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docx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诗鉴赏”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鹤楼》
作者: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
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
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
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汉族,唐朝汴州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首章云:
“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
“小儿无礼!
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
“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
”遂为口实。
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今行。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
没有。
“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
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
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
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
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
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
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
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
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
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
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
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
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崔颢《黄鹤楼》鉴赏】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
武昌古时叫鄂州。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
“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
”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1297·《唐诗鉴赏大典》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
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
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
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
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
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
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
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
唐诗鉴赏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
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
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
“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
为许多诗人喜用。
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
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
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
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
《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
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
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
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
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
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
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
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
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
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
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
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