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自然辩证法30题.docx
《华电自然辩证法3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电自然辩证法30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电自然辩证法30题
二、简答题:
33个
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XX。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XX、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XX,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XX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XX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XX。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XX: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XX。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
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
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
区别:
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⑷评价方式不同:
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
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答
(1)真理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2)深刻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实证性。
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
(4)系统性。
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
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
1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
(1)科学认识的主体:
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
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
(2)科学认识的客体:
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3)科学认识的中介。
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1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
答:
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
2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
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A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
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
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
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既有如下特征:
⑴真理性:
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⑵普适性:
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⑶系统性。
26.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
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
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
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
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28.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
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3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答: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5.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1)意义:
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
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2)步骤:
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
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
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
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C、初步论证。
D、立题。
(3)遵循的原则:
a、需要性原则。
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
1理论需要。
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
2实践需要。
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
B、创新性原则。
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
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C、科学性原则。
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
D、可行性原则:
1主观方面:
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
2客观方面:
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
E、需要性原则。
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王有文)
答:
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
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
(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
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
2.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XX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第一章
1.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中。
答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存着和消失着,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之中,按目前公认的假说,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例。
从上述演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界内部为其提供了动力。
(1)宇宙的起源:
按照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说和弗里德曼的暴胀理论学说,宇宙起源于100-20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中,在1秒钟宇宙时,宇宙温度达到100亿度,在上升到1%秒时,宇宙温度达到1000度,爆炸时间持续了10-32秒,体积扩大了1050倍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在爆炸的10-11秒时,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首先分化出,但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仍不可分化,夸克和氢子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化,仅质子,正电子出现,大爆亻10-10秒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分开,宇宙开始形成。
(2)宇宙的演化:
分3个层次。
A,基本粒子形成阶段:
当宇宙时为10-4秒时,最活跃的进行相互作用的离子时强子时代:
当宇宙时为10-2秒时,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宇宙中以电子、中微子成分存在。
B、辐射阶段和核合成阶段:
从宇宙时1秒钟到宇宙产生1万年,宇宙演化一是辐射占优势,另一个是当宇宙温度下降到10℃,宇宙时3秒时,开始进行核反应,合成化学元素如氢、氚、氘等。
C、实物阶段:
当宇宙时到1万年时,温度大约下降到1030,此时自由电子开始被原子核所俘获,形成稳定的原子自由电子消失,事物和万有引力开始在宇观领域起主导作用,于是在宇宙中形成了稀疏的气状物质。
大约在宇宙时70万年形成原始星系组,宇宙时为50亿年时形成一个恒星。
二、简答和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P27-28
答:
基本特点是: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
答: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
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10、技术的特征。
(P186-188)
答:
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
(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
2,目的的社会性。
3,构成的层次性。
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P202-203)
答: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
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
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4、技术的二重属性。
(P219—220)
答: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
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
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
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
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
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
第一,客观真理性;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2)
答:
(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
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答:
(1).一致对应性;
(2).可解释性; (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
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1.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XX。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XX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XX,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XX。
科学技术方XX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XX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XX,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XX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XX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9、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价值的含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
科学的价值是以科学属性作为客观基础的科学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价值的划分: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有价值的。
科学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
因此,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
(1)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来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2)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其一,科学能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5.结合自身专业阐释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则(自己结合专业)
答: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选题的需要性原则
2)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3)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4)选题的可行性原则
5)选题的灵活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目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条件原则;合理性原则——科学原则;创新性原则——价值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讲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
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
或者二者兼有。
2.可行性原则:
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
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
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
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3.合理性原则:
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
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
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
4.创新性原则:
即价值原则。
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是科学劳动的生命,其显著特点是一个“新”字,新观点、新见解、新思想;创新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原则”。
课题具有创新性的大小,是衡量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
一个没有创新性的课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四。
论述题(20分)(结合自己专业)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自己结合实际)
答:
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