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970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硕士研究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博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25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文献需具权威性、国际性、原创性、时间性。

2.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

3.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至四学期间进行。

4.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3000字,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6000字。

5.开题报告通过后,请各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在三周内将《审批表》(5份)报研究生学院培养办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6.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此表可在研究生学院教学培养栏中下载。

 

一、阅读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书目)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34‐239.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236. 

[4](美)Daniel Riffe, Stephen Lacy, Frederick G.Fico,嵇美云译.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

量化研究技巧[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5]舒昊.中小学教师微课技能水平现状与培训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李海宇.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7]姜玲.微课在宁夏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8]胡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9]邓绮妍.基于微课资源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学习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5,Z2:

23-25.

[10]胡刚.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2辑)[C].:

2015:

2.

[1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

100-110.

[1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48-54.

[1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5-13.

[14]苑雪.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世界,2014,09:

178-179.

[15]汪岩,张岸.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制作微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4,05:

37-39.

[16]王建明.基于微课资源建立高职院校开放式课程网络平台[J].纺织服装教育,2014,02:

151-154.

[17]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94-99.

[18]管丹.“微课”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3:

66-69.

[19]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4:

70-74.

[20]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OL].远程教育杂志,2014(06).

[2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65-69.

[22]向华.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OL].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1).

[23]白然.微课理念下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实训课程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6,03:

113-116.

[24]张璟.基于微课的“PLC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73-76.

[25]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26-33.

[26]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9-12.

[27]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07:

32-35.

[28]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

74-80.

[29]叶根梅.面向MOOC的高校微课资源网站建设探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5-8.

[30]李娜,韩清恩,王日升.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03:

117-121.

[31]尹婷,赵思佳.高校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4:

156-157.

[32]王若涵,张志翔.“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微课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15,06:

69-71.

[33]李少梅,罗喆.微课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91-96+102.

[34]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64-73+84.

[35]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1-65

[36]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 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2009,55(26):

A1,A13. 

[37]TheoHug.Micro-learning:

ANewPedagogicalChallenge(IntroductoryNote)[A].In:

Micro-learningConference2005[C].Australia,Innsbruck:

InnsbruckUniversityPress,2006:

7—11.

二、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

主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评价,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与微课相关的研究早已有之。

笔者以Micro-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在经过文献调研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即使是同-种表述方式,比如同样是使用Micro-Lecture,在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国家对微课的研究取向也不完全相同。

微型课程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创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引入美国的课程改革。

这里的微型课程指的是一种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其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所组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TM)的项目。

项目主持人Philip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

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刘运华等,2005)。

由此可见,微型课程(Micro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国内所说的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当然也有人认为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Kee,1995)。

McGrew教授希望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然而现有的有机化学概论教材篇幅很长且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学习。

因此,McGrew教授提出60秒课程,以期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如舞会、搭乘电梯时,为大众普及化学常识。

他将60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

概念引入(GeneralIntroduction),解释(ExplanationandInterpretation),结合生活列举例子(SpecificExample-TheChemistryofLife),并认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可用类似的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McGrew,1993)。

Kee(1995)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因而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

Kee认为一分钟演讲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免所学知识孤立、片面(Kee,1995)。

[28]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戴维.彭罗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OneMinuteProfessor)。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成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他认为只要有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微课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据《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分钟长度)的演示。

戴维.彭罗斯建议采用以下五步来完成1分钟微课程的发:

(1)罗列在6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你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2)写出一个15分钟到30分钟的介绍和总结,它们将为你的那些核心概念提供一个上下文背景;(3)用一个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录制这三个元素,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设备,如果你想制作成纯语音的课程,那么就不需要摄像头了。

制作完成的节目长度必须是60秒到3分钟之间的。

(4)在这个课程之后,设计一个任务,使这个任务能指导学生去阅读,或者开展探索这些核心概念的活动。

如能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那么,它可以帮助学生去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5)将视频和任务上传到你的课程管理系统中,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Shieh,2009;关中客,2011)同时,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KnowledgeExcavation)的框架(OpenEducation,2009),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闻。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OpenEducation,2009)。

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Morris(2009)认为,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有可能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OpenEducation(2009)也认为微课程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教师电视网站(TeachersTV,TTV,http:

//www.teachers.tv)是有英国教育部于2004年建设的,因为访问量过高,视频服务器无法承受,最终在2011年4月被迫关闭。

其拥有3500个精品微课视频,目的是帮助学龄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在教师发这些视频资源的同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些微课内容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课程,每段视频长度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且视频的中间或开头结尾部分通常会穿插教育研究者或管理者与教师的随机访谈视频,课堂实境教学内容10分钟左右。

英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或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时讯专题节目(长度10-15分钟)也会定期通过该网站播放。

2、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微课”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

胡铁生(2011)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在“微课”一词诞生之前,国内常见的类似惯用表达有"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课例片断''、“微型视频”等。

笔者通过以上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得到结果如下:

对教学视频案例进行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研究;研究内容则是对其定义的思考,如《对教学视频案例定义的思考》;此外,还有实践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

(1)视频素材的设计与制作,如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的王彩论述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设计与制作,系统探讨了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更有甚者,具体对教学视频案例中的视音频制作进行了探讨。

(2)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如李文昊等人(2009)在分析现有课堂视频案例以及应用方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教学活动本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实现了一种智能教学视频案例系统;上海师范大学的李英(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并设计出一种面向师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

另外,华东师大的周伟(2009)发表的优秀硕士论文则是设计基于切片技术的视频课例分析系统。

(3)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晓兰等人(2010)认为,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作为整合文本案例研究与现场观摩的教师教育新工具,为教师提供了提升教学技能的机会,并探究了如何构建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对视频课例的研究集中在期刊论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洋径高级中学以叶丽芳为负责人的化学教研组教师发表的对视频课例的专题研究,共连续发表9篇文章,分别是《依托视频课例诊断课堂教学》、《以数字化视频课例分析推进校本研修》、《应用视频课例把握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课例分析学习过程》、《应用视频课例改进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课例观察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运用视频课例提升课堂教学》以及《应用数字化视频课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研究》,这些文章主要探索应用视频课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建立的操作性、时效性俱佳的范式。

对课例片段的研究相对想少,主要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探讨如何运用课例片段评课、营造课堂氛围以及进行探究式教学,如刘茜(2009)小学英语白板英应用课例片段展示。

对微型视频的研究,陈三明等人(2010)论述了如何构建基于WEB2.0微型视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中明确提出微型视频课例片件各教学要素时间分配为240秒,据此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可知目前对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的教学应用。

如,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整合了教师专业培训部、课程教学研究部以及信息技术推广部的研究人员,成立了视频案例项目开发研究小组。

通过教学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发了观课与评课的视频切片分析系统的平台。

方红(2006)探讨了教学视频案例的常见应用,指出5个方面的应用,即

(1)教师个人基于网络平台的继续教育;

(2)基于校本研修的教研组研究;(3)面向新教师的上岗培训材料;(4)师范学生毕业前见习、实习的观摩课的补充资源;(5)以光盘形式发送到农村地区学校作为教师研修的资源。

[22]2010年3月,大连市始发布中小学教学视频切片采集与应用实施方案,采集教学视频切片,同时将教学视频切片发布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上。

而陶三明等人(2010)探讨了基于Web2.0微型视频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微型视频课例片件各教学要素时间分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23]此外,国内对视频课例的研究已有的专著有

(1)《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鲍建生等人,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该书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与教师职业相关研究,从操作层面上描述了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优点、研究方法,最后选取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脚本,进行全面地,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崔允,2008,华东师大出版社),该书分别介绍了为何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内容,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课例进行观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3)《教师专业发展可视化之路——中小学视频课例分析实践与思考》(陆蓉,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该书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全书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应用篇,全书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总结,成为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前,国内微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应用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生下课预先借助微课资源学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上课时主要是讨论解决先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与迁移(课前的深入学习和课堂的将互动引向更深入的层次),课堂上更多的是沟通、交流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综述人签字:

年月日

综合评价(对文献阅读数量、分析问题能力、综述报告提出具体建议)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三、开题报告

(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研究

学位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3.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微课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微课的研究

1.1微课的定义

1.2微课的特征

1.3微课的应用

二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混合学习理论

2.3微型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教学理论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资源设计及案例分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前期分析

3.1.1教师的需求及能力分析

3.1.2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分析

3.1.3学生的需求及特征分析

二、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资源的总体设计

3.2.1信息技术微课资源教学的目的分析

3.2.2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

3.2.3信息技术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过程

3、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开发与设计的工具选择

4、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案例——《word2010制作电子课程表》

第四章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实践案例----《电子杂志的制作》

一、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分析

二、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分析

4.2.1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4.2.2教师对于课堂效果的自我评价

4.2.3听、评课意见情况

3、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资源有效建设的建议

一、对信息技术课微课资源建设的技术方面的建议

5.1.1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和清晰度

5.1.2提高微课资源的互动性

5.1.3微课与网络的整合应用

二、对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建设的教研工作方面的建议

5.2.1组织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5.2.2促进微课与传统课程融合

5.2.3增加培训、微课竞赛等形式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1、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微课从无到有,微课资源的数量、类型、内容、学科分布等都有了一定的积与提升。

然而,无论是教育企业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的微课资源,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而积累的微课资源,其设计理念和思路是什么?

微课的实际开发现状如何?

有没有科学的标准的微课资源建设规范?

微课资源的设计模式如何?

微课的发途径、方式与方法又是怎样的?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目前开发的微课资源能否满足广大学习者微型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和期望呢?

这些问题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校、教师、学习者普遍关心和亟待分析的问题。

(1)选题目的

目前,微课程既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类型,也没有统一的设计流程、模式、原则和应用范式,它是一种快速增长但远未成熟的新兴产物。

为完成本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厘清和分析微课、微课程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目前在我国,微课和微课程的定义是混淆和交叉的,在微课和微课程被引入初期,人们往往将微课和微课程同日而语,但其实两者有所不同;另外,人们对微课或微课程的认识定位并不明确,有的人将其定位为一种教学方式,有的人则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大多数人认可的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只有厘清和明确微课、微课程的定义,提出本研究认可的定义,才能在其指导下开发出相应的微课程和微课。

(2)通过借鉴已有设计开发研究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进行实践开发,针对具体案例论述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3)检验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效果。

通过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价三方面的总结,进行效果分析,为微课资源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研究意义

微课其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弥补学校课程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究其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同时,对于微课本身的设计和开发的探索,又是解决该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进行微课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为初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幵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喜好,进行微课设计、编写设计脚本、搜集素材,最后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按照一定的开发流程对微课资源进行制作,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来讲,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

(2)明确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技能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教学,使技能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此外,短小精悍的微课能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针对性的对技能要点做出讲解。

再有,微课提供了自由灵活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个人差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可以反复演示、选择性观看。

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课的效果较为显著。

(3)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提出和总结了微课程和微课的一些设计流程、模式、原则和理论基础,并依此设计、开发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且适用于课程教学的微课程资源,与以往只建构设计模式而无案例佐证的研究不同。

这些设计流程、模式和原则不仅丰富了微课程和微课的设计理论,还有助于两门课程的体系梳理和重构。

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只针对微课设计,而本研究既有微课设计,有微课程设计,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