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636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大全.docx

《历史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大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大全.docx

历史复习大全

专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考点分析

本专题主要考点包括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新文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共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基本内容。

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禁烟运动时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先声。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成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得双重任务,面对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面对被瓜分的危机,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孙中山又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共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1949年取得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知识网络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和宁波黑水党自发组织抗英斗争。

(2)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3)19世纪60-70年代台湾人民抗击美、日侵略。

(4)1888年藏族人民抗击英军入侵。

(5)1899年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6)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

(7)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举行"二?

二八"武装起义。

2.爱国官兵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大沽口守军抗击英、法联军。

(3)中法战争中,冯玉林、刘铭传等率军击退法军。

(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壮烈捐躯。

(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清将领英勇抗击。

(6)1932年"一?

二八"事变中19路军将士英勇抗日。

(7)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8)1937年"七?

七"事变卢沟桥守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9)全国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爱国将士同日军顽强战斗,打破了日军速灭中国的神话。

3.学生运动'

(1)1919年"q7l~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935年"一二?

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1945年"一二?

一"血案,昆明学生反内战运动。

(4)1946年,抗议美军暴行。

(5)1947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4.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地主阶级,

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作用: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②义和团:

"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

学习西方兴民制,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5)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

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时期过渡。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方式:

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

有影响的企业:

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影响:

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及两面性。

(2)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

原因:

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分解;清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概况: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私人投资总额增加。

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短暂发展

时间:

1912~1919年(一战期间)。

原因:

①客观: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②主观:

民族资产阶级受辛亥革命鼓舞以实业救国。

特点:

短暂,主要发展的是轻纺工业。

影响:

资产阶级掀起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条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重要的条件。

(4)断续发展及日渐萎缩

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原因:

①外因:

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内因:

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特点:

断续发展,日渐萎缩。

(5)奄奄待毙

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

原因:

①外因:

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进行资源的掠夺。

②内因;官僚资本的排挤和剥夺。

概况:

民营工业纷纷倒闭。

(6)纷纷破产

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

①外因:

美国加紧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②内因:

国民党发动内战,肆意掠夺,苛捐杂税层出不穷。

概况:

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工厂、商店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影响:

工人参加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7)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

1951年。

原因:

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大。

结果:

1951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代"。

意义: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打好基础。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

方式:

采取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

结果:

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复习指导

复习本专题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采取归纳法,对中国近代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史实进行梳理,分门别类、总结其思想和实践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这样比较清晰明了,自己可以动手做做,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重大的同类型历史事件,应突出其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性质、过程、方式、结果以及历史地位的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分清事件的特征和个性,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和共性。

(3)分析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及必然结果,总结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胜利的规律,曲折的必然。

专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

考点分析

本专题内容:

1.了解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的背景、时间、中心内容及历史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开辟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3.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及其标志、原因和意义。

4.正确分析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认识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本专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跨上下两册,内容广,线索多。

因此在进行大跨度的专题复习时,首先应注意历史阶段的划分,把握好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

如五四运动以来可分为两大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可分为四个小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只有在掌握各个阶段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以专题为线,将各个阶段的历史串联起来,才能达到以线穿珠的效果。

知识网络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2.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遵义会议(1935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2)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5.新中国成立后

(1)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3)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中共"十四大"(1992年,jC京),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1.重要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

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0月至1953年夏,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9)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

(10)进入新时期后,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

3.军事路线和方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红军四次反围剿采取的是运动战。

(2)抗日战争时期:

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

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

(3)解放战争时期:

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蘑菇"战术。

③1947年,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以中原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反攻;④1948年解放军实行战略决战,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扛以北。

⑤1949年渡江战役后,继续追歼残敌,解放全国。

4.重大战事

(1)五次反"围剿":

1930年至1934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5)青化砭、蟠龙、沙家店战役:

1947年春,歼灭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粉碎了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

(6)孟良崮战役:

1947年春,全歼国民党军队74师3万余人,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

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8)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9)淮海战役:

1948年1:

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10)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11)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共二大:

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会议:

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人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2.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1953--1956年,引导农民实行生产合作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

5.改革开放后,取?

肖人民公社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六、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2)1927年大革命失败。

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三次武装起义。

(3)1927年三次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5)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七、统一战线的发展

1.大革命时期:

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陈独秀右倾错误,革命统一战线被破坏。

2.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同抗日进步力量共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复习指导

1.本专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干体系,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第三、四册内容,其特点为跨度大、内容多、重点多,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因而复习本专题时要依据本专题的每一个知识线索,构建出完整而重要的知识体系。

2.复习本专题首先要了解中共历次重要会议召开的背景、中心内容、历史地位和影响;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及原因、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和失误;并分析其原因,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四资本主义政治史

考点分析

本专题的内容是每次必考的内容。

主要涉及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上的政治事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

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我们注意要综合和比较各国的不同改革和统一的方式、内容和意义。

知识网络

一、17至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

1640--1688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的标志:

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

主要战役:

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的主力。

高潮: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结束的标志:

1688年宫廷政变。

重要文献:

《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朝提供了宪法保障。

历史意义认识。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开始的标志: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重要文献:

《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拿破仑《法典》。

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1792年8月10日,推翻君主统治;1793年5月底,推翻吉伦特派统治。

高潮:

雅各宾派专政。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普鲁土、奥地利、反法同盟。

重要人物: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

巩固:

法兰西第一帝国。

3.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1775--1783年。

开始的标志: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

建国: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

约克镇战役。

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重要人物:

华盛顿。

1787年美国宪法。

影响、性质: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胜利原因:

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支援。

历史意义。

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美国内战:

又称南北战争。

背景:

领土扩张、南北矛盾(根源--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

表现--关税、自由劳动力市场、原料。

焦点--奴隶制的存废)。

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时间:

1861--1865年。

导火线:

林肯当选为总统。

开始的标志:

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

林肯政府颁布的重要文献《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重要人物:

林肯。

结果:

北方战胜南方。

意义。

2.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内因--19世纪中期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

外因--民族危机,倒幕运动扫清明治维新障碍)。

内容: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评价或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俄国1861年改革:

原因(根本原因: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原因:

农奴制面临着危机)。

内容:

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特点:

在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废除农奴制;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评价(或意义):

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它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德意志、意大利统一:

相似点:

①背景--工业革命扩展到德意志、意大利,两国的分裂状况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也即根本原因。

②都有统一的中心和领导人--普鲁土的俾斯麦、撒丁王国的加富尔。

③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式。

④结果相同--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⑤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

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人民群众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黑波弟率领的"红衫军"远征西西里王国)。

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形成

1.意大利:

时间:

1922年,重大事件:

向罗马进军,代表人物:

墨索里尼,法西斯党名称:

法西斯党

2.德意志:

历史背景、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德国社会各阶层对软弱无能的德国政府普遍不满,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趁势发展壮大。

法西斯统治的表现;法西斯上台的标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的总理。

3.日本:

背景--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势力在对外侵略战争中走向法西斯化。

法西斯上台的标志:

1936年军部控制内阁上台。

4.轴心国集团形成:

时间--1937年,性质--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影响--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威胁。

四、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英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美国:

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法国:

资产阶级共和制。

俄国:

1861年改革后仍是沙皇君主专制政体。

德国和意大利:

君主立宪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日本: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五、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比较

1.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

原因、性质、结果、意义等。

2.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从背景上看--改革前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且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但是具体的障碍不同,俄国是农奴制,日本是幕府统治。

改革前两国封建制度都出现深刻危机。

但日本还存在民族危机。

从方式或性质上看:

两国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领导者不同,俄国是代表封建专制统治的沙皇,而日本是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包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在内的改革力量。

从内容上看:

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但俄国改革时尽量维护了贵族、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