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65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docx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

一、考试内容分析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题型及分值分布

真题样例

1.“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

A.洛克B.康德

C.杜威D.培根

答案:

C

解析:

杜威强调儿童中心的理念。

2.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真实准确;

(2)全面具体;

(3)注重积累;

(4)反思分析 

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对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将“死”书读“活”,这就不仅需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而且必须靠理论思维,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真题样例

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

答案:

B

解析:

A—顺序性,C—个别差别性,D—不平衡性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真题样例

【真题·2016】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4.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累计素材。

不久,小强的爸爸就气势汹汹来找唐老师,质问唐老师为什么小强一回家就玩泥巴,不学习。

唐老师就将小强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作文中提到小强曾经做过一个坦克模型,但是他爸爸非常生气,就一脚给踩坏了。

家长听完小强的作文,表示理解了孩子的行为。

真题样例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法。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四)小学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识字教学?

(2)如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一、七大模块分值分布

模块

13下

14上

14下

15上

15下

16上

16下

17上

17下

1、教育基础

28

44

24

26

38

38

36

18

20

2、学生指导

24

24

24

22

44

24

24

32

18

3、班级管理

32

10

32

20

0

20

22

12

34

4、小学学科知识

40

44

40

40

40

42

40

40

42

5、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

8

6

8

12

6

4

12

6

4

7、教学评价与反思

22

22

22

30

22

22

30

22

22

二、复习应考策略

1.先分清自己的统考地区还是非统考地区。

2.教育学即模块一的内容重记忆心理学即模块二重理解

3.重点掌握案例分析等题目的答题技巧。

4.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

5.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复习和记忆。

谨防题海战术。

7.注重历年真题,查缺补漏。

三、本门课程特点

1、内容广泛,全面,重点明确;

2、直接联系考试方式;

3、考试灵活,着重理解

4、简答题需要记忆;

5、案例题有规律可循。

四、本门课程精讲班培训目标

1、梳理教材知识点,帮助考生构建本门课程知识体系;

2、重点讲解历年考试常考的知识点;

3、让广大学员,能听懂,学明白。

培训目标:

通过精讲班、习题班阶段持续、循序渐进的学习,帮助大家理解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积累答题经验、掌握答题技巧,顺利通过考试!

一、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办分级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教育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基层性集体

(一)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班级组建之初,班级成员互不相认,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或根据班主任统一安排参与共同活动。

  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级工作主要由班主任主持。

因此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这一阶段的班级学生在经历初始阶段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后,彼此开始熟悉,并产生了一定人际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也形成了各种小团体或小交际圈。

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这一阶段的班级已有了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能力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有力的领导集体,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

3.健全的规章制度,这有助于学生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的形成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确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班级管理的目标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主要包括:

(1)优秀的班集体。

(2)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生的自主管理。

2.班级管理的任务

(1)直接任务:

建设优秀班级,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根本任务:

培养人,培养现代人。

培养现代人就是要培养现代人的特点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鲜明健康的个性。

(3)具体任务:

班级的思想管理、学习管理、班级组织管理与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班级的教学管理

2、班级的制度管理

3、班级的组织建设

4、班级的活动管理

5、班级文化管理

6、班级情感管理

(四)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

1、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理论

  学校应注重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

”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五)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2、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六)班级组织的建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

(七)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的常用方式有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三种。

8、行为训练法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工作。

二、班主任的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2、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班主任除了具备教师所必需的职业素养以外,同时还要具备其他素养,如思想品德素养、知识素养、思想教育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素养、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等。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做好操行评定工作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书面材料分析法

(2)调查访问法

(3)问卷法

(4)观察法(最常用的方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

班集体的特征:

(1)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具有健全的组织和坚强的核心

(3)具有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教育:

鼓励与严格要求,消除嫉妒心理,发挥优势做榜样

2.中等生教育:

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信心不足。

二是表现欲不强。

措施:

对于中等生,重视中等生教育,关于中等生需求,结合中等生不同的特点予以进行个别教育,同时充分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生活自信心。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3.后进生教育(工作重点)

典型特征: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措施:

对于后进生,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识记运用时要谨慎。

面对后进生,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另一方面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进行培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的经常性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班会和课外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会活动的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

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四)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自愿性、选择性、灵活性。

(五)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学生成长档案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两种,其步骤可分为: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六)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与家庭的协调

  常用方式: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六)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沟通学生问题,做到针对、有效。

(2)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客观、真实、全面地向家长传递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建议与执行方法等,做到教育与发展并行。

(3)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挖掘学生家长中的积极分子,依靠他们做好本班其他学生家长的工作。

(六)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家校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性。

家校合作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得到教育意义。

  第二,发展性。

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三,针对性。

家校合作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有效性。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六)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2.与社会的协调

主要途径:

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建立校外教育基地;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七)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

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

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

3、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以改进工作。

操行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全面了解,实事求是,突出重点

②针对性强,突出个性,语言精炼

③积极鼓励,饱含期待

操行评定步骤:

①学生自评;

②小组评议;

③班主任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中、差,但“差”等应慎用;

④信息反馈。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指班主任对一个时间段(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个班级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根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

【真题·2012】当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体的发展处于( )。

A.自主活动阶段

B.核心形成阶段

C.组建阶段

D.成熟阶段

答案:

B

解析:

班级的组织已经健全,说明班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因此处在第二阶段。

【真题·2011】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  )。

A.选好班级干部

B.组建培育班集体

C.了解研究学生

D.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答案:

C

解析:

学生是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真题·2012】保证班主任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

A.辅导学生

B.指导学生

C.教导学生

D.研究学生

答案:

D

解析:

只有全面了解对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

C.转化后进生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案:

D

解析: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培养班集体。

【真题·2011】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小学新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

“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带好班级,促使他们成长。

但很快就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

(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

名师答案: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坚贞不渝、忠心耿耿的基础,也是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则是爱在教育中突出的表现。

这种爱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②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③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④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⑤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始终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将热爱、尊重、严格要求统一结合起来的爱。

教师的这种爱不是宠爱、溺爱和放任,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严”不是指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要求学生,而是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

可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尊重和关爱的一种体现。

在教育中,教师应做到“爱”与严格管理的统一。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

C

解析:

集体与个人的双向影响体现的是平行管理的思想。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的班级管理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

A

解析:

这是常规管理的定义,强调的是制度的作用。

在常用的几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源于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模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

D

解析:

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思想。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

  广义:

班级活动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

  狭义的班级活动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等。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

1、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2、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3、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

5、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班级活动的分类:

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

(一)日常性班级活动

1.班队会活动

2.班级晨会活动

3.值勤活动

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二)阶段性班级活动

1.工作型活动

2.竞赛型活动

四、班级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教育性

(二)时代性

(三)多样性

(四)整体性

(五)易操作性

五、组织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1、设置多样化小组,让学生自愿参加

2、设置多种岗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3、定期变化角色,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4、开展富有创新特色的班级主题活动

六、组织班级活动步骤及要求:

(一)班级活动主题的选择

(二)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三)班级活动的实施(中心环节)

(四)班级活动的总结

(一)班级活动主题的选择

班级活动主题的选择需要做三个层次的工作:

1、班主任的充分思考

2、班委会的充分讨论

3、班委会向学生征求意见

(二)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制定班级活动计划要注意:

1、活动的名称要响亮,新鲜,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要考虑各个学生担任的角色,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

3、要根据活动的主题或目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班队活动设计的要求

1.活动形式与主题相符

2.活动内容与主题相吻合

3.学生活动与家长活动、社区活动结合起来

4.活动量要适当

5.学生主持与教师总结结合起来。

三、班队活动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7.可行性原则

8.创造性原则

四、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活动有三个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分为三类:

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一)常规班会即班务会,如晨会、周会。

(二)生活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结合班级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德智体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班会活动。

(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