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精品卷 模块合格考试.docx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精品卷 模块合格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精品卷 模块合格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精品卷模块合格考试
模块合格考试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
A.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
B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
C.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
D.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解析】选C。
注意国家的含义,国家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就体现了阶级压迫,故选C。
A、D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是契约的产物,不具备强制性,排除B。
2.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万里长城,古代亚非国家留下了这些有名的历史遗迹。
而古希腊贡献给人类的却是戏剧、历史、哲学、政治学等。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形态B.政治体制
C.主流思想D.外力因素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古代亚非国家留给人类文明的多是物质的东西,古希腊留给人类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
古代亚非国家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古希腊则是民主制,前者厉行思想控制,后者有宽松的社会环境,故选B。
A、C、D不是主要原因。
3.(2020·聊城高一检测)古代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存在于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这在本质上说明了( )
A.自然地理环境是决定因素
B.加强统治的需要
C.历史发展的必然
D.文明的多元特征
【解析】选D。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在本质上说明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D正确;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A错误;加强统治的需要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各国采用不同统治方式的本质,C错误。
4.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军队与波斯军队在马拉松进行激烈的战斗,希腊取得了最后胜利,波斯军队死亡6400多人,希腊方面则仅死亡192人。
马拉松大捷( )
A.增强了希腊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B.导致了波斯帝国最后的灭亡
C.导致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对抗
D.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希波战争希腊的胜利,鼓舞了希腊人保卫国家的信心,故选A。
这次战斗没有导致波斯帝国的灭亡,排除B,战争没有导致两种文明的对抗,排除C,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
5.欧洲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 )
A.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
B.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
D.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西欧的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故选C。
封君封臣制度下,一个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但封君只对自己的直接封臣有一种联系,对封臣的封臣则不能干涉,故A、B、D说法错误。
6.16世纪的一位欧洲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了动机”。
这说明( )
A.寻找黄金就是为了传播宗教
B.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掠夺黄金以便扭转商业危机
【解析】选B。
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是新航路开辟的两大原因,但是寻找黄金不是为了传播宗教,而是为了资本积累,A错误;依据材料“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了动机”可知,对东方的探险是以向东方传播宗教为借口,其真实目的是掠夺黄金等贵重金属,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故选B。
黄金是作为外交政策殖民扩张的目的出现,而不是殖民扩张的手段,C错误;掠夺黄金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扭转商业危机不是材料主旨,D排除。
7.“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 )
A.麦哲伦B.迪亚士
C.哥伦布D.达·伽马
【解析】选D。
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成为最先到达亚洲的欧洲航海家,故选D。
麦哲伦船队在1519-1522年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不是最先到达亚洲的欧洲航海家,A错误;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并未到达亚洲,B错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并未到达亚洲,C错误。
8.有学者指出:
“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世生活中来
【解析】选C。
1492年哥伦布开辟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是新航路开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全球化初见端倪。
故选C。
9.马丁·路德说:
“在我们当中有虔诚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有真信仰、圣灵、悟性、基督的道和意念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言语和悟性,而去跟从一个没有信心和圣灵的教皇呢?
这是等于反对整个信仰和基督教会。
”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 )
A.树立了基督的新形象
B.阐释了基督教新教义
C.主张精神上的自主救赎
D.实现了信仰上的自由
【解析】选C。
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体现了对人自身信仰和自主精神的肯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实质上是主张人们摆脱教皇教会的控制,实现精神上的自主救赎,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基督的新形象和基督教的新教义,排除A、B;马丁·路德并没有鼓励人们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解决的是“怎么信”的问题,不是“信不信”和“信什么”的问题,没有使人们实现信仰自由,排除D。
【补偿训练】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
“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
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新兴商业的发展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选C。
据材料中“16世纪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可以看出,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故选C。
10.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相信,自然科学会支配世界,而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
思想家们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选C。
据材料“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可知,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对社会进步起引领作用,故选C。
近代科学并不追求王权公平,A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是世界经济的繁荣,哲学意识不能支配世界繁荣,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理性思考的影响,不是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D错误。
11.列宁说:
“1861年2月19日,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
”这句话肯定了沙皇( )
A.彻底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D.提升俄国人民生活质量
【解析】选B。
“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这句话表明列宁肯定了沙皇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选B。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补偿训练】
下面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局限性:
1.不彻底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
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
大量赎金。
3.欺骗性:
改革后,农民受到的剥削加重。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
【解析】选B。
材料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改革后,农民受到的剥削加重”可知材料中评价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在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农民要交赎金,这笔赎金实际上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农民受到的剥削加重,故选B。
12.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迅速。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B.内燃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厂的广泛建立D.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产量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故选A。
B、C、D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和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
13.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多次尝试创办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示范公社;圣西门则相信,社会整体逐渐转变成为以协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是可能的;蒲鲁东设想的社会主义,没有政治权力,而是建立在以互利关系为基础的、小型合作社的协作之上。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
A.号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以暴力手段消除社会不公
C.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化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空想社会主义。
材料中三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均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D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B错误;蒲鲁东设想的社会主义,没有政治权力,排除C。
14.《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
“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
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
”这在本质上表明( )
A.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B.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C.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D.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解析】选A。
材料主要反映了巴黎公社立即恢复发展生产以巩固新的无产阶级政权。
这在本质上表明巴黎公社是为了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故选A。
15.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C.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解析】选A。
解题关键是“世界体系演变”,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选A。
B是对世界战争的影响,排除;C是对俄国的影响,排除;D是对发展模式的影响,排除。
16.《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选B。
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奴隶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B。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排除;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C排除;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D排除。
17.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据此可知(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B.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
D.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选B。
由材料“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选B。
A不符合材料主旨;美洲劳动力来自非洲的移民,C说法错误;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D说法本身错误。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某国外长叫嚣: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 )
A.英国B.法国
C.德国D.俄国
【解析】选C。
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可知该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国应该是德国,故选C。
英国、法国和俄国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故排除A、B、D。
19.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D.多极化格局
【解析】选A。
据材料“初来巴黎”可知是巴黎和会,它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故选A。
华盛顿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B错误。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C错误。
目前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形成,D错误。
【补偿训练】
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
其“和平”是指( )
A.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解析】选C。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故选C。
A、B、D中的和平是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和平,与巴黎和会上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不相符,均排除。
20.某历史人物在其《独立誓词》中明确表示:
“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
”该历史人物是( )
A.甘地B.孙中山
C.华盛顿D.扎格鲁尔
【解析】选A。
据材料“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可知,这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选A。
B、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
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苏联
90%
10%
50%
50%
75%
英国
10%
90%
50%
50%
25%
A.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
B.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
C.英国欲损失利益讨好美国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解析】选D。
据表格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损害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选D。
A内容与表格信息不符,且不符合史实,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涉及的国家还有南欧,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信息,C错误。
【补偿训练】
希特勒对外强调“反对赤祸”,却在国内许诺要实行“社会主义”,其实质是( )
A.调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B.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在国际上反对社会主义
C.欺骗德国民众和英法等国
D.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实行“中立”
【解析】选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同,希特勒无意调整其矛盾,排除A;希特勒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在德国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实行“中立”,排除B、D。
希特勒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内许诺实行“社会主义”,通过欺骗手段赢得包括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外“反对赤祸”即反对社会主义是为了迷惑英法等国,趁机发展法西斯势力,故选C。
22.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迅速发展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出口贸易大幅增长D.世界霸权的确立
【解析】选A。
从材料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在急剧上升,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改变经济结构,故选A。
23.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这说明( )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
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解析】选A。
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故选A。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B排除;材料只是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
24.下面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雅尔塔体系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解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现“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是马歇尔计划,故选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B错误。
雅尔塔体系奠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C错误。
题目没有体现欧盟的建立,D错误。
25.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时代特点。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B.面临全面失败的危险
C.遭遇保护主义的挑战D.受到各国普遍的反对
【解析】选C。
材料漫画反映了保护主义阻碍了经济全球化,故选C。
材料漫画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A错误;“全面失败的危险”说法过于绝对和悲观,B错误;漫画信息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受到各国普遍的反对,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20·大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
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
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
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
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
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
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
(2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等信息可知其特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历史影响。
第
(2)题,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变化。
第(3)题,注意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等方面分析社会意义。
答案:
(1)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
影响: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变化:
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3)意义:
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27.世界历史潮流浩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
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有显著地位。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胜国与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自我陶醉地声明:
“金融的领导权、工业的领导权将属于我们,商业的优势也将属于我们。
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跟随我们的领导和指示。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进入新旧交替的时期。
材料四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
(1)材料一中“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所述“转折”指的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所说的“政治革命”中,英、法两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及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威尔逊总统自我陶醉的背景。
材料三中“新旧交替”的世界格局变化指的是什么?
(6分)
(4)材料四中为什么说“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为此,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智慧和方案是什么?
(6分)
【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始于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的“转折”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