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949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毛概复习提纲终极版

毛概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适合中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主要的内容和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僵化;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显示出事物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全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显著特色的“三大作风”之一。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

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要搞清实际。

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时间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精髓。

(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或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金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邓反对两个凡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当原油的理论中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时,就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因为它贯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并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形态之中,贯穿于各理论形态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就是说,有了实事求是,才有了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从理论的角度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实事求是是体现于、贯穿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活的灵魂。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什么事解放思想呢?

邓小平指出: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包括对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国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是什么导致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

导致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政治上:

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

中国被迫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铁路、航运、海关、贸易,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思想文化上:

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帝国主义的侵略尽管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为完成后一任务创造条件。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它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而言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

第一,社会形态相同,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相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第三,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革命的领导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

第二,指导思想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指导,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了。

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了。

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4次革命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毛泽东指出: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领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帝国主义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把近代中国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所以,推翻帝国主义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条件。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

中国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封建主义、消灭地主阶级,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但是,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对象是不同的。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提到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以下对四个阶级分别进行论述: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

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也决定了它有资格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三是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更加有利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更加有利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最后,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获得的,必须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争取获得。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被领导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和政治教育,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为此,就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被领导者的领导,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第一,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第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统一战线中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第三,必须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者——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相互联系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主张。

新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就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措施概括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土地法的基本内容是: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没收官僚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既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又包含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是富有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纲领。

实践这一纲领,就是我们要建设的新中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八七会议有两大功绩:

一是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宣告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二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4省举行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1928年10-11月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中国道路理论是在与“左”倾盲动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从而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革命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军队。

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那么,中国革命有没有可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换句话说,在落后的农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吗?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回顾了党走过的18年革命历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致胜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统一战线

第一,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中间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横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

第二,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三,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独立性)和经验(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

2.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2)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3)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4)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

(5)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2、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3、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近代主要有两种革命和两种国家形态的论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学说,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这就是: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随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将不断缩小,并逐步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其最终归宿是走向社会主义。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毛泽东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