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933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4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docx

IE工业工程部标准化教材

目录---------------------------------------------------------------------------------------------1~3

第一章:

IE的起源及认识

1、IE的起源----------------------------------------------------------------------------------------5

2、对IE之认识------------------------------------------------------------------------------------6

3、IE行业的应用范畴--------------------------------------------------------------------------3

4、TPVIE的组织架构---------------------------------------------------------------------------4

5、制造处的组织架构----------------------------------------------------------------------------5

6、公司的总体架构-------------------------------------------------------------------------------6

第二章:

理论研究

1、IE工程师需运用哪些学科知识-------------------------------------------------------------6

2、IE的七大手法----------------------------------------------------------------------------------8

3、工作研究-----------------------------------------------------------------------------------------9

4、方法研究----------------------------------------------------------------------------------------10

5、工程分析----------------------------------------------------------------------------------------11

6、动作研究----------------------------------------------------------------------------------------12

7、时间研究----------------------------------------------------------------------------------------13

8、标准时间--------------------------------------------------------------------------------------

9、动作经济原则--------------------------------------------------------------------------------14

10、工作简化法-----------------------------------------------------------------------------------15

11、生产线平衡法---------------------------------------------------------------------------------

12、工厂布置法------------------------------------------------------------------------------------16

13、稼动分析法------------------------------------------------------------------------------------17

14、成本分析---------------------------------------------------------------------------------------18

第三章:

基础研究

1、TPV料件编码规则--------------------------------------------------------------------------20

2、BOM的识别-----------------------------------------------------------------------------------19

3、制程结构分析--------------------------------------------------------------------------------21

4、F/N、TPD、ECN-----------------------------------------------------------------------------22

5、终端机的使用---------------------------------------------------------------------------------23

6、电子元器件之识别----------------------------------------------------------------------------24

7、作业指导书制作技巧-------------------------------------------------------------------------25

8、作业指导书发放管制流程-------------------------------------------------------------------26

   9、盘点知识----------------------------------------------------------------------------------------27

10、工时、生产力分析----------------------------------------------------------------------------28

11、静电手环的测试方法-------------------------------------------------------------------------29

12、电锁扭力的测试方法-------------------------------------------------------------------------30

13、新机种运作流程-------------------------------------------------------------------------------31

14、CRT编码规则---------------------------------------------------------------------------------32

15、基座编码规则----------------------------------------------------------------------------------33

16、机种编码规则----------------------------------------------------------------------------------34

17、朔料件确认流程-------------------------------------------------------------------------------35

18、治具的设计规范-------------------------------------------------------------------------------36

19、治具编码规则----------------------------------------------------------------------------------37

第四章:

技术研究

1、手工焊接及焊点连接工艺------------------------------------------------------------------38

2、元件打胶工艺---------------------------------------------------------------------------------39

4、元件脚成型工艺------------------------------------------------------------------------------40

5、元件倾斜、相碰预防法---------------------------------------------------------------------41

6、PCBLAYOUT设计规范-------------------------------------------------------------------42

7、PCB板氧化防止法------------------------------------------------------------------------43

8、A/1自插SPEC-------------------------------------------------------------------------------44

9、防静电知识------------------------------------------------------------------------45

10、安规常识--------------------------------------------------------------------------46

11、塑胶件常识-----------------------------------------------------------------------47

12、模具基本知识及常见不良-----------------------------------------------------48

13、GAP的种类及解决方法-------------------------------------------------------49

14、壳子碰/刮伤的检验规范------------------------------------------------------50

15、锡炉焊接原理及工艺保证-----------------------------------------------------51

16、锡炉架构分析--------------------------------------------------------------------52

17、锡炉参数分析--------------------------------------------------------------------53

18、锡炉的日常保养-----------------------------------------------------------------54

19、SMT锡膏的成份及存储环境要求-------------------------------------------55

20、锡膏印刷技术--------------------------------------------------------------------56

第五章:

其他附件

1、4M管理-----------------------------------------------------------------------------57

2、5S(6S)活动---------------------------------------------------------------------58

3、什麽是FMEA、FAI、CLCA、8DSheet-----------------------------------59

4、八大浪费----------------------------------------------------------------------------60

5、防止不良之七大要素-------------------------------------------------------------61

6、什麽是JIT--------------------------------------------------------------------------62

7、如何召集会议----------------------------------------------------------------------63

8、稽核要点----------------------------------------------------------------------------64

9、如何写好报告---------------------------------------------------------------------65

10、6个SIGMA------------------------------------------------------------------------66

11、统计制程式控制制SPC----------------------------------------------------------------67

12、PDCA--------------------------------------------------------------------------------68

13、5W,2H-----------------------------------------------------------------------------69

14、工单识别及运营流程------------------------------------------------------------70

15、公司品质政策---------------------------------------------------------------------71

16、有效沟通---------------------------------------------------------------------------72

第六章:

经验集汇

第一章:

IE的起源及认识

第一节:

IE的起源

第二节:

对IE之认识

第三节:

IE行业的应用范畴

第四节:

TPVIE的组织结构

第五节:

公司的总体架构

第一节:

IE的起源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除美国外,欧洲和亚洲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进入冷战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转变,各国都把经济成长列为主要的施政重点,一般来说工业发展仍是国力强弱重要的指标之一,因之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与经济学者对於如何提升工业生产力,莫不把它列为优先的工作。

1890年,由工业工程鼻祖美国人泰勒(开始宣导,将工作的计画和工作的执行截然分开,由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拟定计划,设定标谁(包括工作方法),然後交给现场操作人员,依之确实执行工作。

1911年美国泰勒(TAYLOR)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首推科学管理之开始。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依据可归纳如下:

1、工时研究原理(TimeStudyPrinciple)

他指出在生产中的每一项工作,应该精确地做动作研究,并做时间衡量,以便将一切工作制定时间标准。

2、按件计酬原理(Piece-RatesPrinciple)

依个有的工作能量来计酬,也就是较多产量者可获得较多的报酬,但是这个制度必须配合工时研究,事先设定工资率的标准,才能达到公平竞争,此一制度最大的优点在於刺激工作效率,避免人力浪费。

3、计画与执行分立制(SepavationofPlanningfromPerformancePrinciple)

这个原理认为计画责作应由厂方来负责,并视工人能力来分配工作,计画的工作应以工时研究为基础,而计画的推动则有赖於机器、工具及方法的标准化。

4、工作方法原理(ScienlificmethodofworkPrinciple)

管理人员对於每项工作,应设计最佳的工作方法,并教育及训练工人学习各种技术,使其能以最佳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工作。

5、管理控制原理(Managerialcontrolprinciple)

管理人员必须接受科学管理的教育训练,并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控制。

6、机能管理原理(FunctionalmanagmentPrinciple)

泰勒放弃了以前沿用直线式管理体系,而改以机能的管理体系,而更能符合分工专业化之需求。

7、标准化原理(Standardizationprinciple)

在工厂的各项工作建立各种标准,使增加互换性,并减少机器、工具及制作方法之类别,以减低成本。

8、合作原理(CooperationSpiritprinciple)

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放弃对立的立场,改为在合理的制度下相互合作的方法。

泰勒的科学管理对於以後的工业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惟其对人类行为缺乏了解,是为美中不足,而爱乐顿.梅耶发展出来的人群关系学指出,影响组织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工作上发展的人群关系。

而不仅是待遇与工作环境的问题。

随着电脑在工厂中的普及化,工业管理的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诸如工作方法(Workmethod)、作业测定(WorkMesrutement)、统计方法(Statisticalmethod)、作业研究(OR)计画评核术(PERT)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系统工程(SystemEngineering)、价值分析(V.A)将会在现代化的工厂管理中获得重视。

第二节:

对IE之认识

赚钱的——IE(INDUSTRIALENGNEERING)。

产品的成本,可分为硬成本和软成本两部份组成,例如:

材料、机器设备、作业场地(厂房)等;此部份成本是硬性投资。

而管理、物流的合理设计、人力成本评估及管控、制程工序的优化等则属於软成本,通过以上软成本的有效管理同样可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之目的;也就是“工业工程管理”。

这其中包含:

“工厂布置”、“物流分析”、“工程分析”、“人体工学”、“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稼动分析”、“标准化制定”等。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硬)成本,达到最大的产出、提升效率及生产力、防止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浪费。

这是IE的首要工作及责任。

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後,日本各方面均受到美国的影响,包含文化、政治、经济等。

为使日本的经济能尽快复舒,日本在不断引进美国的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美国的工业管理体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丰田式管理”。

就是“工业工程管理”推广典型。

IE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兼有管理及工程技术的知识领域,它将传统的工程技术融合于现代的科学管理技巧之中,随着IE的导入,可弥补原有管理及工程技术之脱节。

IE最终目的是经由管理的运作,使企业能获得最大利益,是与成本或经济效益有关,包括制度、作业方法、机器、工治具均应予掌握并加以改善。

IE是藉着设计、改善及设定人、料、机的工作系统,以求得到更高生产力的专门技术。

设计——是指制订新的系统。

改善——是指把原有的系统改得更完美、合适。

设定——是指将“设计”、“改善”之系统导入企业运作体系,并能够稳固的发挥。

IE的工作改善,主要是通过人、机、物、法、环几个方面之合理组配来达成以上提高效率及生产力、降低成本之目的。

人——人员,指操作员。

包括人员的挑选,例:

某站位是需男性还是女性,身体需高、矮,年龄是否有相关要求,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工作技能等均在此考量范围。

例如我司P线“套保丽龙站”不能用女生,C线“插件站”不能用男生。

机——指机器设备、仪器、工治具。

为了提高效率及产品品质,需给予操作人员合理的配备各种机器设备、仪器、工治具等,以使其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即保产品品质又保证机器设备合理利用不致於浪费为宜。

物——指物料。

包括生产性物料、消耗性材料及非生产线辅助材料等。

法——指方法。

是由IE工程师研究出的一套(或一系列)快速、经济有效装配或制造产品的作业方式。

使作业员在有限时间内,生产出产品最多,品质又符合要求的产品。

具体体现在《作业操作指导书》、《作业标准化规范》等方面。

环——指环境。

包括照明度、空气、温度、湿度、噪音、振动、辐射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作业者的一切周遭因素均在此考量范围。

(一)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的定义:

●狭义生产与广义生产

●生产系统是将生产要素经过投入,“转换”而得到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

(自然与社会资源)

※生产物件——原材料;

※生产手段——机器与设施

※劳动力

※技术与资讯

——产出:

产品与服务

●衡量生产系统的效果——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途径:

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IE是一门将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或更有效地运行系统,提高生产率与工作效率的工程科学。

●最具权威的IE定义(1955年美国[IE工程协会]AIIE提出,後经修改)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资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IE定义讨论:

——IE的研究物件:

集成系统,包括但决不局限於生产系统,还包括服务系统(银行、电信、边锁店等)及公用设施(交通、自来水、煤气等)——广阔的应用面。

——IE所采用的知识与方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分析与设计原理——交叉性学科。

——目标:

设计、改善与设置系统,实现系统优化运行(高效率、低成本等)——适应於市场经济环境。

——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