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9779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docx

语文人教版必修338《寡人之于国》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无”通“毋”,不要

②“颁”通“斑”,花白。

③“涂”通“途”,道路。

2.一词多义

①凶

②加

③胜

④数

点拨

 ①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不吉利的事/凶恶,残暴/不幸,多指丧事/行凶作恶的人。

②更/施加/放上/增加/夸大。

③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④几,若干/数目、数量/命运/密/计算/屡次。

3.古今异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以战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今义:

形影孤单的人。

②古义:

专指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③古义:

跑,文中指逃跑。

今义:

指一般的行走。

④古义:

请允许我。

今义:

常用于对方。

⑤古义:

则,那么。

今义:

常用作代词,当“这”“这里”讲。

4.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而不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

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

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二、虚词

1.或

2.以

点拨

 1.有的人/有时/倘若/或许 2.用/用,凭,拿/按照/认为

三、句式

1.非我也,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也,表判断。

句意是:

不是我,是年成啊。

2.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句意是:

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3.“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

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名句积累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课文理解

1.孟子善用比喻,长于说理,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你能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说明吗?

点拨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梁惠王喜欢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如第5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

 梁惠王自以为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

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么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本篇文章表现出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点拨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地一味向民征敛相比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进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

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仁政”思想在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点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

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

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

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一、中心主旨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二、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批评梁惠王治国不尽心是很尖锐的,但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理,既缓和了气氛,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又达到了目的。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三、结构图解

寡人之于国也

四、古今对译

食:

动词,吃。

然而:

这样(如此),却。

王(wànɡ):

为王,使天下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答案 C

解析 A项“洿”读wū。

B项“莩”读piǎo。

D项“畜”读xù。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猪)狗彘之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省察)乎己

B.弃甲曳(拖着)兵/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C.涂有饿莩(饿死的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D.数罟不入洿(深)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答案 A

解析 豚:

小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中前一“于”介词,对;后一“于”介词,从。

C项前一“于”,介词,与;后一“于”介词,对。

D项前一“于”,介词,比;后一“于”介词,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 C

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

5.默写。

(1)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养生丧死无憾 

(2)黎民不饥不寒 (3)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