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58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凡一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凡一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凡一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凡一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凡一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凡一平.docx

《凡一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凡一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凡一平.docx

凡一平

凡一平人物简介 

凡一平,男,壮族,本名樊一平,1964年生于广西都安,广西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代表作家之一。

先后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

历任都安箐盛中学教师、都安县文化局创作员、都安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

1997年至1999年被聘为广西首期专业作家。

在大学期间,即在《诗刊》上发表诗作《一个小学教师之死》,此后创作不断。

已先后在《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文学杂志上发表中、短篇作品愈百篇,并多次获奖。

著有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短篇小说集《浑身是戏》、《女人漂亮男人聪明》、《理发师》;影视剧《理发师》、《无悔的忠诚》、《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等。

所创作的小说、剧本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两部、电视电影三部、电视剧四部(共九十集)。

个人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

先后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等奖项。

 现为广西《三月三》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国家二级作家。

主要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顺口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撒谎的村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变性人手记》(漓江出版社,2007年)

  《跪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老枪》(安徽文艺出版社,)

  小说集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凡一平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

  《寻枪,跪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浑身是戏》(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

  《女人漂亮男人聪明》

  《理发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影视剧

  《理发师》、《无悔的忠诚》、《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等。

获奖情况

  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长篇小说《跪下》,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拍摄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

  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

  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等奖项,

  中篇小说《怀孕》被评为“2003年最具阅读价值中篇小说”。

  小说《寻枪记》改编的电影《寻枪》并创造2002年国产电影最高票房

  小说《理发师》改编的电影《理发师》由著名画家陈逸飞执导,引起全国反响

  个人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

相关信息

  凡一平:

文学路上从未孤独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作家凡一平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在家乡都安文化馆当创作员时的情景:

“那时候大家为了交流文学,通常都是骑个单车趁着圩日到某个地方碰头,拿出用稿纸写的作品相互传阅,搞创作的文友之间总是相互惦记和鼓励……”11月12~15日,“都安作家群”研讨会在都安举行,区内外的文学名家肖建国、田瑛、容本镇、东西、黄佩华等济济一堂,探讨广西文学版图中令人惊叹的以蓝怀昌、蓝汉东、凡一平、黄伟林为领军人物,以韦俊海、潘红日、李约热、潘莹宇、吕成品、周龙、蓝薇薇、韦翰翔、蓝启渲、韦优、潘泉脉、蒙冠雄、韦明波、蓝书京、韦显珍、陆佑迎等人为代表“都安作家群”现象。

  作为当今“都安作家群”中坚力量的凡一平说:

“我的故乡是中国最穷苦的山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

写作曾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代代相传,互为榜样,在都安这个被称为中国布努瑶族之乡地方,便有了搞文学的传统。

  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过去,知道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人不多,今天,知道电影《寻枪》的人很多——凡一平是因为电影《寻枪》的公映而进入公众视野的。

再后来,电影《理发师》掀起的陈逸飞和姜文的矛盾。

再到拍摄过程中陈逸飞的突然辞世,担任编剧的“凡一平”这个名字更频繁的出现在了影视圈和娱乐圈的相关新闻中。

  凡一平毫不忌讳谈及当年写作的“动机和野心”,当时他还在都安当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

“那是一个发表一篇作品就可以调动的年代,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的例子,我以他们为榜样,甚至想要超越他们”。

  后来,凡一平先后在《广西文学》、《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知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篇小说《寻枪》、《理发师》等纷纷引起反响和关注。

凡一平的人生,也真的随着某篇作品的发表而悄然改变,他先是从乡村中学调到县城文化馆当创作员。

1991年,又从都安调到省城南宁。

“17年了,我还记得离开都安时的情景:

来不及和朋友们告别,心情既轻松又沉重,到南宁汽车站时口袋里只有50块钱。

”凡一平说。

  到南宁后专心于创作的凡一平,小说《跪下》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小说《理发师》改编为同名电影。

目前,由女星江一燕主演、在巴马拍摄的《撒谎的村庄》正在北京做后期,凡一平透露这部电影很可能因为他而回到广西来做首映式。

“文学作品闯荡影视界,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文学创作上的“都安精神”

  “既然选择了文学,有时候就不能那么现实”,凡一平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走在文学路上的人,轻易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国外作家的稿酬版税我就不说了,可是在中国,写一个短篇,稿费大约只能吃顿饭;写一个中篇,稿费大约够生活半个月,熬个一两年写出的一个长篇,稿费大概可以够生一场病,因为当一个作家殚精竭虑写出一个长篇时,多半已经生病了”。

  凡一平记得自己初来南宁时的情景,“别人请吃饭,土气到菜桌上很多菜都不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都安人’”。

不过,这些都未能动摇凡一平对文学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最窘迫的境况里,经常“路过”灯红酒绿回家埋头创作的凡一平,得到很多前辈、各路文友的鼓励——兄弟,你要挺住!

  “有时候我觉得只有在大山旮旯里生活过的都安人才吃得了这样的苦,那是一种‘都安精神’,‘都安作家群’之所以能形成跟这种坚持的精神不无关系”。

  鼓励“作家群”后辈们“要拔尖”

  凡一平有一个段子,在“都安作家群”研讨会中又多次被提及——成为“著名作家”后的凡一平买了小轿车,他经常自己开回老家都安,新车的磨合期还没有过,他已经回了十几趟。

一次,行至县城收费站,他故意就用“卷舌普通话”问:

“小姐,前面是什么城市?

”收费员瞄了一眼凡一平的光头,立刻把普通话改成壮语,说:

“你一个星期回来三次,还要问我前面是什么地方!

”凡一平的壮语也脱口而出:

“小姐,想不到你还会说外语。

  听到人们谈论这个笑话的凡一平憨厚的笑着,也并不反驳,因为即使是一个段子,至少反映了凡一平很爱自己故乡的一面。

凡一平甚至骄傲的对记者说,从前作者要见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是很难的,但现在《广西文学》的编辑部里坐着的至少有一半是都安籍作家,大家开玩笑说每周开例会时甚至可以用壮语来发言了。

另一位广西著名作家东西则透露一件“半真半假”的事:

凡一平是壮族,壮语说得比普通话溜。

有导演到南宁跟凡一平谈小说改编事宜,前几次他都用普通话跟他们谈,价格明显偏低。

一次,他带了个壮语翻译跟导演谈判,他只说壮语不说普通话,弄得那个导演以为他是外国人,其改编费一下就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这次研讨会,特地安排了一个行程是“参观凡一平老家”,对此凡一平一开始有点不情愿:

“那里实在是太破烂了点!

”后来陪同一起去的人中有人惊呼“你家祖屋前有笔架山,这里定会出文人名家”,凡一平听后笑着说:

“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我想我就用不着那么努力了。

”但这句显然不是凡一平的真心话,因为在研讨会上,面对台底下满满坐着的“都安作家群”的后辈们,他又说:

“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群体’,但一定要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不足,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想法设法在创作上去拔尖……因为,我们即使是一个群体,个人也还是要在文学的路上心无旁骛,努力前行。

2~~~作家名片

凡一平,1964年生,广西都安人。

读过两所大学:

河池师专、复旦大学;从事过四种职业:

教师、创作员、编辑。

现为广西民族学院驻校作家。

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部、小说集六部。

获过两次文学奖:

铜鼓奖和独秀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有:

《寻枪》、《理发师》、《跪下》、《无悔的忠诚》等。

    近日,凡一平可谓春风得意,“三喜”临门,自己的新作《顺口溜》刚一面世就引起强烈关注;7月份到广西民族学院报到,成为该院的驻校作家;女儿今年高考金榜题名,成为广西大学英语系大一学生。

所以,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凡一平满口答应,声音中透出的欢喜劲极具感染力。

■谈编剧

当编剧是精神折磨

    记者:

您最近说过拒绝当编剧,除非是改编自己的作品,您以前的作品《寻枪》、《理发师》影响力都很大,而且做编剧的收入也比较高,为什么要拒绝当编剧呢?

    凡一平:

我当编剧的原则是我要对制片方指定的题材感兴趣,有感觉,甚至有冲动,否则写作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虽然编剧收入比较高,但比起精神和精力的折磨,还是得不偿失。

    记者:

您现在已经是广西民族学院的驻校作家了,从编剧回归为作家,对于您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凡一平:

大学是一个能让人安静的地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大学里生活、写作,可以让我未来的作品,更有智慧,至少更有意味。

    记者:

驻院作家要给大学生讲课吗?

给当今的大学生开讲座主要讲什么内容?

基于什么考虑?

    凡一平:

我在大学仍然以写作为主,讲座的内容、时间由我自己随机决定,学校这样安排,主要是要保证我的创作自由。

学校领导说,五年之后,我还是作家,引进成功,五年之后,我变成教师,引进失败。

所以,创作还是我的根本。

    记者:

第一堂课给学生讲的是什么呢?

当老师的感觉怎么样?

和大学生交流有何感想?

    凡一平:

我准备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当作家的N种好处和坏处》。

当老师的感觉就像一个士兵回到故乡,特别亲切,因为我原来当过教师,我的父母亲也都是教师。

女儿不喜欢写作

    记者:

听说您的女儿今年考大学,考上了什么学校,在兴趣爱好上是不是受您的影响,喜欢写作吗?

将来准备从事写作吗?

    凡一平:

我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广西大学英语专业。

她喜欢读小说,不喜欢写作,但是高考语文好像是班里的第三名。

我希望她将来能翻译国外的优秀作品,供我阅读。

■谈新作

希望《顺口溜》能印十万册

    记者:

在新作中您写了一个大学副教授彰文联考上副市长,在做官的过程中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故事,表现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诸多诱惑面前如何努力保持操守和气节。

可是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抵挡诸多诱惑?

这是否太过理想主义了?

    凡一平:

假如生活中没有像彰文联这么一个坚守道德底线的知识分子,那我写这部小说岂不是没有意义?

假如这部小说是非现实的理想主义作品,那共鸣者岂不是寥寥无几?

我不是理想主义化的人,但我是有理想的人,比如我理想把小说写得好看、耐看,理想把课上好,受学生欢迎;理想《顺口溜》能印十万册,理想没有盗版。

用轻松化解沉重

    记者:

这本新作其实读起来挺沉重的,而且将一些人物刻画得有些不堪,可您却为其取了一个看似轻松的名字《顺口溜》,有何用意?

    凡一平:

现在的人们生活得太沉重了,而顺口溜是变沉重为轻松的一种方法。

我之所以取《顺口溜》的名字,是希望人们能以轻松的乃至游戏的心情去读它。

    记者:

您的《顺口溜》和《理发师》有某种共同之处,比如,两者的文风都比较明快、清爽、甚至还有着一点故意的粗俗。

您是否觉得小说创作中的“粗俗”是必要因素之一?

    凡一平:

我是凭感觉写作的。

什么样的字眼或比喻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觉,我就会用它。

为了找到准确地表达我感觉的字眼或比喻,我常常几个小时才写一句话。

期待章明执导《顺口溜》

    记者:

据说《顺口溜》已被买下电视剧版权,目前关于拍摄之事确定了吗?

您心中对导演和主演有期待人选吗?

    凡一平:

电视剧《顺口溜》现在筹拍之中,要明年才能和观众见面。

我心中期待的导演是章明,因为他既是导演,又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我想由他来导这部以教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理解和把握会更准确些。

至于主演,主要剧本好,合适的演员就能演。

■谈其他

《理发师》十月份上映

    记者:

我们很关注电影《理发师》的进展情况,现在已经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时间能与观众见面呢?

    凡一平:

我8月初在上海签名售书的时候,与电影《理发师》的监制见了面,得知《理发师》已经制作并已修改完成,计划是十月份与观众见面。

但是《理发师》命运多舛,能不能如愿以偿,真不好说。

    记者:

已经故去的陈逸飞导演非常严谨,您的《理发师》剧本修改了九遍,是这样吗?

你印象中的陈逸飞导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凡一平:

是。

我印象中的陈先生是一个儒雅的人、大度的人和富贵的人。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作家凡一平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在家乡都安文化馆当创作员时的情景:

“那时候大家为了交流文学,通常都是骑个单车趁着圩日到某个地方碰头,拿出用稿纸写的作品相互传阅,搞创作的文友之间总是相互惦记和鼓励……”11月12~15日,“都安作家群”研讨会在都安举行,区内外的文学名家肖建国、田瑛、容本镇、东西、黄佩华等济济一堂,探讨广西文学版图中令人惊叹的以蓝怀昌、蓝汉东、凡一平、黄伟林为领军人物,以韦俊海、潘红日、李约热、潘莹宇、吕成品、周龙、蓝薇薇、韦翰翔、蓝启渲、韦优、潘泉脉、蒙冠雄、韦明波、蓝书京、韦显珍、陆佑迎等人为代表“都安作家群”现象。

  作为当今“都安作家群”中坚力量的凡一平说:

“我的故乡是中国最穷苦的山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

写作曾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代代相传,互为榜样,在都安这个被称为中国布努瑶族之乡地方,便有了搞文学的传统。

  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过去,知道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人不多,今天,知道电影《寻枪》的人很多——凡一平是因为电影《寻枪》的公映而进入公众视野的。

再后来,电影《理发师》掀起的陈逸飞和姜文的矛盾。

再到拍摄过程中陈逸飞的突然辞世,担任编剧的“凡一平”这个名字更频繁的出现在了影视圈和娱乐圈的相关新闻中。

  凡一平毫不忌讳谈及当年写作的“动机和野心”,当时他还在都安当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

“那是一个发表一篇作品就可以调动的年代,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的例子,我以他们为榜样,甚至想要超越他们”。

  后来,凡一平先后在《广西文学》、《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知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篇小说《寻枪》、《理发师》等纷纷引起反响和关注。

凡一平的人生,也真的随着某篇作品的发表而悄然改变,他先是从乡村中学调到县城文化馆当创作员。

1991年,又从都安调到省城南宁。

“17年了,我还记得离开都安时的情景:

来不及和朋友们告别,心情既轻松又沉重,到南宁汽车站时口袋里只有50块钱。

”凡一平说。

  到南宁后专心于创作的凡一平,小说《跪下》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小说《理发师》改编为同名电影。

目前,由女星江一燕主演、在巴马拍摄的《撒谎的村庄》正在北京做后期,凡一平透露这部电影很可能因为他而回到广西来做首映式。

“文学作品闯荡影视界,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文学创作上的“都安精神”

  “既然选择了文学,有时候就不能那么现实”,凡一平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走在文学路上的人,轻易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国外作家的稿酬版税我就不说了,可是在中国,写一个短篇,稿费大约只能吃顿饭;写一个中篇,稿费大约够生活半个月,熬个一两年写出的一个长篇,稿费大概可以够生一场病,因为当一个作家殚精竭虑写出一个长篇时,多半已经生病了”。

  凡一平记得自己初来南宁时的情景,“别人请吃饭,土气到菜桌上很多菜都不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都安人’”。

不过,这些都未能动摇凡一平对文学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最窘迫的境况里,经常“路过”灯红酒绿回家埋头创作的凡一平,得到很多前辈、各路文友的鼓励——兄弟,你要挺住!

  “有时候我觉得只有在大山旮旯里生活过的都安人才吃得了这样的苦,那是一种‘都安精神’,‘都安作家群’之所以能形成跟这种坚持的精神不无关系”。

 

  鼓励“作家群”后辈们“要拔尖”

  凡一平有一个段子,在“都安作家群”研讨会中又多次被提及——成为“著名作家”后的凡一平买了小轿车,他经常自己开回老家都安,新车的磨合期还没有过,他已经回了十几趟。

一次,行至县城收费站,他故意就用“卷舌普通话”问:

“小姐,前面是什么城市?

”收费员瞄了一眼凡一平的光头,立刻把普通话改成壮语,说:

“你一个星期回来三次,还要问我前面是什么地方!

”凡一平的壮语也脱口而出:

“小姐,想不到你还会说外语。

  听到人们谈论这个笑话的凡一平憨厚的笑着,也并不反驳,因为即使是一个段子,至少反映了凡一平很爱自己故乡的一面。

凡一平甚至骄傲的对记者说,从前作者要见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是很难的,但现在《广西文学》的编辑部里坐着的至少有一半是都安籍作家,大家开玩笑说每周开例会时甚至可以用壮语来发言了。

另一位广西著名作家东西则透露一件“半真半假”的事:

凡一平是壮族,壮语说得比普通话溜。

有导演到南宁跟凡一平谈小说改编事宜,前几次他都用普通话跟他们谈,价格明显偏低。

一次,他带了个壮语翻译跟导演谈判,他只说壮语不说普通话,弄得那个导演以为他是外国人,其改编费一下就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这次研讨会,特地安排了一个行程是“参观凡一平老家”,对此凡一平一开始有点不情愿:

“那里实在是太破烂了点!

”后来陪同一起去的人中有人惊呼“你家祖屋前有笔架山,这里定会出文人名家”,凡一平听后笑着说:

“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我想我就用不着那么努力了。

”但这句显然不是凡一平的真心话,因为在研讨会上,面对台底下满满坐着的“都安作家群”的后辈们,他又说:

“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群体’,但一定要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不足,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想法设法在创作上去拔尖……因为,我们即使是一个群体,个人也还是要在文学的路上心无旁骛,努力前行。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作家凡一平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在家乡都安文化馆当创作员时的情景:

“那时候大家为了交流文学,通常都是骑个单车趁着圩日到某个地方碰头,拿出用稿纸写的作品相互传阅,搞创作的文友之间总是相互惦记和鼓励……”11月12~15日,“都安作家群”研讨会在都安举行,区内外的文学名家肖建国、田瑛、容本镇、东西、黄佩华等济济一堂,探讨广西文学版图中令人惊叹的以蓝怀昌、蓝汉东、凡一平、黄伟林为领军人物,以韦俊海、潘红日、李约热、潘莹宇、吕成品、周龙、蓝薇薇、韦翰翔、蓝启渲、韦优、潘泉脉、蒙冠雄、韦明波、蓝书京、韦显珍、陆佑迎等人为代表“都安作家群”现象。

  作为当今“都安作家群”中坚力量的凡一平说:

“我的故乡是中国最穷苦的山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

写作曾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代代相传,互为榜样,在都安这个被称为中国布努瑶族之乡地方,便有了搞文学的传统。

  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过去,知道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人不多,今天,知道电影《寻枪》的人很多——凡一平是因为电影《寻枪》的公映而进入公众视野的。

再后来,电影《理发师》掀起的陈逸飞和姜文的矛盾。

再到拍摄过程中陈逸飞的突然辞世,担任编剧的“凡一平”这个名字更频繁的出现在了影视圈和娱乐圈的相关新闻中。

  凡一平毫不忌讳谈及当年写作的“动机和野心”,当时他还在都安当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

“那是一个发表一篇作品就可以调动的年代,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的例子,我以他们为榜样,甚至想要超越他们”。

  后来,凡一平先后在《广西文学》、《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知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篇小说《寻枪》、《理发师》等纷纷引起反响和关注。

凡一平的人生,也真的随着某篇作品的发表而悄然改变,他先是从乡村中学调到县城文化馆当创作员。

1991年,又从都安调到省城南宁。

“17年了,我还记得离开都安时的情景:

来不及和朋友们告别,心情既轻松又沉重,到南宁汽车站时口袋里只有50块钱。

”凡一平说。

  到南宁后专心于创作的凡一平,小说《跪下》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小说《理发师》改编为同名电影。

目前,由女星江一燕主演、在巴马拍摄的《撒谎的村庄》正在北京做后期,凡一平透露这部电影很可能因为他而回到广西来做首映式。

“文学作品闯荡影视界,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1111

关于凡一平的流言蜚语

 

    在南宁的大街,只要你看见一个长得有点像弥勒佛的人,那十有八九就是碰上凡一平了。

他胖墩墩的身材顶着颗打蜡的脑袋,耳朵贴着脖子下垂,如果他胆敢在寺庙前盘腿一坐,我就胆敢保证:

不到五分钟他的身上全都是善男信女们的零钱。

一次,他穿着那种流行的唐装到青秀山烧香,远处的两个和尚忽地站立,待凡一平走近他们又颓然地坐下。

为何几十米的距离能把两个和尚的肢体弄得那么复杂?

原来他们误把凡一平当成了大师兄。

凡一平确实长得像佛,但是他干的事全都没有佛的清规戒律,所以有朋友就开玩笑,说凡一平上辈子是佛,这辈子拼命要把上辈子没干的事补回来。

  今年上半年,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撒谎的村庄》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采景,他随导演、美工一同前往,发现村村寨寨都有假和尚在骗钱。

回到县城,他把这事郑重地向县领导汇报,希望有关部门整治一下,以免村民的年收入下降。

县公安局当晚下令抓骗子,警察们奔赴各村屯“收缴”假和尚。

万万没想到,正在马路上散步的凡一平竟然被两个警察扭住,接着就是一声呵斥:

“你以为你戴了一副眼镜,我们就认不出你啦!

”凡一平赶紧拨通县领导的手机,才没有被送到派出所去喂蚊子。

后来,《撒谎的村庄》开拍,剧组请当地一位104岁的寿星演曾祖父。

凡一平到剧组探班,那个没有一句台词的“曾祖父”握紧凡一平的双手,泪光闪闪地说:

“凡翻译官,我都60年不见你了,当年你带来的皇军都走了吧?

”弄得青年作家凡一平一头雾水,连声说:

“我不姓凡。

  凡一平写作之余喜欢喝两杯,他贤惠的夫人当众表扬:

“在家里,凡一平滴酒不沾。

”话音未落,就有人反驳:

“但是,只要他想喝酒就立刻出门。

”碰上有经济实力的朋友请客,凡一平走进包厢便对着服务员大声嚷嚷:

“谁说要喝茅台了?

谁说的?

”本来想请他喝二锅头的朋友只好改上茅台。

当然,更多时间他在默默地喝啤酒,有时候满桌宾朋都喝茅台,却只有他一人在喝啤酒。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请客的朋友不是富人。

凡一平经常用喝什么酒来调控朋友们的经济,以免造成更大的贫富悬殊。

喝着喝着,他就拍响自己的将军肚,说:

“我容易吗?

之所以喝得像个将军,那都是为了帮朋友们节约酒钱。

  前年,凡一平准备用多年积攒的稿费买一辆轿车,具体买哪一款哪个牌子始终定不下来,他就征求朋友们的意见。

有人建议他买高底盘的,有人建议他买牌子响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各怀心思,其中不乏超级馊主意。

但是凡一平心里装着计算器,坚持要买省油的车。

《健报》的副老总胡红一说你看看你这身份,你这体积,不买辆别克根本就说不过去。

凡一平说别克太耗油。

胡红一说难道你有本事娶巩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