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37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科

(二)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性质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为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思想基础。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方法论指导。

(五)先修课程:

世界史、中国革命史

(六)学时、学分数:

共计136学时,4学分。

(七)教学方式及设施要求:

讲授、问答、辅导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考试课。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时分配表

章节次数

章节名称

学时总数136学时

总学时

理论

其他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18

1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2

12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12

12

第四草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环节

16

16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12

12

第六章

真理与价值

12

12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6

16

第八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12

12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8

8

课堂讨论

每章组织1次或多次

8

读书笔记

阅读交流经典著作或参考文献,每学期2篇

2

讲座

哲学教师或外聘专家讲授1次

2

社会实践

每学期组织1次

6

合计

118

118

18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哲学,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了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打下基础。

基本要求:

要求懂得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过程,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内容和社会作用,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和第二性(派生)的问题,即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是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

对这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方法论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上所说的辩证法,是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形而上学通常是指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并且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结合。

在哲学史上,出来就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派别。

1.3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观念。

但是古代唯物主义带有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

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这种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乏古代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点。

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唯心主义哲学主要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辩证法来自古希腊文“dialego”(对话、论战)一词,原意是指在辩论中用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形而上学,在希腊文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的一本书的名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形而上学一词,意思已有很大变化,它通常是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2.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全新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规律,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己任,实践本身的革命批判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一切,反对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批判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可靠基础,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在世界观中,它确认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认为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历史观中,它把实践作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观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2.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具体规律,哲学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结论适用于特定领域,而哲学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2.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3.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仍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发展的新道路。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理论不能脱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无疑成为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观原因和自身动力。

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客观上是由时代特点和时代进程决定的,它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客观必然性。

3.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顽强生命力的,获得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列宁主义阶段。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

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是革命地改变世界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而现代西方哲学是资产阶级哲学,是保守地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提供哲学论证的哲学。

理论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统一的哲学体系,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总体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理论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能够自我更新的稳定体系,而现代西方哲学则较多变化,没有形成稳定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4.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普及与运用中走向中国化;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它的中国化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成为中国革命的哲学。

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哲学。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是通过实践,从客观实际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辩证唯物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认识——实践;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形成群众路线。

4.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5.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5.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为人们认识和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智慧,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的基本功能。

但是,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指导我们正确有效地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5.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5.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考核要求:

1、识记:

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

2、领会:

哲学基本问题的准确含义,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实践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3、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物质观发展的历史概况,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明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坚持时空无限论,批判唯心主义神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基本要求:

要求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明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根据。

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明确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实践和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

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

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次。

体现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1.3物质世界的时空存在方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包含三层意思: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

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

世界只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物质,而不是两个平行独立的本原。

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折衷主义的二元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最普遍的本质---客观实在性,而不是统一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和属性,它是多样性的统一。

这就坚持了辩证法,反对了形而上学。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对象化是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客体,并在客体中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二重化,实践是人的社会本质,实践是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赋予对象物以人性和力量。

客体主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对象客体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消除了其感性的对象化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科学实践。

实践系统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三部分组成。

主体能力结构中包含着三种基本要素:

生命力是物质基础;知识和经验是主导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动力因素。

实践观念是主体掌握客体的实践方式在思想中的超前反映和预先建构,是关于实践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和过程的观念模型。

2.2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创造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