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重点高中作业.docx
《高考语文热点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重点高中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重点高中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点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三重点高中作业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宋 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外家: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
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解析:
选BE B项,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机。
E项,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这首词采用了以景写人、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心情和遭遇。
由注释可知,此时的词人被罢官而闲居,“春无奈”“酒”“生涯”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生涯不顺,借酒浇愁的无奈,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描写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衬自己内心的哀愁,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
(2分)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仕途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2分)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2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
而在这诙谐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
②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片词人从远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
分析:
“远处”应为“近处”。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
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白色的荠菜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群鸦在起落着觅食。
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
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怎能解除他内心的愁呢?
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
人们心情悠闲恬静,过着勤俭的生活;牛栏的西边种着桑麻等农作物。
在这一片宁静的田园中,又走出一位农家女子,她穿着白套裙,趁着生蚕前的闲暇去娘家。
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国家统一的执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
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
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
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 ①贳(shì):
赊欠。
②社:
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
“美哉国乎!
若何去此而死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上片“秋生”三句和“澄江”三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三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
D.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解析:
选CD C项,“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D项,“写的是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不当,应该是“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时光易逝的人生感叹”。
(2)下片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三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三句。
(6分)
答:
参考答案:
这三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
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
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
“头上纶巾醉堕”写词人借酒浇愁。
酒,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与忧愁相伴。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① ,② ”之句,刻画了送别之际,宾主举杯,想要将离别之情与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的场景;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有“③ ,④ ,化作相思泪”之句,借酒抒发相思之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低吟着“⑤ ,⑥ ”,将自己的苦闷与释然都融在这一杯酒里。
当然,也不乏借酒助兴的作品。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他在辞官归田后,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快乐。
答案: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②举酒欲饮无管弦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④酒入愁肠
⑤人生如梦 ⑥一尊还酹江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 ①鹅湖:
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
②归宁:
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出来。
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
“竹杖”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
D.“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田野的实景。
E.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
选CE C项,“年老体衰”错,“竹杖”暗扣标题的“病起”。
E项,“无意出游”错,由“著意寻春”可知,词人并非“无意出游”。
(2)有人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
请找出这两句中描写最巧妙的一处,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其中“柔”字尤为巧妙传神。
它写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
(2分)同时,“柔”字衬托出女子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的步态和欢乐的笑声。
(2分)“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
(2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下片头三句承上述氛围和意绪,在情感的表现上没有显著变化。
(×)
分析:
“在情感的表现上没有显著变化”错,下片“变含蓄为明朗,变抑郁为旷达”。
②词题交代了词人作词时的地点及状态,正文中也多处有相关内容与词题照应。
(√)
[诗歌鉴赏]
这首词写了词人赋闲乡村时,春日入山寻访探胜的所见所闻。
上片,词人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看到的春日盛景,而是娓娓如话家常,表明了自己有酒则沽、随缘自适的想法。
“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下片,“携竹杖,更芒鞋”,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朱朱”一句点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
结尾处写路遇回娘家省亲的女子,看到她春风满面,笑语盈盈,词人似乎受到了感染,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
全词用语清新自然,生活气息浓郁。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
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
②吴文英:
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
“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E.本词表现出词人的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节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解析:
选DE A项,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
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
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如:
“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
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参考答案:
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或:
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或:
以景结情)。
“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菊的意象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备受文人青睐。
幽人高
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
感时伤
怀之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
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
坚贞高
洁之花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
战天斗
地之花
唐代诗人林宽有诗“莫信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位解诗懂菊的人,他的两首咏菊诗作一扫菊花孤高绝俗之态,凸显菊花战天斗地、扭转乾坤的英雄伟力,读来壮浪雄奇,振奋人心。
[诗歌鉴赏]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
“翠眉”,青翠的山气。
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
词人说:
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指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
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
词人说:
我在这一年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
这些与吴文英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
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缱绻:
情意缠绵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
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片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片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E.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
选BC B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C项,“刻意围绕”不正确,上片虽写惜春,但未着“春”字。
(2)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认真品读上片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
①拟人。
“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
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俄”是“顷刻”“片刻”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照应前句的“风光紧急”,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
(√)
②此词通篇不见有人,全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
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
(×)
分析:
手法为比兴。
[诗歌鉴赏]
词的起句便奇突。
“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
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
“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
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
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
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
“倩谁”?
——“城头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之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
“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
“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情思表现得更加明显。
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情话:
“来年早到梅梢。
”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②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①张孝祥:
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②湖:
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解析:
选CE 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E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6分)
答:
解析:
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
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风之意象
类 型
解 说
东风
通常指春风,常代表如春天般积极美好、欢欣的情感。
西风
寂寞、凄凉、伤感的意象,常用在秋天的诗句里。
北风
冬季肃杀凛冽的意象,但诗人又往往以北风的磨砺来表现人的坚强或是表现豪迈情怀。
南风
意象比较模糊,通常是比较温暖、舒适、幸福的意象,多写暖春以及夏天。
[诗歌鉴赏]
起句问候的对象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三年”一句说出了所以然。
这样的地方,他本来就很喜欢;如今重到,其喜悦可想而知。
下一句“东风吹我过湖船”,这才开始出场。
“过湖船”是驶过湖面的船,是过湖而抵达三塔寺。
“东风”吹送,一应“春色”;“杨柳丝丝拂面”,再应“春色”。
助顺东风,定知心意;拂面杨柳,似解人情,与词人重来问讯热切之心,互相映衬。
过片两句吐出了自从进入官场以来,痛感世路崎岖的一腔幽怨。
词人有志于恢复中原,但主和派凭私见排斥异己,词人空有长才锐气,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谪迁,不由得意冷心灰,产生了离开污浊的政治旋涡,向自然界寻求宁静的环境以解脱心中的烦恼的念头。
“此心到处悠然”的“到处”便是这一类的去处。
这样过片两句就与上文发生了内在的联系。
最后两句是词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见之景,这里独拈出水天之间飞鸥一片之景,是作者特设之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
[注] 柴桑:
地名。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作的上片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
选BE 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非陶渊明的诗句。
E项,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片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每点3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这首词为戏作,所以词中用了一些夸张的写法。
(√)
②词题虽有“读渊明诗”字样,但词中化用陶渊明诗文章句十分自然,浑然天成,堪称妙笔。
(√)
[诗歌鉴赏]
辛弃疾非常仰慕陶渊明,这首词便表达了辛弃疾对陶渊明诗作和人格的高度评价。
“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晚年的陶渊明依旧下地耕种,但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贫穷,偶尔还杀鸡设酒,邀请邻里聚会。
开篇即赞颂了陶渊明对贫穷没有怨言的君子节操。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晋宋之际,政坛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毫不留恋地归隐田园,不再过问世事,生活如远古初民。
这里暗含着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希望自己像陶渊明一样。
下片先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评价,特拈出“清真”二字。
千年之后,陶渊明仍有百篇诗歌流传,文中没有一个字不清新纯真,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诗品的仰慕之情。
之后,又用一个极端的对比盛赞陶渊明的人品。
即使是潇洒儒雅的王谢子弟,他们连陶渊明门前的尘土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