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849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docx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1129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

第一章文学的观念

主要内容:

1、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5、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

重点掌握:

1、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2、克罗奇把直觉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科林伍德把想象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

3、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接受史中的美学思潮。

4、人们把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韵律美。

5、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艺术等原始文化孕育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的思维方式。

6、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7、符号属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

8、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

再现说、表现说、能动反映说。

9、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共同发表过两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存在的看法,这两篇文章是《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10、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的命题中,现代批评家们称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为文学文本,称由读者参与创造而完成的作品为文学作品。

1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是:

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12、历史上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事物的总和;文化是包含着人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性实体;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

13、文学与科学(指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

反映对象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理想态度不同。

14、关于文学存在,历史上曾出现的代表性观点:

文学存在于作家的心理中;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文学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作品;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

15、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历史上形成的主要观点:

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再现说。

16、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的观点认为:

文学是作者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本身。

17、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

首先,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其次,文学还能使人成为“原创者”。

此外,文学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效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并借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18、亚里士多德提出“陶冶(净化)说”。

19、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有:

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20、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具有的特殊性: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21、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的几种主要的说法:

(1)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22、认为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接受史中的美学思潮是接受美学。

23、弗雷泽和斯宾塞是提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

24、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关系: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说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但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25、文学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审美形式,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整体地反映各种文化,是它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2)突出地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学的又一个文化意义。

(3)集中地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来自于它表现人生的广阔可能性。

26、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文化活动:

(1)人类的文艺不是产生于一种单纯要素的原因,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根源。

(2)原始文艺产生的这种整体的根源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劳动是原始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是文艺产生的直接原因。

(3)人类的生存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活动,也有精神活动。

文学艺术既是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产生,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的发生原因是以劳动为中心和前提的,但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人类的其他活动,尤其是作为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

一句话,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27、对“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解: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

一是从文学本身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

二是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8、文学整体地综合地反映各种文化,其特殊性和优越性在于:

  具有文化存在的原始生动性;具有文化表现的丰富性和蕴藉性;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侧面的文化意义;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9、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首先,文学的本质体现在文学功能的实现之中。

  其次,文学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最后,文学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30、文学语言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属性:

(1)文学语言是一种情境化和个性化的语言。

文学语言在作品中一方面是一种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它通过本身的情境化、个性化等属性成为作品全部审美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且,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语体个性,也是作家的创作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学的意义。

(2)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形式美的价值。

  作品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意义的技巧和手段,它本身就是“艺术直观”这种形式美意义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的最表层结构是语音,语音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尤其在有韵律要求的散文和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文学语言的韵律美并不知识作品知觉结构中的听觉属性,其中还包含着视觉属性。

  此外,一些作品中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在一定的语言形式意义上体现出了形式美的价值。

31、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32、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的劳动实践是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劳动实践在文艺产生上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主要有两点根据。

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3、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

(1)反映对象上的差别。

文学的主要反应对象是人生。

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物质文化为目的。

  

(2)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3)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联系:

一方面,人生是文学的直接对象,而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

科学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感情的推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涉及科学的知识,文学的谋篇布局等也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34、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发展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创造。

继承和革新是辨证统一的。

  继承与革新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和意义:

  一是继承与革新是两种努力一个目的。

继承是存亡继绝,必须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文学传统进行积极的选择;革新是推陈出新,把传统作为资源,利用传统、超越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业绩。

二者关注的中心虽有差别,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使文学的历史在积极的时代选择中绵延不断。

  二是继承与革新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继承是革新的基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对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就无法进行革新;另一方面,革新是继承的生命,继承在革新中实现,离开改造和革新,已经时过境迁的文学传统就失去了现实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无法使其延续并发扬光大。

  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正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辨证统一关系中,在继承与革新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积极选择和重构中,表现出它那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的。

第二章文学的创作过程

主要内容:

1、创作过程

2、创作原则

3、作家经验与艺术创作

4、形式的把握

重点掌握:

1、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

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创作冲动。

2、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构思方式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强化突出、夸张变形、陌生化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a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b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

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c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5、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

6、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

7、对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的认识:

“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

并且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8、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

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要尽可能细致入微。

9、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主题意蕴的表现;有助于形象的塑造;要完整统一,讲究形式美;要符合不同体裁的要求。

10、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a形象性。

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b含蓄性。

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

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c情感性。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11、想象在人类全部创造性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2、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综合法。

13、“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

14、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的创作原则:

真实性、概括性、想象性,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

15、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艺术积累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16、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时会有瞬间获得突破性进展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灵感。

17、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件的艺术升华,它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和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18、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

19、除论说散文外,在其他文体的创作中,议论都是作为形象系统的补充形式而适当采用的。

20、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21、艺术概括与科学概括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注重特征描写和细节描写。

22、作家的人生经验包括:

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作家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得自他人转述或文字记载的间接经验。

在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合一的,难以明确区分开来。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灵感”角度入手,对其理解:

a“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

  b但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就是说,“灵感”的出现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方面,“灵感”基于作家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勤奋的创作劳动。

“读书破万卷”是工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工夫中来的。

显然,一个作家如果缺乏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缺乏对文学创作的全身心的投入,“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另一方面,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契机触发。

24、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25、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

26、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与借喻等几种。

27、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分为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28、对作家经验的内省的理解:

a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文学创作当中,都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

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

b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咀嚼、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

c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

第三章叙事性作品

主要内容:

1、叙事题材

2、叙述方式

3、叙述模式

重点掌握:

1、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

2、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3、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从属事件和中心事件的相互关系:

a中心事件一般处于情节发展的中轴线上,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必要环节。

  b从属事件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起推动作用,不是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只对介绍人物、交待场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义得以显现和丰富。

  c二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中心单位,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被破坏;而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从属事件,就会影响到故事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厚的意蕴。

4、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5、小说的叙事方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叙述模式,它可以粗略地概括为情节模式、心理事件模式、象征模式等三种。

6、有些小说家利用人物的记忆和内心活动,通过打乱时序的方法,重新组合,达到一种新的美学目的。

有人称之为“时间的歪曲”,或者称之为心理时间。

7、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叙述者的职能是:

叙述职能;交际职能;管理职能;思想职能。

8、“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优点:

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叙事朴素清晰,读者读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9、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

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10、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又叫做“全知全能”视角,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

1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场景。

12、叙事性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叙述时间,而故事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从叙述时间中去体认,或者根据这种体认在心目中将它复原出来。

13、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a故事是指写入作品中的一系列有联系的事件,人们混淆故事和情节的界限,主要就是说不清情节和这类事件的区别。

  b叙事作品中的各种事件脱胎于生活中的事件,但它是对后者的筛选、补充、改造和组合的结果,是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联系的。

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情节,二者具有不同的品格。

  c但二者也有联系,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14、在冯冀才的《高女人和矮丈夫》中,作家选取了团结大楼的居民眼光作为叙述视角。

这种视角具体属于叙述者=人物视角即“内焦点叙事”中的见证人视角。

结合作品谈谈选取这种视角的优点何在。

简述这种视角的优点。

(结合作品)这种视角一直难以窥破那对高低不成比例的夫妻之间的秘密。

作家固执地坚持这种叙述视角,因而最终我们只是和团结大楼的居民一道得到几个画面:

他们在外观上不协调,他们挨了批斗并被迫生离,他们的重聚以至话别。

小说不仅以这些画面有力地征服了读者,而且画面之间的空白还令我们回味不已。

15、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它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具体形态:

意识流动与放射;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16、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优点:

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缺点:

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也就为一般的心理小说所不取,而且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很困难,这样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

17、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

18、在心理事件模式中,意识流动与放射分为三种情形:

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物质事件嵌进人物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

19、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又称为内焦点叙事。

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20、见证人视点的优越性体现在:

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

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述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应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

第三,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21、传统看法认为,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举例阐释你的理由。

  叙述者是指叙述行为的承担者,有时叙述者只是偶尔进入情节,并以“我”的口吻讲一些话,相当于“隐含作者”;有时叙述者是明确承担叙述职能的小说人物。

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中,有时叙述者很像是直接出场的作者,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似乎就是鲁迅本人;而《孔乙己》的叙述人当然不是作者本人。

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否则,我们就很难把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理想、想象力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开来,势必会混淆故事叙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别。

22、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就是情节中心论和人物中心论的争论。

23、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a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b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

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

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c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24、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与角色。

25、有人在描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

这里所说的“时间”指的是叙述时间。

26、一般作品的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高潮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27、“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表现在:

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第四章 抒情性作品

主要内容:

1、抒情的现实依据

2、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重点掌握:

1、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

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2、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

比喻和象征;夸张和对比;悖论和反讽;反复和对偶。

3、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4、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5、抒情文学通过情感评价来实现对客观生活的反应。

6、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反复。

7、对中华传统美学体系中“形神论”的理解:

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

所谓“神”,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一方面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

另一方面,直面对客观事物人们所生发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知、意志、想象、情感等。

形神关系的讨论是由品评人物引起的。

抓住事物的特征、借助事物独有的形态或合理地改变这些形态,以为抒发情感所用,这个过程,就是形神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灵自我表现不断拓宽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