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办法final.docx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办法final.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办法final.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办法final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办法(final)
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
医乃仁术,医乃人学第一部医界前辈真切讲述医患关系的书。
医学不是修理机器,而是面对着活生生的人。
——林巧稚
医患关系是人们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与其同步发展。
医患关系从原始社会末期医巫分离后逐渐形成,医患之间应是一种相互信赖,休戚与共的关系,我国近年来,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意识越来越强,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之势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从“缝肛门”、“八毛门”到近期发生的“哈医大一院血案”,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人人都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医患纠纷不仅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也影响到医护人员执业心态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及患者对医疗工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此次,我们就医患关系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以下为此次调查相关情况。
调查流程:
首先,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决定了调查主题。
并设计了两类问卷调查,对象分别是医疗工作者和普通群众。
调查地点有医院、诊所、街道、网络。
之后我们把资料汇集制表并进行总结。
最后,分析结果,掌握了其基本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结果:
在针对医疗工作人员的调查中,约70%的医疗工作者是医生。
在针对普通群众的调查中,80%以上的群众学历为本科。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分析造成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及医院
经调查,我们发现竟有超过40%的医疗工作者为医院非编制员工。
而一家医院已编制员工比例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家医院管理的好坏,可以看出,目前许多医院在对人员的管理上有很大的欠缺,这意味着医院管理制度很不完善,这对整间医院功能的充分发挥,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及医院的良性发展起着不好的作用,不仅没有保障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利,而且也没有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任度降低,从而影响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2.沟通
表1.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时间:
1小时以上
30分到1小时
10到30分钟
10分钟以下
医生答卷
41%
19%
30%
10%
群众答卷
4%
68%
21%
7%
表2.医疗工作者对患者的态度;
亲切
冷淡
不耐烦
大声叫喊
其他
群众答卷
39%
36%
4%
7%
14%
表3.患者对医疗工作人员的态度
亲切
冷淡
不耐烦
大声叫喊
其他
医疗工作者答卷
94%
1%
1%
0
3%
上表为此次调查部分结果。
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疗工作者认为绝大多的患者在就医时的态度是和善的,但也有约60%的医疗工作人员承曾遭受患者不合理的对待,如:
辱骂。
在“医疗工作者对待患者的态度”的问题上,约94%的医疗工作者认为其态度亲切和蔼,但只有39%的群众赞成此观点,而约36%的群众认为医疗工作者的态度是冷淡的,有很小部分的群众认为医疗工作者的态度是大声叫喊。
交流时间到50%~70%在30分钟以上。
50%左右的医疗工作者和普通群众都认为医患间缺乏沟通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据被采访医生表示:
“一些科室,如急诊科室、外科等,医生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与患者或患者的家人进行沟通,分秒的耽误随时会造成病人不可逆的损伤,甚至造成病人的死亡。
”有48%的医疗工作者认为患者素质低、不理解医疗工作人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某些患者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及说话方式也会使医疗工作者不愉快,如在出现医疗纠纷时,有5%左右的群众赞成用直接带人找医生争吵而索取赔偿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医患间沟通方式不恰当的体现。
另外,医疗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
有68%的普通群众认为医疗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或医德丧失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
由于缺乏人文关怀,一些医疗工作者很难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为患者着想,加上每日巨大的工作量,以至于在沟通时医疗工作者以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交流,如不耐烦、大声叫喊等。
3.媒体
在近几年,媒体及大众舆论在医患关系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28%的医疗工作者和18%的普通群众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是新闻媒体不实报导和炒作的过错,72%的医疗工作者和29%的普通群众认为是社会舆论、风机导致群众盲目性憎恨。
个别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眼球,在报道中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把医患关系变成一种“对立”关系,对医患关系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客观上一定程度的转移了公众及舆论对医疗保障缺失的问责。
从“八毛门”到“缝肛门”等事件,一系列关于医疗纠纷领域的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关注甚至轰动,但事后经媒体深度调查却又发现最早的动态报道往往存在专业性缺失、技术性缺陷、情绪性偏见等问题。
上图为网友对此次非医疗纠纷案件的反应。
而媒体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竟用“疑因医患纠纷”这几个偏激字眼诱导读者。
网友的评价也让人大跌眼镜,有超过六成网友在阅读心情里选择了“高兴”一项;在新闻跟帖里,有超过5000人顶了一个表达“高兴”情绪的帖子。
央视白岩松说这比惨案还要让人害怕。
4.患者
患者本身在医疗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对医疗活动的任职存在误区,对医疗和疾病规律缺少理性认识,对医院性质、收费标准认识不够。
甚至有患者在产生矛盾后无理取闹,产生“医闹”这一特殊现象。
人是社会性的,有联系就会有纠纷,医患关系在任何国家都会存在。
我国的医患关系已进入白热化,其严重程度理应让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
以下是我们的几点看法:
1.作为医生,我们要开放思维。
不能固守旧观念,不与患者充分交流,以为自己决定一切。
要实现知情同意,自主选择。
换位思考。
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心情和渴望来理解他们的要求,并加以最优化地实现。
要有风险意识,让患者理解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正视风险,与患者公布共同努力规避。
但同时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每一项具体医疗工作都哟啊贯穿法制思维,否则将不能完成举证责任倒置而陷于被动。
在沟通方面,1、医生作为“看病”这个过程的主体,必定在医患沟通中起主要作用,这就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
首先要求医生“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
病人主诉时,尽管有许多不切主题的语言,医生不能不耐烦,要善于引导病人回答问题,描述症状,使病人感觉你在听他诉说,是在关心他(她),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言语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你亲切、可信。
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
2、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要表现出积极治疗的态度,让患者感到正在为有1%治疗希望的病人做100%努力。
要用自己积极的心态感化患者,以利于诊疗。
言语得当,不仅使人心里舒服,而且还会感到亲切温暖,病人听后一定信心百倍,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3、要了解患者的自然状况、受教育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状况等,从而恰当地调适患者的病态心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气氛,减轻其思想压力。
,精神状态对患者的影响极大,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明显较那些较差者身体恢复好得多。
让患者了解病情、充满信心地主动配合治疗而战胜疾病,利于其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
医生应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注意说话方式和态度,以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医生应当尽力避免不必要的口误而导致患者的不理解、抵触甚至怒火中烧,达到有效预防医患矛盾升级的目的。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
”(选《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为何奋斗。
2.有一份调查显示,46%的英国人认为,英国政府上世纪最伟大的业绩,就是创建了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
尽管其大锅饭的弊端不可否认。
美国人推行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保险体制也就是说,要想享受免费医疗,必须花钱向保险公司买保险。
纽约一名医疗保险经纪人米奇•莱恩斯说美国有2/3的人都购买医疗保险,一旦生病就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地方就医。
他在医疗保险这行干了15年,1000多个客户中,95%以上是企业客户,也就是说,很多人的医疗保险费是由他们的雇主支付的。
除了商业保险,美国政府还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以及军人提供廉价医疗保障项目。
由于这些人在美国民众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美国政府在医疗上的开支逐年递增,2005年达到2万亿美元,约占GDP的7%。
不难看出,尽管美国人的医疗保障主要靠市场,但由于政府有很多资助项目,再加上不少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主动为员工买保险,因此在美国人当中,完全靠自己掏腰包买医疗保险的并不多。
2011年我国医保覆盖率达95%,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在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
虽然增长比例惊人,但是却仅占47.16万亿GDP总额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
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
医疗改革是条很长的路,需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
另外,需完善相关法律及其可行性。
要加大对那些非法行医人员的查处力度以及惩戒。
对于中国专属的“医闹”也要拿出具体管理办法,保证其他患者正常就诊的权力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正常工作。
3.在新闻媒体方面。
医患关系紧张,医务界形象跌入“低谷”,医患间的信任从未像近几年这样缺失。
在如此现实背景下,媒体记者要在医患关系上“多帮忙,少添乱”,需要多方面“换位思考”,既要站在患者的立场看问题,又要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想事情”,有时还需要站在卫生厅长乃至卫生部长的高度“宏观审视”。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界形象。
“看法决定做法”,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也要看到成绩和亮点。
医务界有很多亮点,且不说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冲锋在前;就是常态下,不为“红包”所动的医务人员也大有人在。
至于医务人员不辞劳苦、冒着风险抢救病人,更是不胜枚举。
诸如此类事情,都是医务界难能可贵的亮点,不应该被埋没或忽视。
理性、成熟的记者,应该做到既不“放大”医务界的缺点,也不“缩小”医务界的优点,而是实事求是。
要正确界定医患间的关系。
记者应该积极帮助双方“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为老百姓普及一些医学知识,减少双方的误解,这才是正道。
作为医患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互相尊重是前提。
据我们的调查统计,49%的医务人员和68%的群众认为医患关系应该是平等关系。
当我们呼吁医德医风改进的同时,也呼吁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携手,相互尊重理解,和谐医患关系终将实现。
此次是我们四人第一次进行系统的调查,我们认为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是基本顺利的,但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首先,在制作调查问卷后,我们初步进行调查时才发现原调查问卷中有许多问题过于理论化,不够浅显易懂,并且答案单一,不够全面,不能反映现实情况。
于是我们再次商量,确定最终的调查问卷。
其次,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部分医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对我们过于警惕,十分不耐烦,存在未填、乱填的个例,但问答回收率尚满意。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深刻地知道了进行社会调查必须严格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修正,社会调查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添加或删减调查内容,修改调查方法,以及结果和分析。
此次通过关于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及意见的调查我们获益匪浅,但很多不足之处仍需今后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