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77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docx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

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

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增古诗词

古诗词部分

1.《十五从军征》……………………………………………

2.《登幽州台歌》……………………………………………

3.《卖炭翁》…………………………………………………

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6.《满江红》(小住京华)…………………………………

第1篇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①始:

才。

归:

回家。

  ②道逢:

在路上遇到。

道:

路途。

  ③阿(a):

语气词,无实义。

  ④遥看:

远远的看。

君:

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⑤松柏(bǎi):

松树、柏树。

冢(zhǒng):

坟墓。

  ⑥累累:

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⑦狗窦(gǒudòu):

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⑧雉(zhì):

野鸡。

  ⑨中庭:

屋前的院子。

生:

长。

  ⑩旅谷:

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

野生的。

  旅葵(kuí):

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

用。

作:

当作。

羹(gēng):

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

一会儿就。

  贻(yí):

送,赠送。

  沾:

渗入。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①才②菜汤③洞④给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搜集整理的配乐诗也称为“乐府”。

4.《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5.请将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返乡经历是:

得以回归→归家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看。

情感变化为:

急切回家→渴望团聚→希望落空→悲哀茫然。

6.理解错误的一项(B)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B.“家中有阿谁”的追问表明主人公非常希望家人能够安然无恙。

C.“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这句回答如站在雪地里浇下一盆冰水,断绝了主人公与亲人团聚的奢望。

D.“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摄取了“兔”“雉”“旅谷”“旅葵”,形象地描写了人亡园荒的凄凉景象。

7.请体会结尾的细节描写“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表达效果。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8.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说明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

服兵役的八十老翁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无家可归的不幸与那些生活在凋敝、动乱中的亲人们同样不幸。

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和痛苦。

]

9.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10.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

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第2篇登幽州台歌①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③而涕④下。

【注释】

 ①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幽州台:

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②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③怆然:

悲伤的样子。

 ④涕:

眼泪。

【翻译】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

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训练】

1.诗歌作者是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

想到那天地宇宙是那样久远阔大,我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我独自悲伤地流下来眼泪。

C.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D.诗歌语言质朴苍劲,格调沉郁雄浑,成为历来传颂的名篇。

(全诗语言遒劲质朴,风格明朗刚健,意境雄浑开阔,对齐梁以来浮艳纤弱的诗风是一种有力的反驳。

3.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古代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第3篇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

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④,两鬓苍苍⑤十指黑。

卖炭得⑥钱何所营⑦?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⑧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⑨冰辙⑩。

牛困⑪人饥日已高,市⑫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⑬两骑⑭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⑮。

手把⑯文书口称敕⑰,回⑱车叱⑲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⑳,宫使驱将(21)惜不得(22)。

半匹红绡一丈绫(23),系(24)向牛头充炭直(25)。

【注释】

伐:

砍伐。

薪:

柴。

南山:

城南之山。

烟火色:

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

苍白。

得:

得到。

何所营:

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愿:

希望。

辗(niǎn):

同“碾”,碾压。

(10)辙:

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⑪困:

困倦,疲乏。

⑫市:

集市。

⑬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⑭骑(jì):

骑马的人。

⑮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⑯把:

拿。

⑰敕(chì):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⑱回:

调转。

⑲叱:

吆喝。

⑳千余斤:

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1)驱将:

赶着走。

(22)惜不得:

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23)半匹红绡一丈绫:

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4)系:

挂。

(25)直:

通“值”,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

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训练】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卖炭翁》选自《白氏长庆集》,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

“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3.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用原文填空:

①通过刻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劳动艰辛的句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②通过一问一答说明一车炭对于卖炭翁的重要性的句子: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③揭露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句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④活画出宫使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丑态的句子是: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⑤老翁一车炭换来的是“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切希望全成泡影。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卖炭翁》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B.《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C.“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

小太监手里是却有这种公文和“敕”,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七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里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后、人苦。

7.卖炭翁在“市南门外泥中歇”时,会想些什么?

请具体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符合人物心理。

]

8.本诗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选择文中能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进行赏析,并用深情地朗读表现出这种感情。

[示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可怜”一词直接表达作者的同情和不平,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真切。

]

第4篇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⑴欲转⑵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⑶,闻天语⑷,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⑸,学诗谩⑹有惊人句⑺。

九万里⑻风鹏⑼正举。

风休住,蓬舟⑽吹取⑾三山⑿去。

【注释】

⑴星河:

银河。

⑵转:

《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

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

路长:

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⑹谩:

徒,空。

⑺“我报”二句:

意谓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

报,回答。

王灼《碧鸡漫志》云:

李清照少时便有古诗名气,“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其才华被扼制,不能有所作为,故说“谩有”。

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⑻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⑼鹏: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⑽蓬舟:

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⑾吹取:

吹得。

⑿三山:

《史记·封禅书》记载:

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翻译】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

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训练】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

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扣住加点词赏析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这个句子描写了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景色,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滚,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

4.下面选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

B.“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tuán)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D.“蓬舟吹取三山去”表明海中仙山为此人的归宿,表现了词人的消极避世思想。

[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

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否定。

]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梁启超评价这首<渔家傲记梦>说: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理由。

[同意。

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

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

第5篇南乡子①·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②?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③?

悠悠④。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东南战未休⑥。

天下英雄谁敌手⑦?

曹刘⑧。

生子当如孙仲谋⑨。

【注释】

①南乡子:

词牌名。

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望:

眺望。

神州:

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

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

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móu):

指千军万马。

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

占据,割据。

休:

停止。

⑦敌手:

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

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

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

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年代太久了。

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训练】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作者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著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与苏轼一起并称为我国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2.题目中的“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3.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B.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

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6.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

“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作者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B.“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两句是实写史事,突出孙权年少有为和盖世武功,是要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D.“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之语,由辛弃疾口中说出,表达了辛弃疾的愿望:

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孙权一样年少有为。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

第6篇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注释】

 ①京华:

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

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

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

刚烈。

 

 ⑥肝胆:

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

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训练】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下列选项赏析有误的一项(C)

A.“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作者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C.“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想到离家之后难免遭受苦难,并且知音难觅,作者心中顿生后悔之情,禁不住泪水打湿衣襟。

D.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