尼西亚本土音乐与16世纪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克隆宗”原为马来语拟声词,指舞蹈时的脚铃声。

后转义为伴奏这种舞蹈的音乐和小乐队,演奏乐器包括曼陀林、长笛、小提琴、吉他、拨弦的大提琴、三角铁、手鼓、五弦小吉他等。

 

聆听《星星索》,思考:

▪1、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

▪2、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歌曲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的色彩,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歌,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

 

欢迎

萨朗吉演奏

▪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乐器,是印度最精巧的弓弦乐器,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

▪乐曲分为引子和两个乐段,共三部分。

▪引子:

萨朗吉奏出速度缓慢、节奏自由的旋律。

▪第一段:

抒情、柔美的旋律。

▪第二段:

在西塔尔、鼓和铃的伴奏下,高低音不同的笛子奏出相互交错的两个旋律,随后萨朗吉加入,直到结束。

 

《巴雅提木卡姆》

▪木卡姆是波斯、阿拉伯、突厥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多首乐曲组成的歌舞套曲。

通常由某一特点调式贯穿全曲,而此调式名称往往就成为该曲的曲名。

木卡姆常变化调式、节奏、装饰音等进行即兴表演。

 

钢琴艺术的奇葩

 

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他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爱上了波兰民间音乐。

6岁学习钢琴并即兴演奏,7岁登台演出并开始作曲。

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肖邦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对祖国的关注一直伴随他的生活和创作。

创作背景:

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也叫革命练习曲,作品10号第12首,这是1830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经德国斯图加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激起他极大的愤慨而写下的

聆听《C小调练习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内涵。

 

∙乐曲的情绪强烈、激昂,音符进行的速度很快,上下翻滚的流动旋律,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心情。

  

分段聆听乐曲,感受每段所表达的情绪及作者的心灵世界。

 

▪引子:

森严的属七和弦组成的下行乐句,将悲痛和激愤的心情表现的非常强烈。

▪第一部分:

这个主题及伴奏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变迁无所畏惧、顽强反抗。

这里带有号召、战斗、悲壮和痛苦的情绪,但是绝不消极。

不断向前翻滚前进的琶音,将人民反抗的情绪推向高潮,并把顽强战斗的画片真实的展现了出来,使人联想到英雄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场景,同时体现了肖邦内心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

  

▪第二部分:

乐曲的中段出现了一个略带悲痛的旋律,好像是人们在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第三部分:

这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本段运用了三连音及强弱对比,更加强了火热的气氛

乐曲最终以极强的力度(fff),猛然结束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信心。

 

李斯特与《爱之梦》 

▪《爱之梦》本是李斯特的经过歌曲改编的夜曲曲集的名字,这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的死》和《爱吧》。

其中第三首流传的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爱之梦》实际指的是曲集中的第三首乐曲。

▪李斯特的作品以钢琴曲、管弦乐曲、歌曲和宗教音乐为主。

其作品技巧难度大,炫技成分高,他和肖邦都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第3首乐曲的原歌词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1810-1876)作,名为《尽情地爱》,其歌词大意是:

爱吧!

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

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

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

(廖辅叔译)

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的乐曲,并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

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了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

三首乐曲都采用夜曲体裁,前两首不经常演出,本曲却流传较广,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或长笛的独奏曲等。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

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

性情温柔。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代表作----“悲怆”、“月光”、“暴风雨”、第一、二交响曲,6首弦乐四重奏。

“第三交响曲”标志他“英雄音乐风格的形成”。

“第三交响曲”至“第八交响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至“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6首“钢琴奏鸣曲”、“克罗采和春天”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揭示出了时代与心灵和风雨的冲击,那么,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让人们在安宁的意境中得到了休憩与喘息。

众赞歌式的行板主题,深厚而纯朴,充满了温和的幸福气息。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

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

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

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

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

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

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

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