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782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

对于公顷,教材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

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 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

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

在交流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

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要具体指导看图估计面积的方法,以增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

  练习十四的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中山西、湖南、云南等三个省的地图适当分一分,再通过与江苏省地图的比较作出估计。

估计海南省的面积时,则可以先把江苏省的地图分一分,看其大约有多少个海南省那么大,再作出估计。

  练习十四最后的“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阅读文字说明自主估计图中每个大洲和每个大洋的大小,并组织相应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呈现各大洲和各大洋面积的数据,让学生对照数据,检验自己的估计,并说说估计的体会。

  4.帮助学生适时回忆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练习十四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

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

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练习十四的第7题,要让学生联系第6题的活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大小,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以进一步强化对有关面积单位的整体认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

  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2页,例1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

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

100米有多长?

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

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

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

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

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

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四、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

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

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课前导学:

1.先算一算,再想一想。

754+3826=2000-493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

2.先看例1,可以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一步计算的问题?

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并用竖式计算吗?

3.想一想: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0+36=100-29=3.2+5=2.4-0.8=

47-8=75+25=2-1.4=1.5-0.9=

2.昨天请大家计算了两道整数加减法式题,核对一下答案(请生报),全对的同学举手。

哪位同学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情境导入(出示例1情境图)

谈话:

昨天请大家看了书上例1(出示例1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用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说的,打出问题,并请学生列式)

4.观察一下:

这几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小数加减法)

二、学习例1

1.尝试计算。

这些小数加法题,会做吗?

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请三人上黑板。

2.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大组研讨。

(1)评价对错。

(2)提问:

4.75+3.4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其实把小数点对齐就是为了保证相同数位的对齐)3.4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字,可以看作是多少?

4.75+2.65计算结果的小数末尾是0怎么办?

根据是什么?

(3)小结:

看来计算小数加法,还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哪儿加起?

(把个位改成低位,用红笔),同样的,满了十怎么办?

如果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在旁边写上化简)

4.根据例1提供的信息我们又有提出哪些一步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

会列式吗?

能不能解答?

学生尝试后,直接组织评析,先评对错,再请学生说说怎么做的?

(即算理)然后,对照板书,突出几个关键点:

(1)计算4.75-3.4时,把末位对齐行吗?

为什么?

(2)4.75-2.65计算结果的末尾是0,怎么办?

(3)谁能给大家小结一下,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5.加减比较。

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在计算小数加法与小数减法的时候,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

想一想:

我们今天学的小数加减法与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又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6.小结提升。

(对照板书进行)看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通的,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加起或减起,满十进一或者退一作十。

需要注意的是: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化简。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

利用教材48页第1题,请学生直接在书上写出答案。

请四位上黑板。

评析时,先评对错,再重点强调:

24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9对齐?

13.8-8.3的十位上为0,要不要写?

如果整个整数部分相减都得0,这个0要不要写?

7.56-4.56的小数部分都是0,这时的答案到底是多少?

2.形成性练习。

(比一比,看谁做得既对又快!

25.7+6.457.48+3.224.69-3.926.38-6.32

学生先练习后(请三人上黑板),然后评析,先评对错,再针对问题追问。

如果没有问题,请学生说说看:

你觉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变式练习。

(利用48页第2题)

先请学生说说哪儿错了?

再让学生在题旁边写上正确的,然后同桌互查。

4.应用练习。

(利用教材50页第在3题)

先请学生说说从线段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再让学生根据书上问题,直接在自备本上列式和提出问题、列式,并算出答案。

然后再组织核对。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四、当堂检测

利用补充习题第28页内容。

退位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进行退位小数减法计算。

课前导学:

1.完成50页第2题,回忆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2.自学例2,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你能说出3.4-2.65的计算过程吗?

如果是3-2.65,你会计算吗?

试着用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直接写出答案。

利用教材50页第1题(也可自行编组,视班级学生实际,在3分钟内要完成练习与评析)

2.谈话:

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你能和同桌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3.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稍难点的小数加减法,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说一说:

观察例2主题图,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3.4-2.65求的是什么?

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百分位上该怎样减?

(2)议一议:

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是0?

百分位上看作0,会不会改变3.4的大小?

为什么?

在小组中议一议。

(3)想一想:

8-2.65求的是什么?

这时,要把8看作多少来计算?

你能说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吗?

在小组里说一说。

(然后交流)

(4)验一验:

怎么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在自备本上把这两道题检验一下。

(5)提一提:

看来,在计算被减数比减数小数位数少的减法时,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在做这种减法时,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练一练:

利用主题图,老师提出问题,请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并验算。

问题1:

一枝钢笔比一本讲义夹贵多少元?

问题2:

一本笔记本比一枝钢笔便宜多少元?

(学生先练习,再组织评析)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

利用“练一练”(比一比,看谁做得既对又快!

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评析,先评对错,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说算理,并作评比。

2.想一想(利用教材50页第4题。

先请学生说说错在哪儿,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然后直接组织评析。

3.用一用(利用教材49页第3题和50页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做在自备本上,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时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与昨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在做这种题目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五、当堂检测。

利用50页练习八的5、6两题。

其中,第5题最后两题要求写出验算过程。

 

小数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51页练习八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2.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好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利用练习八第7题。

(先直接写出答案,再核对)

2.基本训练(竖式计算并验算)

利用第8题4四题,添加1题:

10-9.48

先学生练习,请五位同学上黑板板演,然后组织评析,先评对错,再请学生说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二、综合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528-3685.28-3.6852.8-3.68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低位减起,都是退一作十。

2.看统计图解决问题。

利用51页第9题。

先学生自己根据书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回答,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再大组汇报。

补充提问:

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的体温上升最快?

上升了多少摄氏度?

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最快?

下降了多少摄氏度?

3.算一算。

利用第10题。

先在自备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再交流。

三、提高练习

1.利用51页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正确地理解题目。

对于那个未知的加数,我们可以用方框或字母来代替,先帮助学生理清关系,并用语言表达出解答的步骤,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5.1+A=?

5.1-A=2.76

2.想一想.

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

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你认为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些什么?

五、达标检测

利用补充习题第30页内容。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的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运用运算律解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有关运算律与法则,使计算简便,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导学: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运算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2.自学例3,想一想,在计算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直接写出答案。

利用在54页练习九第1题,可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对题量作适当增减(一般要保证3分钟训练)

2.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57.26.4-5.7629-28.29

3.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加法运算律?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这些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新知学习

1.出示例3,求一共用了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书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能看懂吗?

第一种是怎么算的?

第二种呢?

第二种算法用到了哪些运算律?

说说你的想法。

从这个例题中,我们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2.让我们试着用加法运算律,再来解答几道题目。

利用52页练一练的1、2题,先学生独立练习,请几位同学上黑板。

然后组织评析,评析时突出用了什么运算律?

3.其实,在减法里我们运用减法的一些性质,同样也能使计算简便。

利用54页第2题,大家先算一算,再想一想,在减法里,哪些地方可以简便?

4.想一想,下面几题怎么计算简便?

用简便方法计算.

4.8-2.76-3.249.37-(4.37+1.8)8.74-2.45+1.26-3.55

5.小结: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律与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三、巩固深化

1.形成练习

利用54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先练习,再组织核对。

2.变式练习

判断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为什么)

6.17+28+3.26.48-(4.48+0.9)

.=6.17+(28+3.2)=6.48-4.48-0.9

=6.17+6=2-0.9

=12.17=1.1

17.5-3.2+6.84.9+0.1-4.9+0.1

=17.5-(3.8+6.8)=(4.9+0.1)-(4.9+0.1)

=17.5-10=5-5

=7.5=0

想一想:

要使下面算式填上一个数后,使计算简便,可以填哪些数?

32.5+2.75+()7.58-2.66-()75-3.2-1.3-()

3.实际应用

(1)利用练习九第4题、第5题。

先读题,思考:

要求小宇跳的先要求出什么?

为什么?

要求两个年级一共采集的先要求出什么?

为什么?

再让学生尝试解题。

然后组织评析,评析时突出每一步算式求的是什么?

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五、当堂检测

利用补充习题第31页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的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6-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导学:

1.自学例4,说一说从这张购物单上你看懂了那些信息?

试着按书上介绍的方法分别算算一共用的钱数.

2.怎么求找回的元数?

数量关系是什么?

试着在书上列式并用计算器算出答案。

3.把不明白的地方及时的记录下来以便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6+2.4=4.68-4.68=1-0.45=2.5+0.8=

1.4-0.8=0.75-0.45=8.5-6.5=7-6.7=

2.竖式计算并验算。

15.8-6.765.94+20.820.5-19.76

3.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二、新知学习

1.呈现例4.昨天大家预习了例4。

谁来读一读这张购物单?

从购物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求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元怎么列式?

2.教材中给大家介绍了两种在计算器按小数的方法,大家试过吗?

觉得哪一种方法简单?

方法一:

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

0不按,直接按.和8。

如果用计算器按0.268,可以怎么按?

比一比:

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

为什么?

议一议:

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3.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算一算李芸一共用的钱数?

每人用计算器算两遍,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谈话:

刚才我们运用计算器计算出了一共用了多少钱,你觉得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4.昨天导学单还有个问题,怎么求找回的元数?

数量关系是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

再用计算器算一遍,注意刚才说的几个注意点。

三、操作演练

1.基本训练

(1)利用计算器计算(利用53页练一练第1题)

完成得快的同学可以复查一遍,看看哪些同学全部正确。

(2)赛一赛,看看哪些同学全部正确。

注意:

这儿不比速度,而是比正确率。

可提醒快的同学复查。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演练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2.实际运用

利用55页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说说在表中看懂了些什么?

再提问:

上月结余是什么意思?

收入与支出又各是什么意思?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

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

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

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

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3.探索规律

利用练习九第9题。

(1)谈话:

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