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环境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0986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用环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可用环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可用环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可用环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可用环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用环境备课.docx

《可用环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用环境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用环境备课.docx

可用环境备课

1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的特征

(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生态平衡示意图

三、生态平衡失调

(一)、概念

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

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

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3、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

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主要表现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在功能上表现为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障碍。

(四)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1、明确由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干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生态系统永远保持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

2、解决生态平衡失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则可事半功倍。

3、解决办法:

(1)在现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或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或新的生态平衡。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必须设法使其恢复或再建。

(3)实施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场、生态村的建立等。

案例: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人们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

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小结:

生态系统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当人类的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崩溃(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平衡失调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只有因势利导,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地利用并对生态系统加以管理,生态系统才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思考作业题:

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生态环境保护对甘孜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物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

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设计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

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看书,讨论,回答。

分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在讨论基础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

每种生物的个体组成一个基因库。

通过一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

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列举事例:

2001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

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

提问生态系统概念。

展示食物链、食物网的课件。

提出生态系统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列举材料并与课本内容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组织引导,评价纠正。

讲解难点。

引导总结,评价纠正。

使知识升华。

引导评价,达成共识。

 

3地球之肺”持续萎缩——森林锐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森林被破坏后产生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森林的图片和森林分布图 

学生活动:

先观察图片,简单了解森林资源的作用

1.森林资源面临的危机

教师活动:

为学生提供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资料

学生活动:

分析资料,总结森林资源面临哪些方面的破坏,阅读资料,谈自己的感想。

2.森林锐减的原因

学生活动:

归纳森林锐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考自己身边有无破坏树木的现象?

教师总结:

火灾、病虫害、大气污染等自然原因,最主要的是人们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及理念,为了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人们不断向森林索取,毁林开荒,伐木为薪,大肆开发森林,致使森林资源锐减。

学生阅读信息卡,了解中国森林资源所遭受的破坏。

3.森林锐减的后果

教师提问:

森林一旦被破坏,将导致什么连锁反应?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并给出自己想到的结果,小组内讨论给出更多的结果。

教师总结:

森林锐减将导致六大生态危机:

绿洲沦为荒漠、水土大量流失、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纷纷灭绝、问世效应加剧。

4.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没有人愿意看到“森—林—木—十”的结局。

既然森林资源造破坏有如此多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来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呢?

学生活动:

先给出的认为合理的答案,然后小组内讨论讨论并给出小组的答案。

教师总结:

禁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资源锐减的现状,保持现有森林资源的数量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能有所增加。

课后思考并实践:

青年学生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呢?

 

4水土流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分布、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德育目标: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地区分布。

2.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级的重点、热点问题——环境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问环境问题,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今天给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

[点题并板书]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生阅读前言,教师引导总结]

一、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

(1)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

(2)分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A组

图1图2

B组

图3图4

 

C组

图5图6

 

D组

图7图8

(组织学生讨论)请问每组图中,哪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同学说的有一定的见解,但不够完整,准确。

下面先让看1、2两图,来学习这个问题。

A组:

1、2两图中地形上存在差别。

2图是山地,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B组:

(提问)再看3、4图,同样是山地,但地表性质不同,3图为岩石,4图为松土,哪里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什么?

(答)岩石与松土区别在于,岩石质地坚硬,松土破碎。

所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物质的性质有关,松散的、破碎的地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

C组:

再看5、6图相比,6图的植被条件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植被可减小降雨时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使地表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

此外,植物的跟系还具有蓄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

D组:

(提问)再来看最后一幅图,降水情况不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呢?

答:

8图降水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降水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作用强烈。

【电脑显示】

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如下:

1、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易起水土流失。

2、从地表性质看,疏松、破碎的地表易引起水土流失。

3、从降水强度看,降水强度大,易起水土流失。

4、从植被状况看,植被覆盖越少,越易起水土流失。

(过渡)我们讨论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那么还有那些人为因素呢?

【电脑显示】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

(学生总结)略

【电脑显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如下:

1、人为破坏植被。

如:

滥砍、滥伐、过渡放牧等。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如:

滥垦、开矿、修路等。

【教师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分析相关问题的钥匙,请注意理解应用。

(提问)对比分析我国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西欧平原的水土流失较小的原因。

(学生回答)

【电脑显示】

黄土高原

西欧平原

自然原因

高原地形,沟壑纵横,

地表为松散的黄土。

坦荡的平原

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

降水强度小

植被稀少

植被覆盖率高

人为原因

人为植被破坏严重

人们的环保意识强

滥垦以扩大耕地

以畜牧业为主

[教学建议]为加深理解关于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正方题目: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反方题目: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5土地荒漠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时安排】:

20分钟

【教学手段】: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视频导入:

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一般环境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

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一)石漠化

1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一代。

岩溶地区(云南,贵州,广西)

2成因:

(1)自然原因:

地形坡度大;土层瘠薄,持水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多石灰岩,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

陡坡开垦和过度樵采,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3危害:

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使人民生活贫困。

4防治措施:

(1)植被恢复工程,如封山造林种草;

(2)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如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多种能源;(3)生态移民工程。

(二)红漠化

1分布地区:

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

南方山区丘陵,地表起伏大;南方降雨丰富,对地表的冲刷力强;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2)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过度开发,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3危害:

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使人民生活贫困。

4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立体开发,发展沼气,小水电等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三)土地盐碱化

1分布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

3危害:

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

4防治措施:

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采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

(四)土地沙漠化

1分布地区:

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降水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3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影响本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春季沙尘暴)

四,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结合课堂上学生讨论情况和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突出问题、重点知识进行归类,结合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疑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应理论和规律进行归纳,拓展。

(学生活动)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6沙尘暴

什么是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

2006年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其划分等级的原则,主要依据沙尘天气发生时地面水平能见度。

沙尘天气强度由轻至重被分为5级。

一、浮尘:

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二、扬沙: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三、沙尘暴:

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

四、强沙尘暴:

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

米的天气现象。

五、特强沙尘暴:

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天气现象。

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沙尘暴一般需要具备3个条件:

其一,要有沙尘源,这是必备的物质基础;其二,要有大风,这是必备的动力条件;其三,要有大气不稳定的层结,这是能否沙尘上升得很高的关键条件。

我国的沙尘暴属于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主要位于北纬35度~49度、东经74度~119度地区,基本上是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华北及东北大部,我国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都在其中,这就成了沙尘的源地。

有了沙尘,没有力量来搬动它是不行的,那就要有风。

沙尘暴的产生一般需要6级~7级的风力,瞬间风力达8级~9级以上。

大风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强冷空气入侵,因气压梯度大,导致近地面大风;二是地面受热,使热低压发展,锋区气压梯度增大而形成梯度风。

只有冷空气的强度比形成一般大风的冷空气强度更强时,才能形成沙尘暴。

有科学家指出,由于温室效应等原因引起的气候变暖,会因气温升高,使地表水分蒸发加剧,土壤干燥,植被减少,近地面的风力也会增强,这很可能引起沙尘暴频发。

沙尘暴有何危害?

沙尘暴的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沙流的吹蚀与磨蚀。

携带沙粒的运动气流(风沙流)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使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农作物及各种设施遭到损害。

第二,流沙埋压。

沙尘暴所经之处,其下部携带沙粒的风沙流遇阻减速,将大量的沙粒沉积下来,以流沙的形式掩埋农田、草场、居民区、工矿、铁路、公路及其他设施。

第三,破坏力强。

沙尘暴来势凶猛,风速往往超过20m/s~30m/s,破坏力巨大的大风可以袭击各种工农业设施,拔树毁房,吹翻火车和伤害人畜。

第四,污染环境。

沙尘暴过程将大量的粉尘黏粒带至高空和对流层中,它们随风飘散可以达到几千公里以外,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严重的情况下可造成对人体、动物和植物的伤害。

沙尘暴灾害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由于目前人类对于天气过程中的大风或垂直不稳定空气无能为力,更多的努力应放在减少沙尘暴的沙尘物质来源上,如整治沙漠化土地,种草种树以扩大植被覆盖面建立绿洲防护林体系等。

同时,建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提高

监测、预报和评估能力。

 

7生物入侵者

出示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小组合作,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过程: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我国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出布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据悉,今年一月,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对菲律宾进口的凤梨种苗实施检疫时,截获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线虫。

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决定对菲律宾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采取临时紧急检疫措施。

我国为什么要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因为它们是生物入侵者。

字词积累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径、不同人对“生物入侵者”的观点、防范措施。

2.介绍这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

提出问题:

引出话题:

摆出现象:

分析问题:

探究原因:

解决问题:

揭示态度:

采取措施:

——逻辑顺序

文本探究

1.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点拨】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2.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

【交流点拨】移民偷渡者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交流点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4.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受同类的物种竞争,不受天敌伤害等。

语言品析

1.你知道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交流点拨】

(1)列数字

例如: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

“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列数字使文章真实,准确。

(2)举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证明: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②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③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⑤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

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③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