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251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2、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4、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

“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  )

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1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7、1956年4月毛泽东说:

“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

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

,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8、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

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9、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0、苏俄(联)实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制造火车头至开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主.积习既,则索性武装部队入庄,挨户搜索除农本身用之外,余粮食一概走,且主用货.”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11、观察分析俄国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下列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A.1913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俄国是以农奴制为主的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

B.1913~1921年的数据,“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

C.1921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苏俄政权对国家经济政策实施调整的关键点

D.1921~1925年的数据,实行粮食税并允许自由贸易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12、1923年托洛茨基在俄共第12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所以我们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

‘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

据此可知

A.俄共全党高度肯定新经济政策B.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的必然选择D.新经济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1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对表中的史实,解读不合理的是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A.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C.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体制日益趋同

15、1918年,西方国家对苏俄(后称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到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了苏联。

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1932年更是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英美与苏联矛盾消除实现和解B.苏联逐渐成为英美的商品市场

C.英美改变政策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冲突

16、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

这一文章的发表

A.表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17、王家福在其著作中道“斯大林走向历史之际,国库为苏联积累了2019吨黄金,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存储,而以后的败家子把它荡涤一空,难道现实中的人们在沿街讨饭之时,有资格指责斯大林给后代留下的黄金太少了吗?

”。

这表明作者()

A.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指责斯大林后继者们的失误

C.赞扬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D.承认斯大林的政策是错误的

18、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

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

这表明

A.戈尔巴乔夫改革成效不明显B.苏联必须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C.苏联解体导致经济日益衰退D.苏联的改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9、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20、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

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21、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

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

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爱迪生发明电灯

C.勃列日涅夫改革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

22、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

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

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23、90年麦当劳快餐店首次亮相莫斯科,在麦当劳开业的前两年,这家店外面每天都要排长长的队伍,很多人到莫斯科不为看克里姆林宫,只是为了见识一些麦当劳。

这反映出

A.苏联人饮食习惯发生改变B.东西方冷战局面正式结束

C.苏联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D.苏联实行市场导向的改革

2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

“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积极作用: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因素:

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片面发展重工业

认识:

要尊重客观规律,农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重视民生等

26、(2019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材料一1921年10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中说:

“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却:

‘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同年12月,列宁再次论述首道: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总结道,“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农生产者贸易自由化;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整理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从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量,1953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肉类、奶类的生产也大幅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

1958,赫鲁晓夫一反常态,他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因而采取许多限制措施。

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西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下降了。

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一,列宁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表现: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粮食由自己支配。

角度:

从策略来看,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从目的来看,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正确举措;从内容来看,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特点:

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一方面冲击了旧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

都是为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异:

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则是解决国民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

27、(2019陕西西安铁一中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从全球影响的观点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五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苏联或经济体制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巨大。

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西方国家受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严重,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为以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

观点二: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不值得仿效。

经济上,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管理高中集中,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一党专政,个人专断;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缺乏思想自由,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等。

选择题答案

1.B2.D3.C4.D5.C6.D7.B

8.A9.B10.D11.A12.B13.C14.D

15.D16.B17.B18.A19.C20.B21.C

22.C23.D2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