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902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docx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读书报告929

2010/9/15第一周读书报告

——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

一、主要内容

前言部分主要探讨了西方美学史写作的问题。

二、主要观点

西方美学史的写作应具备“一种历史态度和历史意识,即我们不能只用一种观点或角度去写作美学史,而是应该有多种角度”。

三、论证线索或逻辑

引论

美学史往往是经过了历史主体基于“现在”的理解和过滤的“叙述的历史或理解的历史”→西方美学史的写作问题。

本论

现状

西方的“西方美学史”研究和著作现状;我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和著作现状。

问题

本体论的遗忘——对何为“西方美学史”的追问。

回答

“历史”

历史:

(历史学意义上)是“人们对过去的事实或事件的记述和阐释”。

美学史是美学思想史。

历史学研究:

研究者既要凭借“历史感觉”进入历史情境完成历史建构,又要与历史对象保持情感的距离,保持理性;既要有一定的历史方法,又要使方法与研究对象的性质有所关联。

美学史家不仅要具备一般历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感觉,而且还要选择与美学这门学科相适应的研究方法。

“美学史”

什么是美学史?

美学史是有关美学理论和审美意识的历史。

哪些算是美学理论?

(美学史写作标准确定的两难)

用阐释学观点解决这种两难——前理解和视界融合。

美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

(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审美活动有不同的理解,是“由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和文化理念等历史地确定的”)

要在历时、共时双维度上考察。

写作者自身的理论范式应是有一定弹性的,可修正的,在视域融合中生成历史意义。

“西方”

文化维度上:

具有相同的历史源头和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

西方美学史:

在文化纬度上言明的一种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美学理论形态的发展史。

地域意义上:

与东方相对。

结论

历史态度:

还原历史语境。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问题和人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让对象在自己的历史语境中“自行显现出来”,不要主观妄断。

多种角度:

各种角度和方法:

理论史、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史;线索(顺序)可以是时间、人物、国别、流派、范畴或问题、历史变迁……。

四、个人体会和评价

(一)美学史可以分开写吗?

鲍桑葵《美学史》强调:

不要把美学史写成美学家史,而是美学思想史;美学史不仅是美学思辨的历史而且是审美意识的历史。

由此,美学史可不可以分开来写呢?

至少分成“审美意识史”和“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两类。

吴琼对鲍桑葵的想法表示支持,尤其是后一分句;吴也是打算将两方面合着写一本总的美学史(“西方”的),但在我看来贯彻得不算好。

很多人是单写一类的——大部分人选择了美学思想史这一类,如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聂振斌《中国近代思想史纲》、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

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写法,也有稍稍辩护一下的(如聂振斌)。

而在中国,审美意识史是少有人采用的角度。

前几年吴中杰主编了一套三卷本《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没有看到书,是在XX搜“审美意识史”时搜到的),是这个角度的尝试。

但照朱立元和易存国在书评里所说,他“这里的‘审美意识’,在我们看来应当是广义的,它既包括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又包括物化形态的审美意识(器物),还包括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所有这些方面的‘总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综合),因此与现在的‘审美文化’基本同义。

”该书副主编马驰说,“记得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论到美学史的研究方法时曾说过,哲学见解只是审美意识或美感的清晰而有条理的形式,而这种审美意识或美感本身,是深深地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生活之中的。

因此他认为美学史就是审美意识的发展史。

鲍桑葵的见解是极有见地的。

”“可惜鲍桑葵所倡导的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不仅在西方没有成为主流形态的研究方法,而且在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中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响应。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尽管这一尝试还是初步的,但毕竟有别于以往的中国美学史。

此外,在朱立元的书评里还提到两部作品。

一个是李泽厚与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本着“‘不限于研究已经多少取得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而是对表现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以至社会风尚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的实质,并对它的演变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的想法写的,但据说贯彻得不好,第二卷有所游离。

还有一个是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是一种不同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

XX还给我一个购书信息,罗坚的《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简介里说它“属广义的美史研究,着重探讨先秦审美意识的发展轨迹、审美意识在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先秦审美理想的时代性”云云。

这是我头一次看到“美史”的提法,前几天还在胡思乱想可否把“审美意识史”叫做“美史”以区别于“美学史”呢,没想到真有人这样用的。

书没看到,不知罗坚所说的“美史”是否确为“审美意识史”。

似还有余祖信的《美是什么?

》一书中对“中华品美史”有探讨。

审美意识的历史可以单写吗?

鲍桑葵说,哲学见解只是审美意识或美感的清晰而有条理的形式,也就是说,美学理论不过是审美意识的条理化体系化,如果真的分开来写,那么美学思想史与审美意识史应该有某种暗合吧?

或是包含的关系?

(二)美学史研究方法的问题

吴琼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思想式的回答,由以上表格可见。

(以下楷体部分均转自学术日志)

聂振斌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法:

美学史的研究既要用美学研究方法,又要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二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机地统一”是最让我头晕的短语,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样的统一算是有机的)。

历史学研究方法——要运用历史考据、文字训诂、实物考古等方法,以求得实证。

美学史要用历史学的方法叙述过去美学思想发展的真实过程。

又必须用美学方法解释、分析、评述过去的思想资料。

美学研究方法——三大支柱(以哲学思辨探索美和艺术的本质;以心理分析研究审美经验的发生、过程、性质、特征;以社会伦理学的批评来考查美和艺术的价值意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还有一些我自己对美学和美学史的认识:

“美学”,是一个偏正短语,“学”是中心词,“美”是限制“学”的,也就是说“美学”是关于xx的学问,xx是研究对象,比如张法在《20世纪西方美学史》P6说古典美学的xx是美的本质、审美心理、艺术。

“美学史”,也是一个偏正短语,“史”是中心词,“美学是”限制“史”的,也就是说,“美学史”研究“美学”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它是历史研究。

拿张法所说的古典美学史来说,它要解决的不是美的本质、审美心理、艺术等等东西是什么,那是美学要解决的,它要解决的是人们对美的本质、审美心理、艺术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沿革和流变,其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对我们继续走下去有什么价值。

其实,有人研究的是美学,有人研究的是美学史。

研究美学要懂美学史,研究美学史更要从精神实质上把握各家美学的精髓。

但二者决不是同一种东西。

接下来——所以,美学和美学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一定存在着当然的不同。

我将来的论文,如果是“xxx的xx史”,那么主要要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研究xxx的流变,而不是以对美学问题本体的思辨为主,对美学问题本体的思辨充其量是个研究基础。

2010/9/22第二周读书报告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一章早期希腊美学

一、历史定位

古代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源地,其早期阶段是指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包括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等对美学问题的“顺便”的探讨。

此时期是美学的萌芽时期。

二、主要观点

起初,“美”还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普遍意义上的范畴被提出来,思想家们更关注“和谐”这一范畴。

但智者运动掀起了哲学上的从自然向人的研究转向,引发了美学研究的相似的转向,这种转向以苏格拉底的两大原则的确立而宣告完成。

三、论证线索或逻辑

第一节古希腊审美意识的形成

时期

克里特-迈锡尼时期

荷马时期

城邦政体时期

主要特征

图腾崇拜

神话

酒神日神宗教

审美文化现象

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神谱》确立古希腊神话体系和奥林匹斯教的基本结构(命运之神——逻各斯)。

技艺(艺术)的起源:

神灵所赐

与日神崇拜的冲突;酒神崇拜直接影响了悲剧和喜剧的诞生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巫术观念相联系,神秘主义色彩

严谨、朴素

个性、激情

第二节古希腊城邦的精神世界

希腊人的性格特征

宁静、洒脱、坦诚、自信

希腊精神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相互辉映

日神精神

理性、节制

酒神精神

非理性、激情、狂欢

希腊精神对美学的影响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给希腊文化注入活力。

和谐说

摹仿说

灵感说

净化说

本章第二次给希腊美学分期,变成了四个时期,即把前苏格拉底时期又分开来,变成毕达哥拉斯学派至德谟克利特的“萌芽时期”和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过渡时期”。

第三、四节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

哲学观

美学观

评价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是万物本源

●万物中都存在可把握的数量关系

●和谐理论——美体现在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之中

●音乐对灵魂的净化作用

并非独立的美学体系,但“和谐”“净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皆流动不居,不变的是宇宙的秩序:

“命运”(万物的变化都遵从逻各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和谐以及和谐的两个层面)。

几乎无

辩证法思想,执着于真理。

但其“和谐”并非美学层面的二十哲学层面的。

德谟克利特

●万物皆由原子构成。

●人的思想原子的运动。

●天赋和教育

●艺术的起源(技艺的学习)——摹仿自然

●灵感和热情

科学和民主精神。

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

企图将知识学原则与伦理学原则结合到美学研究中,被苏、柏、亚发挥和完善。

第五、六节智者派、苏格拉底

哲学观

美学观

评价

智者派

从研究自然和宇宙转向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美的定义(恰当、有用、快感)

●虚构(语言的魔力之原因)

以人为中心思考美的问题

对具体艺术问题的研究,启发苏格拉底的思考。

苏格拉底

人的本质是灵魂,灵魂是理智的所在地,是统治肉体的原则。

灵魂通过理智达到对“自我本身”的认识,对绝对的、永恒的美和善的认识。

理性主义原则和道德主义原则。

人的美在于用用智慧和德行。

用“精神助产术”寻求美的定义——美本身。

艺术观:

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主要是再现);理想化;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成就:

企图在目的论和道德学的基础上思考美学和艺术的问题,提出真、善、美的统一的观点。

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美”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被讨论进入普遍本质层面。

开启了希腊美学的繁荣时代。

四、个人体会和评价

(一)关于“逻各斯”

我理解,逻各斯即指世界的本原,宇宙的最后秩序,最终极的决定力量。

从书中可以见得早期希腊各位先哲的思维方式有个共性,就是对“逻各斯”的追寻和指归,不同的是,各人对逻各斯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这一共性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维方式。

(二)政治、宗教、哲学、美学的统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宗教集团,其哲学观、美学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是统一于他的宗教目的的。

城邦政治体制与希腊人精神的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美学观与哲学观的统一

美学探讨往往是哲学思考的一部分,美学观定会统一于哲学观之下。

(四)赫拉克利特与中国道家的可比之处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观与中国道家思想有许多巧合之处。

第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在按一定秩序永不止息的流变,这一秩序即逻各斯。

第二,他认为,最高的统一万物的逻各斯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

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也是内在于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三,他认为“和谐”就是对立面经过斗争达到的统一状态。

和谐又有两个层面,每个个别的斗争结果是看得见的和谐,逻各斯是看不见的和谐(终极的和谐)。

这三点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作为世界的本原,“逻各斯”与“道”很相像。

第二,“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与“二生三”很相像。

第三,“和谐”作为斗争所达到的统一状态与“冲气以为和”很相像。

此外,道家认为“道”自己运动,与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皆流变”也很暗合。

 

2010/9/29第三周读书报告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二章柏拉图美学

一、历史定位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同处于古希腊哲学的盛期,或叫体系化时期,他们在前人基础上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成为古希腊美学的顶峰,也为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两种基本的理论原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深受苏格拉底“两大理论原则”的影响;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也给予了亚里士多德很深的影响。

但其理论与苏格拉底相比要体系化得多,也更丰富更庞杂;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背叛”了他,从哲学基础上否定之,方法上也与之有截然的不同,但仍不影响柏拉图对西方美学的极其深远的作用,反而由于种种原因,柏拉图的影响实际上要比亚里士多德深远得多。

二、主要观点

美学观:

理念论、回忆说、迷狂说。

艺术观:

灵感说、摹仿说、艺术教育论。

三、论证线索或逻辑

美学本体论

理念论

在我们可见的现象世界之上存在着一个真实但不可见的理念世界,那里有现象世界中所有物体的理念。

理念世界中的造物神为了追求完美,便把理智放入了灵魂里,又把灵魂放入人的肉体。

这样灵魂就具有了分裂性:

它能凭借理智获得对理念的真知(它也渴望这样),但他又受到肉体非理性因素的羁绊。

从人的角度说,人由于有了灵魂,理性就在生命内部扎根,人的本质就是追求理性,只有爱理性才有人的意义。

于是,人要做的就是“做理性的人”,就是用理性驾驭非理性的意志和欲望,让灵魂“回家”——摆脱肉体羁绊,向着永恒的理念世界飞升,观照到绝对的真善美。

具体到美:

美的理念与具体事物的美相对立,前者存在于本体世界,后者存在于现象世界。

前者是单一的,自身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是不能感觉到而只能由思想掌握的,是知识的对象。

后者是杂多的、可变的、可感的,是意见的对象。

在此情况下具体事物何以会美呢?

是因为它们分有(摹仿)了美本身。

美本身是一切美的原因。

美的理念论:

他以理念论的一系列二元分裂为其哲学和美学的出发点,通过回忆来最终解决这些二元分裂,完成人性向神性的飞跃,并提出理性的迷狂来说明人向理性生成的心理状态。

借着美本身或美的理念的存在,柏拉图的美学本体论真正得以确立。

回忆说

人怎样获得知识,观照到真的美?

回忆。

回忆,即是获得对理念世界的真知的方法。

回忆之所以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是因为,首先,灵魂在来到现象世界之前是在理念世界见到过美的本质的,只是这些记忆被“出生的震惊”压抑了。

其次,人虽不可能在知觉的内容里认识理念,但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暗示,凭着这些暗示,灵魂可以回忆起理念,再见到曾经在理念世界见到的一切本体。

具体到美:

回忆以美的东西为对象,以美本身为目的,借以完成实现美的上升和返回家园。

迷狂说

迷狂是回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当哲学家回忆真实本体界时,沉思默想、凝神观照、超然物外的状态,既有酒神式的狂欢品质,又有日神式的理性品质,但本质上是理性的。

同时,迷狂就是灵魂在本体世界的本真存在样式。

具体到美:

美是激起迷狂的力量,它让对象闪烁真理的光芒,让主体以理性精神观照美的对象。

具体艺术理论

艺术创作

灵感说:

诗歌创作的源自于神赐的灵感,加以好的引导可以导向真理。

艺术教育

摹仿说:

技艺之诗的本质是“摹仿的摹仿”,所以不足为倡。

艺术应服从城邦教育理想,应该用向上的、激昂的艺术引导和教育城邦的人民。

四、个人体会和评价

(一)他是如何说服大家真的有一个本体世界存在着的?

(二)关于“摹仿”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详细分析了mimesis的语义及同义词,说得更清楚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