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
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
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
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
真能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测量。
二、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宽。
(1)出示数学书,猜猜书本的宽是多少?
先指名猜,再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猜的结果记在本子上。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测量课本的长。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
”“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也使学生体会到毫米产生的意义。
)
三、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
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去找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四、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
2、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3、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4、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生活中的1毫米、估计、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让学生先估再测,重视培养估计意识、估计能力,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长度观念服务。
)
六、师生共同小结
师: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分米产生的意义
1、合作测量课桌的长。
(1)估计课桌的长是多少。
指名几生说,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操作
师:
课桌的长究竟是多少呢?
你有信心用你手里的学生尺来量一量吗?
师:
老师建议大家不妨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先商量一下,再动手量。
生动手量,师巡视辅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合作能力。
)
(3)交流
师: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尺的长是18(15)厘米,所以18(15)厘米,18(15)厘米的量。
有*个18(15)厘米,还多(少)*厘米,把总长加起来。
方法二、10厘米10厘米地量,有*个10厘米,还多(少)×厘米,总长是*厘米。
师:
了解了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为什么你们认为10厘米10厘米地量更方便呢?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地去说、去做,在做中使学生体会到毫米产生的意义。
)
2、揭题:
10厘米的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分米。
三、学习厘米与分米的关系。
1、师:
现在你能从你的尺上找到1分米吗?
如果找到了就指给同桌看一看。
2、交流
师:
你找到的1分米在哪里呢?
0到10之间的一段,1到11之间的一段……
师:
他们找的对吗?
为什么?
师小结:
原来只要是10小格10厘米,它就是1分米。
现在你知道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了吗?
你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板书:
1分米=10厘米
师:
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己去找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一、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指比划一下1分米大约是多长?
再以内感尺来验证一下,看比划得准不准。
2、找一找身边长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并交流。
3、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4、完成做一做
先估计,再测量,完成后集体交流
(通过用手势表示1分米、找生活中的1分米、估计、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
四、练习巩固
分别完成练习一的4~6题,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
第6题,把2米化作20分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找有关用分米、毫米做单位的事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会选择千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前带学生绕操场走一圈,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
从主题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里程碑标有21千米、23千米,我们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作单位。
)
(从学生熟悉的两个地点引出千米的概念,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介绍交流千米的认识。
)
2、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
猜一猜1千米该有多长呢?
板书:
1千米
生各抒己见,师选择几条记录下来
呈现信息
(2)师:
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两条信息
我们学校的从南到北的距离约100米。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长是250米
(3)师:
现在你能描述一下1千米约是多长吗?
从校门口到南围墙走5个来回。
绕操场4圈就是1千米。
(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操场,计算出1千米大概有多长距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
(4)到操场上看一看、走一走100有多长。
计算一下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推算1千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三、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1)师:
你听明白他们的话了吗?
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谁愿意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从校门口到南围墙走5个来回、绕操场4圈就是1千米了?
1个来回200米,5个来回就是5个200米,5个200米就是1000米。
板书:
1千米1000米
(2)师:
1千米和1000米是什么关系?
得出:
1千米=1000米
四、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1、师:
了解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你有没有信心解决接下来的问题呢?
出示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2、尝试独立思考完成
3、完成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反馈,表述思考过程:
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5000米里有5个1000米,是5千米。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估计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为什么?
五、练习
1、判断
(1)小明一分钟能走100千米。
()
(2)第一条路长4千米,第二条路长4000米,第二条路要长。
()
(3)一辆汽车每小时约行驶70千米。
()
2、()里应填几
8000米=()千米7千米430米=()米
5千米=()米9670米=()千米()米
7105米=()千米()米5千米14米=()米
6400米=()千米()米3千米5米=()米
4、课后测试自己用正常的速度走1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二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2、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千米。
你能把你了解到的这个朋友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吗?
同桌先说说悄悄话,再请学生向全班介绍,如:
千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也叫公里。
1千米相当于绕我们的操场4圈那么长。
1千米=1000米……
二、调查汇报:
昨天调查了用千米做单位的资料,请学生汇报。
(海盐到嘉兴、杭州、上海的距离,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
(通过资料的查阅,使学生丰富课外知识,加深、拓展对千米的认识,加强对千米的体验,为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打下结实的基础。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三、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2题。
先独立思考,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说说怎么想的。
2、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3千米-1000米=()米
2000米+15千米=()千米
先独立思考完成,师巡视辅导。
完成后同桌交流把认为最难的一题说给同桌听,听听你的同桌是怎么想的。
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请学生仿照难的题目自己也来出几道这样的题,并考考同桌。
(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又能通过探索得出答案的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后再交流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桌,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激发学习兴趣。
)
四、实践运用练习
1、读书本第10页第4题的信息
(1)交流:
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思考:
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
(3)反馈:
说说你分别建议他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为什么?
2、第6题
(1)尝试独立读懂信息。
(2)交流:
对与这个信息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思考:
根据这些信息你认为小明中午12时能到达奶奶家吗?
(4)反馈并分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有了进步或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测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体重、一些动物的质量、汽车和电梯的载重量、其他一些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几个?
它们是什么关系?
(1千克=1000克)
2、吨是怎样的一个质量单位呢?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汇报课前调查:
一些动物的质量、汽车和电梯的载重量、其他一些相关知识。
4、课件出示一些物体的质量。
5、师揭示课题: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利用丰富的网络等课外知识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打下基础。
因为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光靠在课堂中的学习来体验1吨有多重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课外的学习调查来丰富对吨的体验。
)
二、问题解决
师: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去郊外游玩,他们玩得好高兴啊!
可是,现在他们遇到一个问题了……
(1)出示主题图
他们遇到什么问题哦了呢?
请你仔细读一读这里的信息好吗?
(2)交流:
从这幅图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四个小朋友要过桥,小熊重400千克,小马重300千克,小牛重500千克,小鹿重100千克,小马说:
咱们一起过桥吧。
可是小桥边有“限重一吨”的牌子。
)
(3)提问:
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4个小朋友能同时过河桥吗?
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感受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
二、实践体验
1、联系生活,进一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看看,算算,说说图片出示: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一袋面粉50千克,几袋面粉重1吨?
一头水牛重350千克,几头水牛约重1吨?
2、说生活中有关“吨”的物品
(1)提问:
象这样的例子你会举吗?
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再指名全班汇报。
(2)师:
我们已感受到1吨有多重,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来做单位?
为什么?
(3)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地方用吨做单位的?
3、联系体重认识吨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指名学生汇报。
得出:
1个小朋友约重25千克,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算一算有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合起来大约是1吨。
(通过看看、算算、说说、找找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吨的体验,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
三、吨和千克的换算
1、教学例7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请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巩固练习
练习3第2题,独自练习,再集体反馈,并问:
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么学会的?
2、再去收集一些生活中有关吨的知识。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练习三
备课人:
修改人:
教学内容: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1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地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同桌互说
师:
还记得有关“吨”的知识吗?
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2、指名介绍
二、基本练习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先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鲸最大,所以选择50吨;大象也比较重,应该是4吨;小狗最轻,是6千克,大熊猫80千克。
)
(引导学生用排除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提高解题策略的灵活性。
)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先独立思考计算后,同桌互相交流。
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第3题
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请生思考,并用算式表示你的装车方案。
完成后集体交流,整理方案,说说哪种比较合理。
(通过问题的解决,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考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
)
三、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5吨-400千克=()千克
2800千克+200千克=()吨
比赛,谁算得又对又快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2、完成书上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说说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数学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
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通过不断的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数学知识体现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
)
五、课堂小结
有关“吨”的知识你掌握了吗?
你觉得哪一点比较难?
或者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