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177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儿童的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5: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

掌握——格赛尔:

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此实验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型;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

在同一个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研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

(1)研究的样本大。

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龄组的小学生进行研究。

(2)省时、省力。

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3)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

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

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

(1)系统性差。

因为这是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造成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3)取样复杂。

要比较两组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

举例:

为了研究1-3岁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对1岁、2岁和3岁三组儿童作词汇数量的测定。

其结果可以告诉我们这三个年龄组儿童各自的词汇数量,以及出现词汇的词性,哪些词汇早出现,哪些词汇晚出现。

(二)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个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1)系统性强。

通过对同一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2)可揭示因果关系。

通过考察被试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

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被试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

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1)研究持续时间长。

纵向研究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不象横断研究那样可在某一时间进行并结束。

(2)样本会逐渐减少。

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3)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

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

(4)影响纵向研究结果精确性的最广泛的因素是文化历史的演变——同质效应。

此外发生在儿童发展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对跨越很长的纵向研究带来问题。

举例:

要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

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岁、9岁和12岁,6岁组和9岁组各重复一次。

研究时间由原来需要的十年减为四年。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三)聚合式交叉设计

概念:

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聚合式交叉设计优点

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此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跨文化研究

概念:

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优点:

跨文化研究对探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心理的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事实材料。

举例略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2、胚胎期(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3、胎儿期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药物及烟酒

二、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2、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3、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三、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1、母亲的体重

2、母亲的身高

3、母亲的孕史

4、母亲的营养

5、Rh因素

6、母亲的年龄

7、母亲的疾病

8、母亲的情绪状态

四、激素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发展急剧迅速;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身体的发展严格服从头为原则和远近原则儿童身体发展具有波浪形而不是直线上升的特点。

脑的反射活动

在新生儿阶段存在着若干无条件反射:

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

过高的抑制要求,可能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而下原则。

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成熟。

如先学会坐,使用手臂,再学会腿和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原则。

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

如上肢动作,肩和上臂先成熟,其次是肘、手腕、手及手指。

3.由大到小原则。

生理的发展是从大肌肉的粗动作,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如4、5个月的婴儿用整个手臂够取玩具,1岁左右才能够完成手的抓握动作,如拿柄摇拨浪鼓。

个体要用手握笔来自由地写字,大约要到6、7岁才能做到

第3章婴儿期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习惯化:

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

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视觉偏爱法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范兹(1961)首先采用基于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面孔、同心圆、白报纸等)。

程序:

婴儿躺在观察箱里,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的刺激物。

观察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

如果看某一图案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

出现偏好说明:

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进行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

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说明会爬婴儿已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第4章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理论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

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问题?

P80

儿童的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

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图示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

适应和组织

最核心的两个概念:

同化和顺应

同化:

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顺应:

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平衡:

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儿童的思维就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皮亚杰的认知实验有4个:

客体永久性实验: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完成了“哥白尼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守恒实验:

三山实验:

自我中心

单摆振动实验

前运算时期(2——7岁)的特点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怎么做?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象征性游戏:

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纸片当“菜”。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两个特点:

1.还没有形成“守恒”。

(研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2.自我中心。

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如“三座山”实验;儿童知道自己有哥哥,但不知道哥哥是否有弟弟;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分不清他人的。

3.不可逆性

4.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

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水平提高,并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认知外界,进行第二级抽象,在学习概念时,不象前运算阶段儿童那样首先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关联,从而获得意义。

所以小学阶段借助一些反映关键属性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的概念是必要的。

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获得了守恒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

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

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b.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本阶段的儿童存在泛灵论的思维,并且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d.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个发展阶段。

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第五章信息加工理论

1.信息加工第一步:

感觉登录

2.短时记忆。

记忆广度是7+—2项目或信息块。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掌握永久性知识的基础。

其容量是无限的。

4。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

1)复述。

年幼儿童即使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其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

年幼儿童在复诵时较少利用有效的复述策略,但是可以教他们学会使用。

2)元记忆。

年幼儿童不会自发的使用精巧的复述技术或组织策略。

3)组织。

是把儿童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信息块就是将记忆的材料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方式。

年幼儿童不会使用这种组织的策略。

(vp97信息加工过程注意一下)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选,判)

1.呀呀语阶段(连续音节阶段),5个月进入,9个月达到高峰。

2.从呀呀语开始,儿童的发音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一是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声音。

3.1岁左右开始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呀呀语出现率开始下降。

4.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5.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

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分离。

6.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

7.词义的发展。

纳尔逊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

普通名次,特指名次,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

8.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9.普通名词.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1)对产生扩张原因的解释:

克拉克提出了语义特征假设,认为儿童最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特征,儿童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张。

斯劳宾则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儿童的主动词汇中尚无“马”和“羊”等词,而这些动物都有类似于狗的地方,因而临时借用已知的词来称呼。

2)使用范围缩小原因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10.句子

(1)不完整句:

单词句:

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儿童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但最初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

特点是:

和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确定。

电报句(1.5-2岁):

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象发电报一样,因此又称电报句阶段。

出现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妈妈鞋,娃娃排排

(2)完整句

简单句复杂句

复合句(2-3岁)幼儿复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

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至5岁时发展较快.

9.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4、5岁儿童对被动语态句(小红被小明推)和双重否定句(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来)还不能很好理解。

(2)理解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

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

如儿童常常将“女孩被男孩推倒”理解为“女孩推倒男孩”。

非语言策略.是儿童理解句子的一种策略,指儿童在理解句中某些词时,常根据参照物的特点和自己对事物的预期来理解词义的策略。

11.11.模仿说.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2)斯金纳。

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深刻理解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3、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4、深刻理解智力测验的信效度、常模、智力的分布。

●5、了解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量表。

第一节智力的相关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在因素分解的基础上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他的二因素说。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

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心理速度。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塞斯顿首先运用群因素的理论在多种智力活动中辨认出七群基本因素

●1938年提出,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基本智能书上):

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言语理解词的流畅计数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推理书上)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后来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前身。

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

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应性的能力。

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

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书上)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

是经验的结晶。

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

这种智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书上)

4.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式

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认为智力结构可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1959年提出,1977年修改,提出了包含三维度共150种独特的智力因素的智力结构模型。

●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判定知识的适当性)。

●第二维度是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包括:

视觉(视觉图像信息)、听觉(听觉声音信息)、符号(词或数字)、语义(言语含义或概念)和行为(与人交往的智力行为)。

●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包括:

单元(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类别(一系列有关的单元)、关系(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系统(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转换(对安排、组织、意义的修改或改变)和蕴含(从已知信息中观察到的某些结果)。

第二节智力的测量

1.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智力测验常摸量表的首创者。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1916年,推孟,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

智商公式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采用离差智商,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比奈-西蒙量表p146

●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

●以MA(心理年龄)代表儿童的智力水平

●常模量表

斯坦福-比奈量表

●S-B,推孟修订

●用IQ智商代表儿童的智力水平

●IQ=MA/CA×100

●适用于6岁—成人

●主要测量对学业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即语言推理、数量推理、空间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韦克斯勒

●适用于6~16岁儿童

●6个言语测验和6个非言语测验(操作分测验)。

●适用于有一定语言障碍的儿童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

●言语量表:

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

●非言语量表:

填图、图画排列、积木图案、拼图、译码、迷津。

韦氏量表的主要特点

1)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2)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的相对聪明程度。

离差智商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也即以离差的大小表明智力的高低。

婴儿的智力量表

●格塞尔发展程序表

适用4周—6岁儿童

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以及人们交往的行为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适用2个月—2.5岁婴儿

心理量表、动作量表、婴儿行为记录

智商的分布

●正态分布(智商分数可以用常态分布来表示)

●以IQ=100为中轴线

●IQ高于130的人数和IQ低于70的人数相等,均占3%

●智商分数可以用常态分布来表示。

140以上智力优异,智力缺陷以智力程度和适应行为作为分类标准。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几种儿童先天的情绪表达。

•2、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过程。

•3、理解婴儿微笑的发展。

•4、深刻理解情绪发展的学习理论。

•5、理解怯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6、了解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7、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儿童情绪概述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能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

爱、怒和怕。

谢尔曼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时笼统的,远不如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具体。

奇斯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