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902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含答案 精品.docx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板块第11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含答案精品

第11讲

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知识点一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英国鸦片走私: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工业品很难找到销路。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英国以武力保护鸦片贸易。

2.经过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攻占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并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3)结果:

1842年,清政府战败投降,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4)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闭关自守;战备不足,抵抗不力。

③根本原因:

腐朽的君主专制主义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3.签约

(1)《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④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年美法分别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

(1)政治上:

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思想文化上:

由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开始转变为关注世界,向西方学习。

(4)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3)战争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3)沙俄趁火打劫,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结果:

清政府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4.影响

(1)政治上:

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借师助剿”;中外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全力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关系出现为期三十多年的“和好”局面。

(2)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3)思想上:

中体西用,初步突破了“华夷之辨”的藩篱。

(4)其他:

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

(3)清政府:

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4)世界: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支持。

2.进程

(1)平壤战役:

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2)黄海战役:

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3)辽东战役:

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4)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

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对中国

①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对日本

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对朝鲜

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对远东政局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爆发:

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3)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4)惩办“首祸诸臣”。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4.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知识点二 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

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3)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2.经过

兴起发展

1851年,金田起义。

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一些重要城市,1853年3月攻克南京

达到全盛

定都天京;经过北伐与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由盛转衰

天京变乱

后期斗争

①军事上:

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

②政治上:

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最终失败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核心

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内容

①土地分配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的方法是,每户劳动所得仅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①政治:

提倡广开言路②经济:

发展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

③文教:

奖励科技发明,兴办学馆

④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

①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等、要求摆脱专制压迫、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②空想性:

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

③落后性:

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①先进性: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

②局限性:

它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也缺乏付诸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4.意义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同亚洲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4)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5)战争导致的动乱,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近代化发展趋势。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

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和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主题一 从英国“侵华先锋”到八国“群魔盛宴”——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

史料一 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探究] 史料中作者审视鸦片战争发生的角度是什么?

其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作者从全球视野、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来审视鸦片战争。

说明了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史料二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引起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如何认识史料二中费正清的观点?

[提示] 费正清的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也未能揭示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史论形成]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

(1)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3)中国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史料 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探究] 据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示] 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史论形成]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侵华方式

主要史实

发动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政治侵略

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

经济侵略

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等

文化侵略

西方传教士传教、创办学校、实行奴化教育等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史料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

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探究]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提示]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史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史料说明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史料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史论形成]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

列强把西方科学技术和西方思想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主题二 革命家眼中的“符号”,思想家眼中的“浩劫”——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史料二 曾把没收地主的谷物……择归天王。

店铺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贼情汇纂》

史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洪仁玕《资政新篇》

[探究] 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并分析原因。

[提示] 不同:

前者企图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史论形成]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

主张

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

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有实施

性质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影响

史料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价。

[探究] 根据史料,你如何理解对太平天国的两种不同评价?

[提示] 太平天国以反封建反侵略为斗争对象,提出了《资政新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同时其主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

《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史论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近代化的进程。

③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机。

[命题视角感悟]

视角一 知识能力迁移考

1.(2017·蚌埠一模)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

“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  )

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解析:

选B 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没有恶意污蔑,故A项错误;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可以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近代列强在中国享有的是领事裁判权,而不是对中国司法的完全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司法领域,不能成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的借口,故D项错误。

2.右图是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的漫画明信片。

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

A.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D.列强攫取了在华北的驻兵权

解析:

选D 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始于19世纪中期俄国的侵略,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故B项错误;中国首次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列强可以驻军华北,故D项正确。

视角二 过程与方法灵活考

3.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

据此可知耆英(  )

A.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解析:

选C 按照材料,耆英的意思就是用贸易为饵安抚英国人,故C项正确。

4.《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解析:

选A 《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这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项正确。

视角三 主流价值观引领考

5.(2017·自贡一模)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解析:

选B 题干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其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

6.《庚子西狩丛谈》记述:

“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解析:

选A “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表明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仿真达标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解析:

选D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说明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变为大量流出中国,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时,钱贵银贱,当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时,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2.(2017·资阳一模)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解析:

选D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主权的出卖。

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D项正确。

3.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解析:

选C 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4.(2016·新乡一模)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反映出(  )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解析:

选C 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反映,《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解析:

选C 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

6.(2017·乐山二模)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

“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

选B 材料体现了近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因此“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新思潮的萌发)和“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总理衙门的设立)不符合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B项符合题意。

7.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8.(2016·海口一模)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