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
备课人:
夏维娜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会认18个生字。
学生正确读写“书籍、含糊、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审阅、陈设、极其”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学生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行习作。
6.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拟定小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在打写中并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
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测生字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4、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
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
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
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再读感悟,提出疑问
1、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六、打写题目:
想像当时作者会问父亲什么问题的场景。
用对话的形式来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
1、被捕前:
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
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
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三、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阅读,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
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打写题目:
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
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
11* 灯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焦急”等词语。
2.通过教师点拨“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体会主要人物的语言,通过说话训练培养想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2.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浏览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
可能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
”的句子或段落。
4、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
(略)
6、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
想像当时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时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
2、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搜索《为人服务》的相关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他们。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
本文以什么命题?
(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字词和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
(3)教师小结:
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2)教师引导: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
(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
(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
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教师小结:
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
我想对张思德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投影出示: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
(1)指读,思考:
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
(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
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
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
三、总结、扩展
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
结合一种你熟悉的职业,写写你对“为人发服务”的理解。
【板书设计】
共同目标(党的宗旨)
两种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意义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教学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
3、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课文,比较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通过搜索资料,品读课文、拓展阅读,体会总理的工作作风和崇高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激发学生了解领袖事迹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领全文的中心段,引发深思。
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生答(略)
2、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篇课文中能找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找答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总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反映总理生平及工作生活的影像片段。
过渡:
从录相中我们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党、为国、为民操劳。
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诗人何其芳写的这篇文章,就是真实地再现总理忘我工作的情景。
2、通过课前学习,谁来说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哪几方面写这件事的?
三、自主探究“工作劳苦”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
学法提示:
(一)自主学习体现“工作劳苦”部分,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二)汇报交流。
2、生汇报交流,从而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过渡:
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都懂得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总理工作十分劳苦,除了课文中的文字叙述,还有一处能体现总理工作的情境。
那就是课文插图:
3、出示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给这幅插图添一句旁白
过渡:
以上我们通过重点词句和课文插图,体会到总理工作十分的劳苦,身为一国总理,他的生活又怎样呢?
四、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
学法提示:
(一)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可采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也可创新性的选用学习方法,自主设计板书)
(二)汇报交流,展示板书。
2、生汇报交流,展示板书(略)从而体会总理生活十分简朴。
过渡:
以上我们学习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亲眼看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你的心情会怎样?
那么让我们带着无比激动,难以平静的心情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五、读文悟情,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字幕(七、八自然段)师配乐范读。
2、生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师导读:
作者亲眼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于是在回来的路上——(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导:
由一夜的工作,想到总理无数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心潮澎湃,他想让世人都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位好总理,因此——(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4、生领读,合作读。
5、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把这句话改为设问句: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没有。
”
6、师:
的确没有,当年总理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决定降半旗一周表示沉痛哀悼,这时有些国家的官员提出疑问: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不降半旗,而中国的周恩来去世却降半旗?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这样回答的:
“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没有一个子女,却抚养别人十几个孩子;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廉洁奉公,在银行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他的话使当时在场的人哑口无言,接着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可见,我们的总理以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赢得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
难怪作者会发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如此的感慨!
六、拓展阅读
七、打写题目:
看了周总理一天,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认真负责
一夜的工作敬仰之情
生活简朴艰苦朴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
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
(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
(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
(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
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
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
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
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
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
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指名朗读作文。
b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
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
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
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
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第四课时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