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949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Puttingpeoplefirstandrespectingemployeesisthekeytosuccessfrombeginningtoend.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

(页眉可删)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

(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

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

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

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

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

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

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

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

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

(3次)

  2、师:

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

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

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

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

(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

“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

”蓝猫说:

“我拿的不是红花。

”鸡大婶说:

“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

“我拿的不是什么书。

”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

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

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

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

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

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调整为:

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

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

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

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

量黑板的长度。

(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

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

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

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板书:

认识米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

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

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

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

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

用尺子量。

  师:

用哪把尺子呢?

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

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

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

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

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

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

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

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

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

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

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

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