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docx
《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摘要)
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
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
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
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
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
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母亲不要溺爱孩子,要使孩子去亲自开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如果孩子只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幸福,如果这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他就会变成无情义的人。
应当让他也为父母和家庭创造快乐和幸福……。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周围人的疾苦,特别要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最明显的表现。
对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无情,是对社会的一种激烈的“报复行为”。
要让孩子为老人做些好事,关怀和同情老人。
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对周围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社会公益劳动,对他进行劳动教育。
儿童从会用手拿汤勺并把它送到嘴里的时候起,就应从事劳动,这是民间教育传统的结晶。
不要怕这样做是过早地迫使儿童劳动。
如果怕这个,说:
“哎呀,太早了!
”你有朝一日会懊恼地确信:
已经太晚了!
只有尝到过劳动快乐的儿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来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处罚来教育。
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
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
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
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
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
……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
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
母亲(包括父亲)不可对儿童采用体罚教育。
……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会对好言好语也置若罔闻。
有的孩子由于遭到毒打而冷酷无情,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打人的人,成年以后就想杀人——犯罪,杀人、残暴的根子产生于童年。
一、儿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的世界的
儿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的世界的儿童对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
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
由此而生成了他关于善和恶的最初概念和理解。
(第五卷608页《您家的氛围》)家长要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请您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要让孩子们看到,您生活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您是在播种使人类幸福得以升华的种子。
(第五卷606页《您家的氛围》)父母和睦相处可以向孩子表明人间是美好的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对各自的话语、思想和感情心领神会,对一个眼神和情绪的变化都能体察入微,两人都与人为善,相处和谐,相互帮助支持,齐心协力,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
这就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是美好的,这里是心灵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乐土。
要珍惜儿童的这种信念,它正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
(第五卷608页《您家的氛围》)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收获的是恶的果实。
(第五卷609页《您家的氛围》)孩子认识世界是从认识父母或教师开始孩子认识世界从认识人开始,而人是以母亲、父亲,或教师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的。
我们先在自身表现“我”这一和谐的统一体,进而在道德上影响年幼的孩子,教育他以人的态度对待那些为别人谋福利而贡献出心灵力量的人。
进行这种教育,必须细致入微,动之以情。
(单行本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0页)二、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
(第五卷283页《教师与孩子们》)三、父母要拥有道德权力
&nb
sp;
父母要拥有道德权利如果父母不是那种人们真正需要的有道德素养的、使孩子生活充实的人的话,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切尝试都将成为泡影。
只有在父母拥有道德权利的那种条件下,那些对孩子的教诲,才能灌输到他们心灵中去,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良好的愿望来。
(第二卷27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家长教育的睿智表现在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人家长教育的睿智,就表现在务必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第五卷641页《家庭的精神财富》)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的第一个源泉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这条长河之发端的第一源泉。
(第五卷706页《义务感的培养》)家长要教孩子准备播下对父母爱的种子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
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最重要的哲理。
只有在这一哲理成为需要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
(第二卷26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父母要爱护祖孙之间的感情在这里想对父母进一言:
你们一定要去爱护这种易脆的、美丽的、娇弱的东西,即爱护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那种爱和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那种爱。
在这种相互的爱感之中,打下了人道主义最细微的根基。
(第二卷271~27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不过,父母也应在孩子面前有种羞愧感,这是个特殊的问题),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给父母带来幸福、满意、精神生活丰富,该是多么大的欢乐啊。
(第二卷290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孩子的劳动锻炼。
(第五卷501页《没有惩罚的教育》)父母要当好提供给子女温暖和食物的司炉童年的幸福,如同提供温暖和食物的炉灶之火,当然要有。
然而,亲爱的父母亲,这炉火的热度有赖于您如何管理。
实际上,要当好这炉灶的司炉,需要全部教育才智。
(第五卷645页《致年轻父亲的信》)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对孩子们是极其重要的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证。
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相反,在父母之间缺乏真正爱情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极其不幸的。
他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真正爱抚,还感受不到崇高的家庭义务气氛,以及亲人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产生的乐趣。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6~7页)父母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是人性的堕落身为父母而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这是人性的堕落。
(第五卷840页《我们在儿童身上延续自己》)夫妻双方都要关心教育子女家庭生活,教育子女――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细致的事情,只有夫妻双方都不断地关心这个幸福之源泉,并使之长流不断,而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才会有一个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110页)四、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
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
这是一种本能的、不理智的爱,有时简直可说是像母鸡的爱。
母亲和父亲为儿童的每一举动都感到高兴,但却不考虑这是什么举动,会得到什么结果。
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一些概念。
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
他变成了任性的、往往是近乎病态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都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
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对双亲负有义务,不会也不想劳动,因为他目中无人,内心里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首先是母亲、父亲、祖母、祖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二卷692~69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最可怕的是父母只知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
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
(第二卷261~26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家长要防止只管花钱的爱如果在家庭中,父亲把自己的义务仅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母亲又没有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么,这种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
(第二卷69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儿童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变为玩具儿童喜欢玩具,却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变为玩具。
(第五卷456页《一块面包》)五、家长要杜绝暴君式的爱家
长要杜绝暴君式的爱要告诉家长还应该当心另一种不理智的、本能的爱。
这就是暴君式的爱。
这种爱的根子,是有些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
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物品一样:
这是我的桌子,我想放到哪里,就放在哪里;这是我的女儿,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起了什么,就要求什么。
(第二卷69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六、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
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家庭――
是一个人应该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
家庭每日、每时都在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相接触;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集体主义的道德文明在许多方面,就是开在家庭里的许多花朵的果实。
(第一卷702页《培养集体的方法》)施行学校――家庭教育是必要的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
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父母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第四卷11~12页《帕夫雷什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第五卷499页《没有惩罚的教育》)要尽可能少请家长到学校对孩子进行训斥要尽可能少请家长们到学校来对孩子进行道德训斥,用父母的“强硬手腕”来吓唬儿子,说什么“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是危险的来警告孩子。
而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同父母在精神上交往,这种交往能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
(第二卷290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
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
不,不是别人的痛苦。
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 这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开篇的话。
作为原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被誉为“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活的教育学”。
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家长教育学》也成为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担任中学校长并兼任语文教学,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刻也没有脱离教育第一线。
在《家长教育学》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告诉教育者――家长和教师:
“应该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教父母如何做父母――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首先包括教孩子怎样做未来的父母!
教育者要在少男少女谈情说爱之前就教会他们怎样去爱――-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即使放到今天,可能也是惊世骇俗的。
他说:
“我们年纪较长的一代应当学会跟儿童们、少年们谈论这种伟大、美好的人类感情――爱情、结婚、生孩子、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在我们未学会谈论、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是不会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的。
无知识、无礼貌的环境,早晚会变成孩子的眼泪和愁苦。
”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观点是基于对这一现实的忧虑:
“不善于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一旦成了年轻的父母,常常表现得像孩子似的无能力、无经验和束手无策;应当帮助他们,但很遗憾,就像帮助小孩子一样费力。
当这些大孩子生小孩子的时候,更大的愁苦来临了,这对社会、对生下来的孩子都是不幸,因为按道德和精神发育水平来说,自己还是孩子的人又生了孩子。
”他决定在他的学校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具体做法是直接给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
比如,他为他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
《家庭、结婚、爱情、孩子》,教导他们对于将来的结婚、过家庭生活应该如何从道德上做好准备。
他特别要求他的教师无论如何也应当克服困难把这一门课讲授好,“因为这一门科目的重要程度并不次于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最重要的。
你想想看: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家庭教育,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怎么给父母提供一些教子“良方”,而且希望这些“良方”大多都是关于如何培养“天才儿童”的;而忽视了“怎样做父母”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人们常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但人们往往看重的仅仅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
在谈到教育的使命时,我们往往说得比较多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还应该为未来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家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论中,不仅仅关注今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而且更关注明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同时,他又把良好的道德作为父母素质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正是这样的优秀家长,他的儿子谢尔盖和女儿奥莉佳后来都成长为出色的人才,而且后来堪称优秀的家长――其中,奥莉佳成了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是享誉国际的教育专家――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最直接的杰作。
套用一句当代中国的习惯语:
提高父母的素质,“从娃娃抓起”。
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让孩子懂得为别人负责――这既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也是为了明天的父母,最终也是为了明天的孩子。
很少有人会想到,应该在一个人的少年时代便让他具备将来做父母的义务感和素质,这是一般人家庭教育观念中的盲点。
苏霍姆林斯基却鲜明地将它提了出来,他由此抓住了家庭教育的源头,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富有远见的英明之处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