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0978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部分 专题9 化学实验.docx

第1部分专题9化学实验

专题综合强化练习

 对应学生用书P150

1.《本草纲目·35卷·大风子》中对药物浸出过程有如下叙述:

“原药液瓷器盛之,封口入滚汤中,盖锅密封,勿令透气,文武火煮……”。

下列实验操作与文中所述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 从叙述中提取关键信息“药液”“封口”“盖锅密封,勿令透气”“火煮”。

A项,坩埚适用于固体,不能用于液体,故错误;B、C项均与外界连通,不是密封体系,故错误。

答案 D

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芒硝过程有如下叙述:

“朴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熬炼减半,倾木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棱者。

”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溶解B.蒸发

C.蒸馏D.结晶

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可知:

精炼芒硝的方法是,将朴硝加水溶解,再经蒸发减半,经宿,然后结晶获得芒有廉棱者,即芒硝,涉及的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答案 C

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Al2S3固体

AlCl3溶液与Na2S溶液反应,过滤

B

判断HCOOH是弱酸

测定HCOONa溶液的酸碱性

C

干燥SO2气体

将SO2气体通过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

D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醋酸

用长颈漏斗分离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

解析 Al3+与S2-在水溶液中发生彻底的相互促进的水解,生成Al(OH)3和H2S,通常用铝粉和硫黄粉共热制备Al2S3固体,A项错误;测定HCOONa溶液显碱性,推知HCOOH是弱酸,B项正确;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石灰反应,所以可用中性干燥剂(如CaCl2)或酸性干燥剂(如P2O5)进行干燥,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干燥,C项错误;长颈漏斗不能用来分液,需要用分液漏斗分离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D项错误。

答案 B

4.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加热装置Ⅰ中的烧杯分离I2和高锰酸钾固体

B.用装置Ⅱ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C.用装置Ⅲ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D.用装置Ⅳ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

解析 加热时KMnO4分解,故A项错误;装置Ⅱ只能验证SO2的还原性,不能验证漂白性,故B项错误;Fe与稀硫酸生成的FeSO4不能接触到NaOH溶液,不会生成Fe(OH)2沉淀,故C项错误;NH4Cl分解产生NH3和HCl,P2O5吸收NH3,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验证HCl存在,碱石灰吸收HCl,湿润的酚酞试纸验证NH3存在,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装置及相应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海带提碘”实验中将海带灼烧成灰

B.装置②可用于H2O2分解速率的测定

C.装置③可用于氨气的收集

D.装置④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解析 蒸发皿用于加热液体,灼烧固体应用坩埚,故A项错误;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难以完成实验,应用分液漏斗,故B项错误;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且下面有防倒吸装置,故C项正确;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长导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对于下列所示实验,实验现象、预测或操作均正确的是(  )

A.实验甲:

匀速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没气泡产生和有气泡产生的时间段相同

B.实验乙:

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无色

C.实验丙:

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

D.装置丁:

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解析 先发生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开始没有气泡,然后有气泡,但反应时间前短后长,故A项错误;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大,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故B项错误;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需要在氯化氢氛围中进行,故C项错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蔗糖变为C,然后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观察到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乃至褪去,故D项正确。

答案 D

7.下列实验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  )

A.提纯氯气,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B.碳酸钠溶液可贮存在带玻璃塞的磨口试剂瓶中

C.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D.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鉴别乙酸、葡萄糖、淀粉3种溶液

解析 提纯氯气,不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氯气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二氧化碳,A项错误;碳酸钠溶液能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不可贮存在带玻璃塞的磨口试剂瓶中,B项错误;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不一定是钠盐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C项错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鉴别乙酸、葡萄糖、淀粉3种溶液,乙酸具有酸性,可与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葡萄糖为还原性糖,与氢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与氢氧化铜不反应,D项正确。

答案 D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氢氧化铝

B.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K+

C.在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蓝色褪去,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向某FeCl2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原FeCl2已氧化变质

解析 依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氢氧化铝,A项正确;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Na+,不能说明不含有K+,B项错误;在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蓝色褪去,是因为二氧化硫把碘单质还原为I-,说明SO2具有还原性,C项错误;Na2O2具有氧化性,能把Fe2+氧化为Fe3+,不能说明原FeCl2已氧化变质,D项错误。

答案 A

9.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3-5滴浓硝酸并在酒精灯上微热,变黄

说明鸡皮中含有蛋白质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体积比为4∶1的NO2与O2的混合气体中,木条复燃

说明NO2具有氧化性能作助燃剂

C

将石蜡油蒸气依次通过加热的内含碎瓷片的玻璃管、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说明石蜡油中含有含不饱和键的烃

D

将乙烯加入溴水中,测溴水层溶液前后的pH值,结果pH值没有变小

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不是取代反应

解析 向鸡皮上滴加浓硝酸,并微热,发生显色反应,鸡皮变黄,故A项正确;空气中N2、O2的体积比是4∶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空气中,木条不复燃,而伸入盛有体积比为4∶1的NO2与O2的混合气体中,木条复燃,证明NO2具有氧化性作助燃剂,故B项正确;石蜡油在碎瓷片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物质中含有不饱和的烯烃,不能说石蜡油中含有含不饱和键的烃,故C项错误;若乙烯与溴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反应后产生HBr,溶液酸性增强,pH会减小,若发生的是加成反应,消耗Br2,由于Br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pH增大,所以将乙烯加入溴水中,测溴水层溶液前后的pH值,结果pH值没有变小,证明发生的是加成反应,不是取代反应,故D项正确。

答案 C

10.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2mL2%的CuSO4溶液中加入0.5mL1%的NaOH溶液,振荡后滴加几滴M溶液,加热

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M中不含醛基

B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后静置

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红色

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C

向有机试剂N中加入2mL5%的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取上层溶液滴加几滴AgNO3溶液

出现褐色沉淀

N不是卤代烃

D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Fe(NO3)2样品已氧化变质

解析 检验M中是否含有醛基需要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反应,故用NaOH与CuSO4反应制Cu(OH)2悬浊液时必须保证NaOH过量,而实验操作中NaOH的量不足,不是碱性条件,A项错误;根据苯层呈紫色,可说明有I2生成,I由-1价升高到0价,说明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有升有降的原则,可推出Cu的化合价应该降低,可能生成CuI,B项正确;实验操作中应该先加HNO3酸化,将过量的NaOH中和后,再加入AgNO3检验卤素原子,否则会有AgOH沉淀生成,干扰卤素原子的检验,C项错误;Fe(NO3)2遇到稀硫酸后相当于Fe2+和HNO3混合,由于HNO3具有强氧化性,可将Fe2+氧化成Fe3+,故不能说明样品已氧化变质,可直接滴加KSCN溶液检验,D项错误。

答案 B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及分离方法或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或操作

A

BaCO3(BaSO4)

饱和Na2CO3溶液

搅拌、过滤

B

CO(CO2)

CuO粉末

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C

SO2[SO3(g)]

饱和Na2SO3溶液

洗气

D

苯(Br2)

分液

解析 加饱和Na2CO3溶液,Q(BaCO3)>Ksp(BaCO3),生成BaCO3沉淀,然后过滤从而除去BaSO4,A项正确;CO与CuO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没有除去杂质CO2,主要成分CO变为CO2,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洗气,B项错误;二者都能与饱和Na2SO3溶液反应,主要成分减少了,应该用浓硫酸或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进行洗气除杂,C项错误;溴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不能达到除去溴的目的,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溴,然后分液,D项错误。

答案 A

12.三氯化硼(B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乙硼烷(B2H6),也可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

某兴趣小组选用下列装置制备BCl3。

查阅资料:

①BCl3的沸点为12.5℃,熔点为-107.3℃,易水解;

②2B+6HCl

2BCl3+3H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装置的接口,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b→c→f→g→h,连接好装置后的第一步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

(3)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若不用装置C,可能产生的危险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E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温下,Ksp[Mn(OH)2]=1.0×10-13,向制取Cl2后的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Mn2+沉淀完全[c(Mn2+)≤1.0×10-5mol·L-1],溶液的pH最小为________。

解析 

(2)实验目的是制备BCl3,根据的原理是3Cl2+2B

2BCl3,所以装置连接的顺序应该为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反应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实验室制备的氯气中夹杂有氯化氢和水蒸气,且应先除去HCl再除去水蒸气,按气流方向连接各装置的接口,顺序为a→e→d→j→k→b→c→f→g→h,点燃A处酒精灯之前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夹杂在氯气中的氯化氢也会进入盛有硼粉的玻璃管发生反应2B+6HCl

2BCl3+3H2,可能产生的危险是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受热易爆炸,所以C中盛饱和氯化钠溶液可以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4)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U形管使产物发生水解;吸收多余Cl2,防止污染空气。

(5)已知Ksp[Mn(OH)2]=1.0×10-13,c(Mn2+)≤1.0×10-5mol·L-1,带入公式Ksp[Mn(OH)2]=c(Mn2+)·c2(OH-)可得c(OH-)≥1.0×10-4,故pH≥10。

答案 

(1)分液漏斗 MnO2+4H++2Cl-

Mn2++Cl2↑+2H2O

(2)e d j k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饱和NaCl溶液 Cl2和H2加热发生爆炸

(4)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U形管使BCl3发生水解;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空气

(5)10

13.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为白色砂状晶体,可溶于水,微溶于甲醇;暴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硫酸氢钠,75℃以上会分解产生SO2。

制取Na2S2O4常用甲酸钠法:

控制温度60~70℃,在甲酸钠(HCOONa)的甲醇溶液中,边搅拌边滴加Na2CO3甲醇溶液,同时通SO2,即可生成Na2S2O4,同时生成另一种气体。

(1)如图甲,要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SO2气体,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

制备S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制备Na2S2O4。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浴加热前要通一段时间SO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防止反应放热温度超过75℃,除控制水浴温度外,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任答一条)。

④三颈瓶中生成Na2S2O4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保险粉纯度:

①配溶液:

称取2.0gNa2S2O4样品溶于冷水中,配成100mL溶液。

②滴定:

取0.1000mol/L的KMnO4酸性溶液24.00mL,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用连二亚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终点。

重复上述操作2次,平均消耗Na2S2O4样品溶液20.00mL。

上述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

2MnO

+10I-+16H+===2Mn2++5I2+8H2O,S2O

+3I2+4H2O===2SO

+6I-+8H+。

滴定过程中可选择______________作指示剂,该样品中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杂质不参与反应,不考虑空气的干扰。

结果精确到1%)

解析 

(1)Na2SO3与H2SO4制SO2,得到的SO2中含有水蒸气,用浓硫酸干燥,由于SO2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SO2污染环境,用碱石灰吸收,因此顺序为abcfgde。

(2)②由题干知,Na2S2O4易被氧化,水浴加热前通一段时间SO2,目的是排净系统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Na2S2O4和HCOONa被氧化(可不提HCOONa)

(3)选择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根据方程式可列出关系式6MnO

~5S2O

,因此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

×100%=87%。

答案 

(1)bcfgde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①恒压滴液漏斗

②排净系统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Na2S2O4和HCOONa被氧化(可不提甲酸钠)

③减慢通SO2的速率或减慢滴加Na2CO3甲醇溶液的速率或降低Na2CO3甲醇溶液的浓度

④2HCOO-+4SO2+CO

===2S2O

+H2O+3CO2

(3)淀粉溶液 87%

14.磺酰氯(SO2Cl2)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实验室可利用SO2与Cl2在活性炭作用下反应制取少量的SO2Cl2,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省略)。

已知SO2Cl2的熔点为-54.1℃,沸点为69.1℃,遇水能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并产生白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可以用于实验室制SO2,则下列试剂组合中合适的是________。

A.18.4mol·L-1的硫酸和Cu

B.10mol·L-1的硝酸和Na2SO3固体

C.70%的硫酸和Na2SO3固体

装置庚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b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

装置乙和丁中可以使用同一种试剂,该试剂为____________。

(3)控制反应过程中装置丙中进气速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夹k,此时装置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氯磺酸(ClSO3H)加热分解,也能制得磺酰氯与另外一种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重结晶 B.过滤

C.蒸馏 D.萃取

(5)若反应中消耗的氯气体积为896mL(已转化为标准状况,SO2足量),最后得到纯净的磺酰氯3.3g,则磺酰氯的产率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实验室用70%的硫酸和Na2SO3固体来制SO2,选C;根据题意可知庚中制Cl2,方程式为2MnO

+10Cl-+16H+===2Mn2++5Cl2↑+8H2O。

(2)由于SO2、Cl2有一部分通过冷凝管逸出,故b中应使用碱性试剂,又因为SO2Cl2遇水易水解,故碱石灰是用于吸收Cl2、SO2并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丙中;丙中是干燥的Cl2和SO2反应,因此乙、丁选择干燥剂浓硫酸。

(3)控制丙中进气速率的方法是通过观察乙、丁中气泡的生成速率来控制甲、庚中分液漏斗的滴加速度;装置戊的作用是平衡压强,储存少量的Cl2。

(4)根据原子守恒可写方程式,2ClSO3H

SO2Cl2+H2SO4,由于产物沸点差异大,分离方法为蒸馏。

(5)磺酰氯的理论质量为

×135g·mol-1=5.4g,产率为

×100%=61.1%。

答案 

(1)C 2MnO

+10Cl-+16H+===2Mn2++5Cl2↑+8H2O

(2)平衡压强,使浓盐酸顺利流下 碱石灰 浓硫酸

(3)通过观察乙、丁气泡的生成速率来控制甲、庚中分液漏斗的滴加速度 平衡压强,储存少量Cl2

(4)2ClSO3H

SO2Cl2+H2SO4 C

(5)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