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底气.docx
《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底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底气.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底气
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
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气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1
9月6日上午,随着雄壮的交响乐开始奏响,北京大学2019年开学典礼拉开序幕,来自五湖四海的3000余名本科新生齐聚邱德拔体育馆,开启了在美丽燕园学习和生活的新篇章。
在开学典礼上,北大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的演讲幽默、风趣,既鼓励同学们要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又很接地气,现场不时引起阵阵掌声和笑声。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会是一个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因为身边优秀的人太多了。
举个例子,我们物理学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后,第一次考试出成绩了,同学们(最好别这样啊)自己就会试着去排出1-195的名次。
不管你们如何刻苦,不管我们教师如何努力,这是悖论状的东西,终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后50%。
这对一直以来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们来说,可能会感觉这是灾难性的。
但事情真的有那么坏吗?
今天,我用一次老师的特权,只问问题,不给答案,但是我保证,在未来的四年中随时为大家就这件事情答疑。
在北大,有时候你需要一点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长。
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结合,再时常被人黑,从来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态。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学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北大后,学霸云集,必然会有部分学子排名靠后,从而可能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对挫折,是选择自怨自艾,自我贬抑,从此一蹶不振,还是选择积极面对,继续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长”,就成为每个学子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其实,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时,能很快从逆境中恢复过来,坚持不懈,继续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败,从此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努力;而抗挫力强的孩子,从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愈挫愈勇,持续保持斗志。
2
过分溺爱,养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前几天一起聊天时她说:
“你知道在我们教师办公室里,讨论得最多的是什么吗?
是一个孩子的性格。
在被老师批评后,和同学起冲突后,是不是能快速恢复,是不是能积极面对,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现差异还是挺大的。
”
接着,她讲起她们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个一年级新生的故事。
在开学第一周的某天,全体学生在学校操场上集体做广播体操,体育老师站在高台上,当看到这个孩子做的动作不到位时,就当众批评了他。
没想到孩子觉得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指责,真是太丢脸了,回家之后就怎么也不肯去学校了。
经了解,这个孩子从小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成天都围着他转,他就像家里的小皇帝,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曾受过一丁点儿委屈。
进入学校,离开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当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压力,就产生了极度的挫败感,让他觉得难以承受。
一桩在我们眼里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样,敏感脆弱,一经打击,便觉得受到伤害,碎了一地,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我国有46%的儿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
而家庭的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是孩子养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外界都应该满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现实无法满足自己,就会陷入消极情绪中,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
根据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杀人数达每年60万以上。
在青少年和儿童当中,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而且这个年龄段的自杀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
新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极端事件:
安徽某地,一个女孩因为太爱玩手机,很晚还不睡觉,妈妈一生气,把手机没收了。
两人发生了争吵,随后女孩走出家门跳河。
幸好消防员赶到,才把她救上岸。
成都一位8岁的小女孩,因为家长不让看电视,一时赌气,从21楼跃下,坠落在小区后面的树林里。
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男孩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跳桥身亡。
……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些极端例子离我们很遥远,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并不少见。
他们过度在乎输赢,一旦输了就大发脾气;习惯高估事情的严重性,将小事扩大化;无法承受正常的压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溃。
被过分溺爱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机会经历自然的风雨,因为父母已经替他遮挡了所有的风雨,扫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碍。
但孩子终究要脱离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一旦面对真实世界中的风浪,他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整个人都被击垮。
3
抗挫力强的孩子,未来走得更远
前段时间,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研究毕业生邱怀德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震惊了无数网友。
1993年出生的邱怀德,在2007年读高一的时候出现了走路不对称的情况,2010年双手开始明显抖动,一直查不出是什么病,更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为了查清自己的病,邱怀德决心报考医学院校,为此他付出了很大代价,最终以645分的高分,跻身那年福建省高考前1%的行列,考入南京医科大学。
大学生活对他而言异常艰辛,他的身体一度很差,连去食堂吃饭都很辛苦,从宿舍到课堂都很艰难,医学实验这种精细化的操作对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2014年2月,他必须要倚靠拐杖才能走路。
虽然困难重重,邱怀德却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连年获得各种奖学金。
毕业时,他又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功保研南医大康复医学专业。
研一时,通过基因检测,邱怀德确诊患的是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绝望中的邱怀德从来没有对生活丧失希望,他忍受着身体的酸痛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渐渐地,他可以不用拐杖走路了,可以开始跑步了,肌肉开始增长了……
一年后邱怀德不仅摆脱了拐杖,还变成了健壮的“肌肉小哥”。
今年26岁的邱怀德已经读完了5年本科和3年研究生,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立志推动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研究。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不管是棘手的疾病、繁重的学业,还是竞争和冲突,如果不能保持弹性,就很容易被压力击垮。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孩子就会把挑战当成机遇,面对挫折不被打倒,像弹簧一样,即使被压下去,也能反弹回来,继续努力向前。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是从挫折中迅速振作,在困境中保持自信,在逆境中也能展翅飞翔。
抗挫力强的孩子,未来必定将走得更远。
4
提升抗挫力,促进成长和幸福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道:
童年是个训练场,孩子们在此犯错误、学习经验教训、形成应对技能和抗挫力、复原力之类的能力。
抗挫力要从小培养,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呢?
01 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当孩子感觉到爱和关心,抗挫力就会增强。
当你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放下手中的手机,把你的时间和目光都投注在孩子身上。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更有动力去面对挫折。
亲子之间愉悦的相处时光,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满足感,也会增加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更有勇气克服困难。
02承认和接纳不完美
美国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教授布琳•布朗(BrenéBrown)在TED演讲《脆弱的力量》中,将她采访过的成千上万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他们勇于去爱并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另一种则是为之苦苦挣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好的人。
前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有勇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爱自己,然后爱别人;坦诚面对真正的自我,能和别人建立关系;欣然接受自己的脆弱,因为那些让你变得脆弱的,也会令你变得更强大。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知道:
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奋斗,但你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
我们要告诉孩子,也要告诉自己,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要想实现心中的目标,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面对负面情绪,忽视、否定和拒绝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接受恐惧、缺陷和脆弱则可以让我们更有弹性,让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04给予孩子积极的认知引导
孩子有时候会钻牛角尖,甚至思想看起来很偏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引导。
比如,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可能会沮丧地说:
“哎呀我太笨了,怎么学也考不好!
”
把考试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天赋这种无法改变的因素,很容易导致孩子灰心丧气,失去信心。
面对孩子的消极思维和单一归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换个视角来看待考试,考得好与不好,其实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努力的程度,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孩子更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自己可以在哪方面更努力等。
通过积极的认知引导,培养孩子用更全面、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挫折,将挫折转变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泰戈尔曾说:
“我一路走来的世界,是由许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润。
”
挫折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其实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正如北大开学典礼上郝平校长在讲话中提到:
学习如登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在挫折中收获成长,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