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708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优化训练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三]专题综合测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

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的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

 由题干的信息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由此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

 C

2.(2010·皖南八校模拟)“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A、B、D三项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直接相关。

答案:

 C

3.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

“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1953年12月”和“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的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当时我国正逐步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是新时期的民主制度,B、C两项与题干不吻合。

答案:

 A

4.(2011·广东韶关模拟)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

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

秋菊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80年代中期

解析:

 注意故事情节的内容,“盘缠”的来源反映当时农村已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已经被废除,打“官司”可以反映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建设的进步,由此推断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答案:

 D

5.中法文化年法方总协调人阿兰·隆柏说,法国文化年的主题是:

“以人为本和革新”“浪漫与创新”。

而中国也不乏创新的历史人物,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典型。

中共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不包括(  )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1968年,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的限制“中共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

1968年,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夺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答案:

 D

6.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

“……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

”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②错误,故排除含②的B、C、D项。

答案:

 A

7.2009年12月21日至25日海基会与海协会在台湾台中市举行第四次“陈江会谈”,达成三项协议并互致名为“安和升祥”纪念瓶和名为“和平发展”扬州漆器画屏的纪念品。

这说明(  )

A.两岸和平发展潮流难以阻挡B.台湾各方完全同意“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了“三通”D.首次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第四次“陈江会谈”所达成的多项协议,特别是双方互赠的别有深意的纪念品“安和升祥”“和平发展”等可以说明当前两岸关系。

答案:

 A

8.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7日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

它所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开始于(  )

A.中苏建交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D.不结盟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的思想,体现的是“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而这一方针是周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答案:

 B

9.右图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历史图片,你认为它值得纪念的意义表现为(  )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变相的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提供了范例,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更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

 C

10.法新社评述说:

“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

开罗《金字塔报》评论说:

“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

”这是针对(  )

A.新中国诞生后,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B.中国大力发展同亚非拉的友好关系,展开“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C.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指的是尼克松访华的一周,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但美政府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因此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C

11.(201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D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

A、B、C三项均不能体现题干中俗语的含义。

答案:

 D

12.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4名成员和4名驻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不幸遇难。

中国应联合国的邀请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所体现的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是(  )

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C.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中国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是应联合国的邀请而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帮助海地维持安全,发展当地经济,是合情合法合理的,为当地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

13.(2010·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考试)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不同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内容,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

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6分)

材料二 第一章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

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6分)

材料三 1954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下图)。

(3)材料三中《人民日报》报道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生活中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7分)

解析:

 第

(1)问要注意分析材料一,从汉律强调皇权至上,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问应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作答。

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

答案:

 

(1)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是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6分)

(2)三权分立原则。

该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6分)

(3)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分)

14.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1)“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

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

(5分)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8分)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

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回答第

(1)问应首先明确“跪在地上办外交”是指近代中国外交;第

(2)问回答前一问时注意从中美两方面分析原因,后一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回答第(3)问时注意概括归纳,而不要罗列史实,材料三中的前三个材料史实具有共性,第四个史实意在突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回答第(4)问时要突出“弱国无外交,只有主权独立国家才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

中苏建交,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5分)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

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8分)

(3)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分)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4分)

 

模块滚动测评

[专题一至专题三]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内外朝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诸侯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

答案:

 B

2.(2011·江苏徐州第一次调研)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解析:

 中朝出现于汉武帝时,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则形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政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步提高,权压众臣,六部百司实际上被架空,皇权进一步加强。

军机处由亲臣重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

 B

3.右图为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古代天文器“浑仪”。

在1900年的庚子之变中,浑仪曾被侵略者掠往海外,1920年才归还。

当年这场战乱所造成的恶果是(  )

A.中国的领土所有权进一步沦丧B.中国完全被西方列强所瓜分

C.中国内地被置于列强军事控制之下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解析:

 《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领土的规定,列强武装控制的是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未实现,因此答案为D。

答案:

 D

4.(201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共产党致电国民党: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根据电文内容,你推测中国共产党致电的时间大致是(  )

A.国民党一大后B.九一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D.卢沟桥事变后

解析:

 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名称的变化可推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应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

答案:

 D

5.(2011·浙江台州)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A项正确。

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影响;C项两者都不符合;D项是辛亥革命的特点。

答案:

 A

6.“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

大家公认:

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

”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演奏共同的曲子说明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

 C

7.“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祖国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解析:

 “九二共识”即“一中各表”,就是海峡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含义各自表述,说明白点,就是大陆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认为是中华民国。

答案:

 B

8.(2011·临沂模拟)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

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

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国两制”构想得到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

C、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9.(2011·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检)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三通”。

它表明(  )

A.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B.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形成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D.祖国统一的障碍彻底扫除

解析:

 “三通”的实现表明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但两岸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台湾当局也没有接受“一国两制”方针,祖国统一的障碍远没有扫除。

答案:

 A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也成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11.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应邀来访的赞比亚总统班达举行会谈时说,作为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国一贯致力于巩固中非友好、加强中非合作。

胡主席这样说的历史依据是(  )

A.非洲在世界上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中非双方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非洲大力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非共同等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答案:

 C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  )

A.独立自主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D.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即在国际交往中不受大国的制约而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体现了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

13.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

“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依照《联通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

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

材料三 双方同意,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实现21世纪的和平繁荣是重要的……在加强双边经济发展、贸易、法律、环保、能源、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及两国军队往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两国还同意,两国内阁和次内阁级别官员定期互访,就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进行磋商。

——《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成立?

为什么?

(5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

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8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中美双方在规定继续保持对话和磋商方面有何变化?

(6分)

解析:

 第

(1)问理由显然不成立,理由从材料中归纳,从尼克松的谈话中如“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等。

(2)问变化由敌视到谋求正常化,原因结合7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不难作答。

第(3)问可从交流的内容、领域方面考虑。

答案:

 

(1)不成立。

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中国;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

(5分)

(2)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破产。

(8分)

(3)交流的内容增多,交流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由单纯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发展到政治、军事、安全等方面;由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到两国政府官员定期互访。

(6分)

14.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

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

图一 开怀大笑:

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1)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它说明了什么?

(6分)

图二 会意而笑: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意而笑”的主要原因。

请简述这一构想的重大实践意义。

(5分)

图三 眉开眼笑:

胡锦涛与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亲切交谈

(3)胡锦涛为何“眉开眼笑”?

(4分)

(4)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

(6分)

解析:

 第

(1)问“直接原因”应结合图片的提示语“第26届联大”回答;第

(2)问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实践意义”,结合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答;第(3)问联系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来回答;第(4)问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思考。

答案:

 

(1)1971年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