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88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docx

级水资复习题22页word

复习题

1.什么叫化石

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2.什么叫标准化石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

3.指相化石的概念

分布广、狭适性、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

4.优先律

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和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5.同物异名

同一分类单元先后被给于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学名,它们名称虽异,却实指同物。

同物异名(synonym)又称同义名。

同一生物分类单元先后被给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名,这些名称虽异,但实指同物,其含义相同,故称同物异名或同义名。

如弓石燕(Cyrtospirifer)原为1918年所命名,至1931年,另一作者又将其命名为中国石燕(Sinospirifer),中国石燕即为弓石燕的同物异名,反之亦然。

发表时间较早的同物异名为首异名,如弓石燕;发表时间较晚的同物异名,则称为次异名,如中国石燕。

根据优先律,次异名应予废除,不能使用。

同物异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命名上的同物异名,即客观异名;另一类是分类上的同物异名,即主观异名。

[

6.异物同名

同一分类级别内的不同分类单元被冠以相同的名称,它们名称虽同,却含义各异。

异物同名homonym不同分类上的群而命相同名称时,称此二者为异物同名。

根据命名法规,出版年代早的〔早出同名(earlierhomonyms)〕为有效,其他的则为异名。

在狭义上称后者为同名。

在世界范围内常由于信息,资料交换不及时等原因,多出现一个以上的分类单元采用了相同的名称即异物同名homonym,或同一分类单元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即同物异名synonym,如此等等均以优先原则进行处置。

要使一个种有明确的意义,仅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

7.物种

基本的分类单元。

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

8.化学(分子)化石

化学化石chemicalfossil

分子化石molecularfossil:

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古生物有机质软体虽在石化作用过程中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残留物质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设备,可以从岩层中将其鉴别和分离出来。

9.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1)印痕化石impressionfossil:

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2)印模化石moldfossil: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

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模externalmold:

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internalmold:

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复合模compositemold:

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注意:

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10.化石的保存类型

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可分为4类:

1实体化石

2模铸化石

3遗迹化石

4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fossil:

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deandcast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

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

(1)印痕化石

(2)印模化石

(3)核化石

(4)铸型化石

(1)印痕化石impressionfossil:

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2)印模化石moldfossil: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

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模externalmold:

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internalmold:

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复合模compositemold:

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注意:

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fossil:

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包括:

内核internalcore,外核externalcore

(4)铸型化石castfossil:

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ichno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化学化石chemicalfossil

分子化石molecularfossil:

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古生物有机质软体虽在石化作用过程中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残留物质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设备,可以从岩层中将其鉴别和分离出来。

11.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

1、生物本身的条件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3、埋藏条件

4、时间条件

5、成岩石化条件

1、生物本身的条件

生物硬体:

矿化硬体:

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

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有机质硬体:

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生物软体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物理条件:

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化学条件:

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

生物条件:

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沥青湖、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4、时间条件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石化作用时间: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12.古生物钟

中文名称:

古生物钟

英文名称:

palaeontologicalclock

定义:

研究保存有反映周期性生长变化(生物节律)的饰纹等特征的化石,如珊瑚、双壳类、叠层石等。

可利用它们计算生物的年龄,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等。

13.澄江生物群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1、澄江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云南澄江、晋宁地区的下寒武统(∈1)

化石保存极好(软、硬体),有壳和无壳动物61属、67种,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鱼类)等。

此动物群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比世界著名的布吉斯动物群更引人注目

布吉斯动物群产于加拿大中寒武统的BurgessShale中(∈2)

此外,还有我国贵州的凯里(台江)动物群

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初(5.7亿年),动物界出现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

造门的时代,几乎所有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

以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占优势,占60%,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14.造礁珊瑚的生活环境及研究造礁珊瑚的意义

造礁珊瑚hermatypic:

均为复体珊瑚,深度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0C、最适宜是25--290C,盐度34--37‰,要求水体清澈。

现今赤道南北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

研究造礁珊瑚的意义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因此可以:

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

变迁

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

造礁珊瑚是很好的指相化石

珊瑚礁内的孔隙和洞穴相当发育,是石油的良好

储存空间。

因而珊瑚礁是寻找石油矿产标志

是好的古生物钟

15.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

16.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17.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

18.介绍三叶虫的背壳构造

三叶虫的背壳一般为卵形或椭圆形,可划为纵向的三叶,其中轴的壳区为轴叶,左右两侧的壳区为肋叶。

三叶虫头部为一硬壳板,外形以半椭圆形为主,也有的呈半圆形,新月形,次梯形和次三角形,又可称为头甲。

三叶虫中央隆起部分称为头鞍,头鞍有时光滑,有时具成对的沟,称鞍沟。

头鞍的两肋叶部分称为颊部,其后侧角为颊角,颊角向后可延伸成颊刺,大多数三叶虫都有一对眼,眼位于颊部,颊部可分出固定颊和活动颊。

(三叶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背壳构造,其头部中央有一个突起的“头鞍”,可能是安置脑的处所。

头鞍的表面有的光滑无饰,有的瘤斑点缀,还有的具有为数不等的横沟。

这些横沟被称为“头鞍沟”。

头鞍两侧,一般有成对的眼睛。

沿眼睛的前后有一条沟,称为“面线”,这是三叶虫成长过程中借以脱壳钻出身体的地方。

头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对分节的触须,既是行动器官,又是感觉器官。

触须的后面是摄食的口,通常盖着“唇瓣”。

口两侧有许多细小而分节的行动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细密的纤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19.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

20.正笔石的十种胞管类型及其特征

胞管类型:

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

1.均分笔石式:

胞管直管状

2.单笔石式:

胞管外弯呈钩状

3.卷笔石式:

胞管外卷呈球状

4.半耙笔石式:

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

5.耙笔石式:

呈全孤立耙形

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

6.纤笔石式:

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

7.栅笔石式:

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

8.叉笔石式:

胞管口部向内转曲

9.瘤笔石式:

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

10.中国笔石式:

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

21.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生态ecology

生活方式:

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生活环境:

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

保存岩性:

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

笔石页岩相:

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地史分布geologicalhistory

始现于中寒武世

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

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

志留纪开始衰退

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

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22.笔石页岩相

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又无其它生物吞食,故而得以大量保存。

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

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缺氧条件下的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某些金属(如金、钒、钼、铀等的化合物)含量高,因此,研究黑色笔石页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3.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

24.试述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的建立

划分和对比地层

在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方面的意义

在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应用

在地球化学和矿产研究中的应用

<地层学>

1.地层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与相邻岩层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地质年代的岩层或岩石组合

2.地层连续和沉积间断

上下两组岩层之间没有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古生物的演化顺序是连续的,地层层序是连续的,说明它们的沉积过程基本上是延续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地层连续或简称连续。

在构造地质学中称这种关系为整合接触。

在沉积过程中,间歇喷出的火山岩层,可以看作沉积岩系的组成部分,与沉积岩层的关系是连续的。

沉积间断简称间断。

指在沉积过程中出现的中断、不连续现象。

沉积间断不同于地层缺失,它仅包含一个短暂停止沉积的时间间隔,一般在恢复沉积以前很少或未发生过侵蚀作用。

生物的不连续往往反映沉积的不连续或沉积间断,因此常用生物地层方法来推断沉积间断。

3.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

侵入接触:

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

这种接触反映岩体的侵入晚于围岩的形成

沉积接触:

火成岩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为沉积岩层覆盖的接触关系。

其特征是在接触带上没有接触变质及同化混染现象,在接触面上部可以看到侵入岩供给的碎屑产物,成为新地层(上覆地层)的底部沉积,而在接触面下岩体的上部可以看到不平整的侵蚀面和风化壳。

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岩体的侵入时期较沉积盖层要早

4.原始水平律

5.原始侧向连续律

6.地层叠覆律

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7.生物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是相同的。

(越老的地层出现的门类越少,越简单、低等。

Lifehasvariedthroughtime;)

8.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9.界线层型和单位层型

界线层型(boundarystratotype):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所属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地层分类分会,于1976提出运用建立全球界线层型的方法使系间和系内界线规范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赞同。

建立界线层型必须是在一个特殊地理位置中特殊岩石地层序列上的唯一特殊的点。

正确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必要条件是:

界线附近沉积的连续性,最好是无明显相变的海相序列,露头完整、广泛发育的沉积相;具有丰富、保存完好、多样化和世界广布的动、植物化石代表;要求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不应置于靠近砾岩、角砾岩、重力滑坡沉积、浊积岩或混杂沉积之中;排除构造复杂性、不整合、变质作用和其他后生变化的影响;必须经过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的验证;剖面交通方便、易于到达,允许国内外同行自由研究

单位层型英文:

unitstratotype

释文:

单位层型又称单位地层型,是层型的一种。

指一个地层单位所依据的模式剖面。

它的上下限为界线层型所限定。

10.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地层特征:

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环境分布:

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泛滥平原

侧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

如曲流河河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向加积作用、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与海滩、障壁沙坝的进积作用以及滨岸沉积的退积作用等。

地层特征:

地层时间界面和岩性界面不一致或斜交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

在所有横向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

11.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

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12.组与阶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

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

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

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

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一级。

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13.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

海水范围扩大,海岸线推进到原来的陆地内,即发生了海侵。

由于海水范围扩大,海水加深,海岸线超覆。

超过的那一部分地区称为超覆区。

海进序列:

海水→深,海水面积→大,沉积物→细,沉积面积→大。

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称为海退(regression),它所形成的沉积称海退序列。

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区。

海退序列:

海水→浅,海水面积→小,沉积物→粗,沉积面积→小。

14.地层对比和划分的概念

地层划分:

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各种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

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这些地层单位的相应关系和分布规律。

在地层学的意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

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其分布规律

15.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地层划分的依据

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

16.地层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作地层层位上的比较研究,进而证明这些地层单位是否在层位上相当,在时间上相近。

决定地层造成的先后顺序可以按照火成岩侵入的关系,风化侵蚀和不整合、断层的切割、地层的上下顺序位置,或其它的地质关系来确定。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主要方法有地层层序律法、岩石地层学方法、化石层序律法、构造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法等。

比较化石是否相同,是地层对比最初利用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也大致相同。

化石是以前生物的遗骸,可以是一个生物壳体,可以是硅化的木头,也可以是石化的鱼类骨骼,或者是生物在砂岩上留下的脚印等。

由于生物不断演化,在不同的地质时代的生物都略有不同,特别是那些生存期限很短而分布极广而多的生物,更是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17.试述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方法

生物地层对比(:

除Biostratigraphiccorrelation)

确定不同地区生物化石是否相当外还为年代对比提供依据.Certainfossilspecieshavebeenfoundtobeparticularlygoodstratigraphicalmarkers.

18.试述岩石地层对比的方法

19.主要的三个地层单位系统及相应的地层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20.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

早寒武世:

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胸节多)

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

(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中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

21.早古生代三个纪的生物面貌及主要的化石类别。

22.晚古生代三个纪的生物面貌及主要的化石类别

23.华南黔中二叠系标准剖面概况

24.华北山西太原二叠系标准剖面概况

25.黔西南贞丰三叠系剖面。

26.显生宙以来的五次主要生物绝灭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

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

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又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

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

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又称:

第二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

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又称: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

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又称:

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

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

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又称: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大灭绝

27.在地球历史上,显著的生物大进化阶段有哪些?

28.人的演化经历哪些演化阶段?

从猿到人的演化:

从猿到人的进化有大量化石证据,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南方古猿或南猿阶段:

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其中一部分古猿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相当亍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前一阶段,从而进人人为发展的最初阶段,或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南方古猿化石大部分在非洲发现,基本分属三个种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粗状南方古猿A.robustus和包氏南方古猿A.boisei,可能只有比较进步的非洲南方古猿才进化为后一阶段的直立人。

最初人们认为人类起源亍1Ma前,后来化石的发现使人类开始时期推进到2-3Ma前。

近年在肯尼亚发现了早达四、五百万年的猿化石,我国山西垣曲也发现古老的始猿化石。

所以人类与猿类的分界以及早期人类出现的年代,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课题。

②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Homoerectus)四肢与现代人基本相似,脑量增大,所制和使用的石器仍很原始,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后一阶段。

现在已为多数人接受用来取代原来的“猿人”名词。

因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最初阶段是南方古猿而不是直立人。

早在20年代,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或中国猿人)Sinanthropuspekingensis应改为北京直立人(或简称北京人)Homoerectuspekingensis。

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Homoerectuslantianensis比北京人年代早。

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人Homoerectusyuanmonensis,古地磁测定年龄为1.7Ma,也经北京人年代为早。

直立人的年代基本相当早更新世中、晚期至中更新世,它的化石分布于亚、非欧广大地区。

北京人洞穴堆积中有灰烬层,这是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蓝田公王岭蓝田人头骨出土层中发现有炭,可能是未充分燃烧的树木枝干。

与元谋人时代相当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烧过的鹿角,反映元谋人也有用火的可能性。

因此,直立人开始用火似无疑问,我国找到的古人类用火遗迹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

而南方古猿尚无用火的确定证据。

③智人阶段:

智人从脑量及直立行走的姿势已与现代人相近。

智人化石表明,大约五万年以来,智人在体质方面进化很少,而文化方面则突飞猛进。

早期智人(古人)不仅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并能取火御寒,利用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