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I.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I.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作答主观题时,请勿超出或答错答题区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用工荒背后实际是“民工权利荒”
伊歌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
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并非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不改善劳动条件,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
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
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
“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
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
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
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
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
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
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
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
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
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
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
(选自2010年2月22日《羊城晚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刘易斯拐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易斯拐点”说源自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理论,此时,劳动力正开始由无限供给转向了短缺。
B.“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人人四处求工作,用人单位即便不付工资也不愁找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C.“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用人单位就会四处求人,只有高工资的员工,才能安心工作而不选择跳槽。
D.“刘易斯拐点”说明,工资水平归根结底并不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2.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的“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理由的一项是()
A.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
B.“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
C.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D.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除非我国所有的民工大省都发生了“用工荒”,否则不可将“用工荒”视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
B.我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优势在“用工荒”面前会有所丧失,但即便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我国仍能长期保持在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优势。
C.虽然我国曾出现过“用工荒”的现象,但各级政府依然不能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知道,我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有一定的关系。
D.“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绝非一无是处,政府可趁机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税收、户籍管理在内的一些制度,修改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的一些法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7分)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
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
成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
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①,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六年。
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震奏减纲运米,蠲②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
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
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
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擢浙西提刑。
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
似道怒,使待御史陈坚劾去之。
成淳十年,起震知饶州。
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
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③出治兵,至夜中始寐。
上书求援,不报。
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
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
“我忍偷生负国邪?
”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
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
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
募有能出战者赏之。
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④,众遂溃。
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
“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
亟出犹可免。
”震骂曰:
“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左右不复敢言,皆出。
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
①置辟:
施加刑罚。
②蠲:
juǎn,免除;③昧爽:
天将明;④陴:
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震内牒箧中内:
通“纳”,放置
B.州有民庸童牧牛庸:
雇用
C.使震署降署:
签字
D.民不胜掠,自诬服掠:
掠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①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①童逸而牧舍火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震年轻时在乡里就表现出高尚的品格,他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做官后的唐震不阿权贵,无论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是跟这种品格分不开的。
B.潜说友担任京城长官时,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全无顾忌退让。
唐震恰好抓住了他判案时的差错。
于是上报刑部,并最终得到刑部的肯定,纠正了一起错案。
C.朝廷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时,附近不少州郡已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城。
唐震在寡不敌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动州民登城防守,自己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可谓忠勇。
D.通判万道同暗中准备投降,寓居饶州的士人都听从他,而唐震却坚决拒绝了万道同的劝说,决心一死报国。
在城池被攻破的危急关头,唐震不愿丢弃百姓独自逃生,终于为敌所俘,以身殉职。
7、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每小题4分)
(1)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2)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二)、古代诗词阅读与鉴赏。
(1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相应问题。
(10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李弥逊,南宋初年人,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8.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9、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内容。
(8分)
(1),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念去去,千里烟波,。
(4)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红巾翠袖,。
(5)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三、现代文阅读。
(两题选做一题,只得作答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放手
[美]朱莉·加蒙
17岁的托马斯躺在睡椅上,左腿打了石膏,瘦长的身躯刚好和睡椅一般大小。
在橄榄球训练中,他的脚踝骨意外受伤。
我事先多次警告过他要小心点,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从昨天出院之后,他就一直粘在游戏机上。
究竟玩了多久?
或许,他应该感到饿了吧。
“感觉怎么样,腿还疼吗?
”我说道,“早餐我准备了蛋白质奶昔、果汁,你小时侯最喜欢吃的。
”
“哦……嗯。
”儿子咕哝了声,手指依然在控制按键上来回舞动,眼睛死盯着电视屏幕。
“来点儿格子松饼吧?
”我接着说,“它们的含钙量很高。
”
托马斯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屏幕:
“谢谢妈妈,我一点也不饿。
”
“我还以为这些东西会让你开心呢,”我说道,“腿受伤的滋味可不好受。
如果想快点好起来,必须多吃东西。
我是你妈妈,照顾你是我的责任。
”
托马斯摇了摇头,仍然没有看我一眼:
“我很好,妈妈,真的没事。
”我走下楼梯,不住地回头张望。
受了这么重的伤,儿子仍然不需要我的帮助。
难道他不再需要我了吗?
我记忆中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哪儿去了?
小时侯,托马斯对我依赖有加。
走在绿草如茵的野外,他会紧紧抓住我的手。
我为他制作蛋白质奶昔,做他喜欢喝的果汁,他会一边吃一边和我分享他内心世界的小小秘密。
虽然都是再幼稚不过的事情,但却让我无比快乐。
托马斯长到15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成了这个世界上他最不想接近的人。
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询问我的看法,但是看看这次发生的事情吧,我告诉过他多次橄榄球的危险性,他还是受伤了。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明白,他仍然需要我这个妈妈呢。
托马斯一整天都没和我说话。
当我把晚餐送到他的卧室时,他只说了声“谢谢”,看都没看我一眼。
我傻傻地站在他身边,期待他能说点什么,但是什么也没有。
我失落地走下楼去,期待从丈夫瑞克那里得到安慰。
“托马斯到底怎么啦?
”我失声哭了起来。
“他正处于青春期嘛。
”
“他正把我从他身边推开,我还想当他的妈妈,他还需要我!
”
“给他一些空间,这才是他需要的,”瑞克说,“他已经接近成年了。
”
几周后,托马斯准备去学校,我提出开车送他去学校,但他拒绝我拎着他的背包出现在同学面前。
他单腿着地,挎上背包,抓紧拐杖,朝门外走去。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他回头说了一句,我的心在默默流泪。
一个月后,我带着托马斯去医院复查。
“他恢复得不错,”医生说,“可以拄手杖行走啦!
”
“医生,你肯定吗?
”我不是不想让托马斯康复,只是我对他的需要已经超出他对我的需要。
他是我的孩子,我不想让他离开我。
“摸摸这儿,”医生指着伤处说,“当肌肉组织修复后,它会使骨胳更加强壮。
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顺其自然。
”
顺其自然?
这是说托马斯的腿,还是别的什么事情?
医生的话让我想起《圣经》里的“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抓紧儿子的手,养育、教育、保护他,原来,放手也是作母亲的一部分。
几天后,我在一张卡片上写道:
“为你骄傲,为你祈祷,我爱你!
你的妈妈。
”然后把它塞到托马斯的枕头下。
我不再束缚他的决定,质疑他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再滔滔不绝地说教。
一天早上,托马斯收拾好书包正准备去上学。
“今天放学后我可能晚回来一会儿,我要练习举重。
”他扔掉手杖向大门外走去,只留给我一个坚强的背影。
我很想告诉他,你最好带上手杖,但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托马斯,我爱你!
”他转头看了看我说:
“妈妈,我爱你。
”
就在托马斯18岁生日前几天,我在他的抽屉里看到他童年珍藏的玩具,那张熟悉的卡片映入眼帘,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丈夫的话是对的,很快家里又会多一个男子汉。
(选自《海外文摘》2010年第3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母亲事先多次警告过儿子要小心点儿,但他在橄榄球训练中,脚踝骨意外受伤,表明了他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对母亲的话毫不理会,致使母亲伤心、落泪。
B.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母亲与父亲有分歧,母亲更感性,父亲更理性。
这一点,无论是托马斯的父母,还是别人,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C.小说以“放手”为题,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且一目了然。
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比直白地表达“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生动形象。
D.小说临近结尾的时候,母亲改变了原来想说的话,表明母亲已经明白自己先前错误的做法,决心迎合孩子的心理,向父亲屈服。
E.小说结尾“很快家里又会多一个男子汉”一句,具有深刻的意义,假如母亲能够早体会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那么迷惘了。
12.托马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6分)
13.文中画线句子“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内涵丰富,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4.这篇小说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意义,读完后你有何感悟?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从父母或者孩子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
,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
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答:
“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
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
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
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
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
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
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12.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何作用?
(6分)
13.通过本文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6分)
14.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
结合全文,谈谈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对你的启示。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盗窃25万元的案犯胡某被三藩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旁听群众纷纷表示法院量刑过重,胡某罪不容诛。
B.《雷雨》的成功使先生倍受鼓舞,从此,他的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写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
C.有人说,现在的月饼卖的不是月饼,是包装,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月饼应接不暇,这也许是经济时代的特点吧。
D.今天是世博开园第164天,秋风送爽,园区游客不绝如缕。
截至21时,入园参观者约40万人,世博会累计参观者达6161.38万人次。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设置新场景、新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没有偏题、怪题。
B.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表示,此次贷款额度的调整,是根据目前房价和职工合理购买自住住房的资金需求来确定的,目的是提高职工住房条件。
C.在2010襄樊诸葛文化节上,四地的诸葛后裔共同承诺,今后要加强四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保护三国文化,共同打造绿色旅游通道。
D.这个企业不仅将资金、技术和管理机制注入山南地区,极大地增强了山南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通过改造和淘汰当地落后产能,为西藏工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1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
________________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错了”,素质教育首先教育怎么样做一个人。
①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
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
②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③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
④大家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
⑤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核心有三点:
知耻、守信和气节。
A.⑤③①④②B.②③④①⑤C.⑤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⑤
18.请根据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一个场景。
(6分)
要求:
①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②语言生动,富有文采;③不超过60字。
60
70
80
19.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马晓久收到了二叔转托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
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一段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6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
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
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您和婶母有空一定要来新海,显妣将为你们准备丰盛的饭菜。
答:
①改为;②改为;
③改为;④改为;
⑤改为;⑥改为;
五、写作。
(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蛹与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