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92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docx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精编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

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

既:

已经

(7)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

测:

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

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

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启示: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

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在哪里?

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

示例:

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

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戴上)

(2)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夹杂)

6、《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一鼓作气

7、文中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鲁军发起反攻的实际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

(用原文回答)

9、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稍作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

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

示例:

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用现代文回答也可)

1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

示例: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

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进军的意思,“作”是振作。

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的意思所致。

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12、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

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

此用兵之法也。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

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全自己。

1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可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

曹刿:

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用原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涂德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制作幻灯适时展示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预习:

媒体展示:

二、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媒体展示: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四、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8段):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

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问题探究:

媒体分步展示:

1、第一段,作者写道: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

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按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从植物到动物的顺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对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进行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阅读写美女蛇部分,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学习写冬天百草园部分,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二

(2)、三。

2、课下模拟拜师情景和先生读书情形。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问题探究:

媒分步体展示:

1、齐读第9段,分析其作用,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阅读写入学情形的段落: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评价: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3、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讨论:

(1)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对比?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

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

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课外延伸:

媒体展示: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

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

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

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

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

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四、总结: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

春夏秋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

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

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在形式上也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五、作业:

媒体展示:

4、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二

(2)。

2、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

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总序

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

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

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

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

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

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

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

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

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

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

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

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

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

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虽然如此,但

内丹派功法仍然有规可矩,有蹈可寻,不外乎在“顺逆”、“性命”、“阴阳”、“有无”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进而总结出了炼己筑基、炼

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的修炼程序,这本身就是一个逆修的过程。

道教认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

神做的是命功,属于有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做的是性功,属于无为,所以有“性命”与“有无”的说法。

而整个修炼又是一个去

除人体阴质,还就纯阳之体的过程,所以又有“阴阳”的说法。

既然如此,内丹修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

因而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变化,这也是道教丹道法派林立的缘故。

鉴于此,我们将历史上道教内丹著名法派及其经典收集起来,加以

整理研究,希望能对广大道教内丹爱好者有所裨益。

道教丹道修炼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当代社会而言,一个

修炼丹道的人,一定要把忠于家国,孝于双亲,和于友邻作为修道的基础。

正如湖北黄陂木兰山道观的一副对联所言:

织杼织声停,

为国平寇,替父从军,忠孝劳名飘千古;庙貌庄严在,显化无私,灵威有赫,神仙妙通具千秋。

质而言之,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

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中国道教丹道修炼系列

丛书》的宗旨所在。

黄信阳

2003年5月序于北京

前言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

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

世。

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又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

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宣泄于《道德经讲义》之中。

《道

德经》每章的讲义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儒学为本并辅以丹道理法以讲解老学,后一部分则几乎纯以丹法诠释经文。

以儒学而论,

一“仁”字可以贯之。

仁,修之于己即是“忠”(“中心日忠”,中即合也,使合于“天地之心”,也即自明明德),施之于人即是“恕”(“如

心为恕”,推己及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以成己,恕以成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正己以正人,无非推己以及人,重在一

个“诚”字、一个“感”字(《中庸》25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易经·成卦》: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

根本在于个人的修养,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而广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不同,谓一人之身即

一国之象,神犹君,精犹臣,气犹民;知治身,则能治国;内圣外王,其理一贯。

治身之道,元神居中处和,自然精定气足,气血充

盈,身得长生;治世之要,君上端拱无为,自然臣安民足,风俗淳美,国得长治;其际返本还原、治国平天下之法,顺行逆施,用文

用武,因机而动,随时以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乐育堂语录》是记述黄元吉内丹心法最为详尽的一部书,细细品读,可以想见当时黄元吉随问而答、因机设教、因人而异、因

病施治、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动人情景。

遗憾的是全书内容庞杂又没有条理,只有答案而没有弟子们的问题,看来这是一本指导实

践的手册,不是真正亲身实践体验的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的。

《道门语要》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

工夫虽从守中入手,

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乎详说命功,然其要仍归于性学,盖以“性无命则不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命如刀,性如刀

之锋利,欲得锋利之性,宜从磨砺刀刃之命功下手,故知修命仍是为了修性。

尽管黄元吉之书无系统条理,但想看到黄元吉的内丹诀法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恐怕是一个奢望。

陈撄宁的《口诀钩玄录》

只完成初集就中止了,因为“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谓为‘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

”李永霖的《隐仙派丹诀指要》也是粗

具条理梗概而已。

内丹学不同于其他学问,贵在明白原理后身心实践。

但各人的

身心素质千差万别,效验反应也是五花八门,修养方法当然也因人而异,因此对《黄元吉文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理所当

然的事。

但糟粕与精华全视学者的程度和见识而定,而且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一概而论。

读者自己去细心参悟,印证自

己的身心功夫吧。

整理校注说明

一、《道德经讲义》,以上海新学会社藏版为底本,参校萧天石

《道德经精义》本、梅自强《颠倒之术》。

各章另加标题,以便查阅。

《藏外道书》所收江起鲲校《道德经讲义》为残缺本,至53章

止。

萧天石《道德经精义》实即是江起鲲校本全本,都署名“丰城黄裳元吉著。

后学奉化江起鲲校”,只是书名不同,精义本另增例言

和马杰康序,错讹较少。

梅自强《颠倒之术》本,无弟子序和道德经总旨。

二、《乐育堂语录》以成都二仙庵刻五卷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古

籍出版社五卷本、《道德精华》第六集之五、北京天华馆四卷本(也见《藏外道书》第25册)、中国道教协会内部流通四卷本。

各段依

照大意,加上相应的标题。

以上各种版本都有龙腾剑跋。

上海古籍版的《乐育堂语录》与《道藏精华》其实是同一版本,但前者增加

了题解,后者增加了萧天石序,前四卷有眉批为泰国赞化官本,第五卷无眉批为成都二仙庵刻本,都有王道源弁言、韩佛果序,都为

影印本.版本较早。

北求天华馆四卷本为果圆居士重刊本,有果圆序、朱鹤亭序,版本较晚,而且眉批与上述版本不同。

道协内邮流

通四卷本系据天华馆本重刊,无眉批。

三、《道门语要》,以北京天华馆本(《藏外道书》第26册)为

底本,无参校本。

四、道家内丹学的入手功夫,一直是由师傅当面传授给弟子,

不写在纸上;黄元吉的书中员有提到,但十分简略。

陈撄宁所撰的《静功疗养法》,对于入手功夫的理论和方法都非常详尽完备,可以

弥补没有师傅传授者的缺憾。

青华老人传授给鹤臞子的内丹心法,完全在心性修养上立论,理论精深圆通,并可与黄元吉的丹法互相

发明,黄元吉也屡有引用。

因此将《静功疗养法》和《唱道真言》附录于后。

《唱道真言》、《道藏辑要》为底本,参校守一子《道藏精

华》录本。

五、各本文字不同的,反复推敲,择善而从;文字讹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