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88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详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实例判断)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P3-5):

生物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例如:

绿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金钱豹捕捉猎物。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例如: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

人出汗、植物落叶。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

狮追捕斑马、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例如:

蘑菇能从小长大、种子的萌发等。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意:

机器人在弹钢琴;钟乳石、珊瑚在慢慢长大;钢铁在生锈等都不属于生物特征现象。

另外,珊瑚不是生物,珊瑚虫才是生物。

2.(知道)调查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③如实记录调查结果;④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

人类活动可到达生物圈各个圈层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水分、温度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P15(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掌握)对照实验要点: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注意课本P1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7.(知道)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知道)生态系统组成: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多的应该是生产者。

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是最高级消费者。

8.(知道)食物链: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注意:

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掌握)书写规则:

(1)起点一定是生产者;

(2)一条食物链可存在多个消费者,其中最高级消费者为食物链终点;(3)食物链中箭头一定从被吃者指向吃者;(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食物链,一般从左向右逐条理清食物链数目(特别需要注意分支)。

例如:

分析左图的草原生态系统图解。

图中含有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

假如蛇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减少;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注意课本31页DDT的例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

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

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比较)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动植物种类少。

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较湿润地区,雨水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稳定性较高,不易破坏。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建造的,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稳定性较低。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1.(了解)显微镜结构:

(右图)

镜座:

稳定镜身;

镜柱:

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

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强时使用小光圈,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线强时使用平面镜,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粗、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可调整物象清晰度。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P37-38的图文要掌握

(知道)显微镜操作: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和存放

需掌握的要点:

▲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如果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40X,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_400_倍。

▲物镜与目镜区分:

①物镜一端有螺纹,目镜一端无螺纹;②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反之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越大。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低倍镜与高倍镜:

低倍镜:

放大倍数小,视野范围大,暗;观察到的细胞小,数量多。

高倍镜:

放大倍数大,视野范围小,亮;观察到的细胞大,数量少。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即上下左右与实际图像方向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根据显微镜成像原理,位于哪个方向的物象要移到中央,就往哪个方向移。

▲对光时要一只眼注视目镜(左眼),另一只眼(右眼)要睁开,用来观察反光镜等的转动情况。

▲当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当镜筒上升时,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着,以便绘图。

▲判断显微镜成像视野中污物的位置,可分别移动玻片、物镜、目镜。

若移动玻片,发现污物随图像移动,则污物在玻片上;若移动玻片,但污物不动,转换物镜,污物消失,则污物在物镜上;若移动玻片和转换物镜,而污物不发生移动,转动目镜污物移动,则污物在目镜上。

找出污物的位置后必须用擦镜纸清洁,以免影响观察。

3.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

(1)三种玻片的不同点:

①切片:

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②涂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

③装片:

从生物体上撕下来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2)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擦: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保持材料新鲜,防止干缩)

撕: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防止细胞重叠;

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他的一边先接触到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以防出现气泡

染:

用碘液染色,便于观察。

吸:

用吸水纸吸。

(3)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擦: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0.9%生理盐水;(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漱:

用洁净的水漱口;

刮:

用消毒牙签轻刮口腔内侧壁细胞;

涂:

将口腔上皮细胞涂到生理盐水中,分散细胞,防止细胞重叠;

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他的一边先接触到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以防出现气泡

染:

用碘液染色,便于观察。

吸:

用吸水纸吸。

(4)(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下图):

擦拭、滴液、取材、盖片、染色

 

 

3.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

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

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

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

细胞液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4.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可燃烧):

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注意课本52页的图)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

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注意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会看图)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6、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分裂的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于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知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7.根据其寄生的细胞不同,病毒可分为: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8.(知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具备细胞结构。

(知道)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知道)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如H1N1流感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三大类。

(分析)病毒引起的疾病:

甲型H1N1流感(H1N1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引起)等。

9、▲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P65题3

10、▲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几种基本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掌握它们的特点、功能)

11、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也有害(注意70页最后一段的相关例子)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且植株矮小。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均属于孢子植物,不产生种子,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种子植物

1、(掌握)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大豆种子:

种皮和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2片),子叶储存营养

玉米种子:

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1片)和胚乳,胚乳储存营养

玉米种子大豆种子

2.(知道)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知道)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条件:

种子的胚是完整的,并且是具有活力的,还要度过休眠期。

3.(掌握)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分析对照实验设计

能够根据要求完成探究实验的设置,并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例:

编号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处理方式

放入等量种子,将瓶盖拧紧

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放入等量种子,将瓶盖拧紧

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放入等量种子,将瓶盖拧紧

倒入较多的清水,放入等量种子,使种子淹没在水中,将瓶盖拧紧

置于室温

环境中

置于室温

环境中

放在低温处

(如冰箱内)

置于室温

环境中

所探究的

外界条件

对照组

温度

空气

实验结果

不萌发

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结论

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4、认识几种种子:

▲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均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中只含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如:

面粉来自小麦的胚乳;

▲花生、大豆、蚕豆等均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含两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如:

花生油来自花生的子叶。

5、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了解抽样检测的方法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茎、叶。

(注意:

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6、植株的生长

理解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如图)

花托:

支持和连接作用

萼片:

保护花内部结构

花瓣:

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开放后吸引昆

虫传粉

雄蕊:

由花丝和花药构成,其中花药中有花粉

雌蕊:

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柱头接受花粉并刺激其萌发;子房内有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

(了解)花的不同部位与果实的关系:

受精完成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

8、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9、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P108资料分析)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P109

10、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大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表面积。

▲茎的结构——从外到里:

树皮:

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导管:

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

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草本植物和竹子的茎不能不断长粗,是因为茎内没有形成层。

11、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理解蒸腾作用概念;知道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叶柄和幼茎也能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12、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步骤:

(1)对实验对象进行暗处理(饥饿处理):

消耗叶内有机物;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至阳光下接受光照几小时:

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遮盖部分与未遮盖部分形成对照;

(3)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4)将叶片放入酒精内隔水加热:

减少酒精的挥发(避免酒精燃烧),使叶片褪色(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

(5)清水漂洗:

去掉叶片上残留的酒精;

(6)染色: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可解释实验现象

现象:

未遮盖部分叶片变蓝色:

说明叶片中有淀粉产生;

遮盖部分叶片没有变色:

说明这部分中叶片中没有淀粉产生;

结论: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1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植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演示实验一: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变化,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甲:

萌发的种子温度计读数升高乙:

煮熟的种子温度计读数不变

演示实验二:

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演示实验三:

种子萌发时消耗了氧气(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氧气的参与)。

甲:

萌发的种子燃烧的蜡烛熄灭:

瓶内没有氧气

乙:

煮熟的种子蜡烛继续燃烧:

瓶内有氧气

▲呼吸作用的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练习册习题)

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转变

 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识记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白天升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增产(126页技能训练)

14、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花盆底留孔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可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间种、套种、轮种等方法也能有效利用光照。

▲气肥法:

温室中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作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15、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为0.128%。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