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868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实录

师板书“呼风唤雨”,同学们看到这个成语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神仙在使用法术让天刮风下雨

生:

在我仿佛感觉到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

生:

我由这个词想到“千里眼”他正在认真查看孙悟空的底细呢?

生:

我想到《封神榜》里的“顺风耳”,正在侧耳倾听呢

师:

是啊,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只能借助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如今,辽阔的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落,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士路甬祥写了一篇文章叫——《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的世纪”)——生读课题。

师: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

我想知道是谁“呼风唤雨”。

生:

我想了解是怎样“呼风唤雨”的。

生:

我想知道“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

师:

请大家自动朗读1、2自然段,边读边写旁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

我读出这个世纪是20世纪.

师:

请大家高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

我知道是人类呼风唤雨。

生:

我知道人类是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师:

是谁呼风唤雨?

生:

是人类。

师:

靠什么呼风唤雨?

生:

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

这样一问一答,这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师:

现在请女同学问、男同学答。

师:

此时你还有什么要问或说的吗?

生:

我想知道“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

师:

其实“发明”和“发现”是一对近义词,谁能说说他们的区别?

如果不能说可以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生:

发现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或找到的规律。

生:

发明是通过探索创造出来的东西。

师:

发现是一种现象或规律,而发明是通过大脑的创造。

有谁能运用其中的词说一句话。

生:

(造句)

师:

是啊!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让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发现与发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板书:

人类科学技术)

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

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上百万年?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一百年?

边读边写旁注。

生:

我读出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上百万年。

(生读)

生:

课件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

你觉得要读好这句话应读好哪些关键词?

生:

我觉得要读好“一直”。

因为这就更能体现远古时代人们上百万年都是那样,从来没有改变过。

师:

你试着读一读(生读)

生:

我认为还要读好那几个“没有”和“也没有”这样就能让听者感觉到当时人们生活非常穷苦,日子很艰难。

师:

你能将这种生活读出来吗?

(生读)

生:

我觉得这个“只能”也应该强调说明人们没有别的办法。

师:

你也试试(课件出示强调这几个词的句子)

师:

谁再来读读(生读)

师:

听了他的朗读,此时,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人们生活一片黑暗之中,没有电灯。

生:

人们生活十分单调,我们吃完饭,做完作业,可以看电视,欣赏一些好看的动画片、电影和文娱节目。

生:

人们生活十分不方便,我们现在可以乘飞机、火车、汽车去世界各地。

时间短,人也不用那么疲劳。

生:

我觉得那时的人们十分贫穷,我们现在生活十分幸福。

是啊!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是多么艰苦、多么落后,于是人们只能幻想千里眼、顺风耳来呼风唤雨。

那么,在20世纪,人们又是怎样呼风唤雨的呢?

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相机板书:

手机、飞机……)

师:

是这些发现与发明给我们带来舒适、带来方便。

(。

活唤雨课件出示)

“人类的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师:

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

你的生活是因为有了_______________,所以舒适;

你的生活是因为可以_______________,所以方便。

谁来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一谈。

师小结。

师:

上百万年前是个贫穷落后的社会,而20世纪人类只用了短短的一个世纪就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变成现实,作者引用了一句古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与发现。

你找到了吗?

(生读)课件出示。

师:

你能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

春风一来,梨花都盛开了。

生:

夜晚突然来了一阵春风,许多梨树的花都开了。

师:

其实这句诗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晚上突然下了场大雪,将所有的树木都盖上了一层雪,就像梨树开花了一样,所以作者将冬风想象成春风。

在文中,你觉得“春风”指什么?

“千树万树梨花开”又指什么?

生:

春风在文中指科学技术。

生:

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的是那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

师:

是啊,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就像春风滋润万物一样,春风吹来,百花盛开,让我们美美地将这句诗读出来。

(生读诗)

师:

刚才我们体会了农耕社会的艰难困苦跟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舒适和方便。

(课件出示两句话)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类的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作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作比较)

师:

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事物或描写事物。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想一想,填一填(课件)

㈠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

这时有了___,有了___,也有了____,我们就能_____。

㈡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

这时可以___,可以___,也可以____,我们就能_____。

师:

是啊,我们生活多么舒适,多么方便,现在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段中有一词反复出现,边读边找,将他圈出来。

(生读找)

师:

谁能将含有“科学”的四个句子读一读。

师:

请四组同学,每组读一句。

师:

是啊,是科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是科学让人类呼风唤雨。

你也能结合生活围绕科学写几句话。

如科学能使我_______________。

为了学科学,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

(学生动笔写、写后交流)

师: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人类才会进步,时代才能前进,才能真正把呼风唤雨变成现实,让我们齐读——(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让我们自豪地读—————

同学们,居里夫人说过(课件)“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结束语:

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到来,让我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新世纪。

课件出示作业。

1.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2.把你想象中的未来生活写下来,题目自拟。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你的文章配一幅画。

到火星上去种草

到火星上去种点儿草,给这颗荒芜的星球添一些生气,已经排进美国火星探测的日程表。

如果不出意外,美国宇航局将在2007年发射一颗探测器,直飞火星。

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在遥远的、荒凉的地方栽下一种名叫拟南芥的低矮植物。

在火星上种草,当然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

人上不去,只能靠机器人劳动。

这个机器人将和着陆器一起降落火星,它既当“园丁”,在火星上挖坑;同时也充当科学家的“助手”,采集火星上的土壤,并对土壤的成分、含量进行分析。

机器人得到的这些数据,将传送给地面的科学家。

然后科学家们就让机器人给土壤施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创造一个适合拟南芥生存的环境。

在火星上种草在陆地上可不一样,拟南芥的种子不是直接播进火星的土壤里,而是首先在着陆器的一微型温室里萌芽,长成幼苗以后,再移到火星上去。

花这么大的力气,到火星上去种草,到底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们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些植物吸收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气体,制造出生物所需要的氧气。

可是,火星上白天和夜晚的气温差那么大,而且又特别干燥,拟南芥能在上面活下来吗?

负责这项工作的研究员说:

“植物能在火星上活下来,对这点我们信心十足。

地球上现在能够生存的植物,它们的祖先也经历过非常残酷的环境,我们将证明,这些植物也和它们的祖先一样,有能力在一个遥远的世界里生存。

这个实验如果能够成功的话,那将是人类向移民火星的美梦迈出的关键一步。

一旦拟南芥真能在火星上扎根,寂寞宇宙中的这片草,无疑将成为吸引人类登临火星的一种无声号召。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

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质疑解疑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

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

因此,我请学生抓住课题提出问题,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然后我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去读懂课文。

2.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

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

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神话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课前跟学生聊一聊神话故事《西游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家水稻之父”。

X射线:

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维生素:

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彩色胶片:

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青霉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激光:

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

因特网: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

说明什么?

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

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

(选做)

1.练笔:

未来的

2.绘画:

科幻画

3.办小报:

科技之光

板书设计:

人类发现、发明

科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

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

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