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56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炼提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与相关的文化常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把握作者情感及行文思路

分析散文中物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拟人、通感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知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毕业后,在浙江、江苏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化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毅然拒绝美援面粉,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

散文集《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背影》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知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

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朱自清处在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

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知常识]

1.朱自清名字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意在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2.《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但此诗何时产生,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难成定论。

从内容、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的润色改编。

因语言十分精致流利,故广为后人传诵。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煤屑(xiè)

(2)踱着(duó)

(3)霎时(shà)(4)酣眠(hān)

(5)梵婀玲(fàn)(6)敛裾(jū)

(7)鹢首徐回(yì)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曲

②浅

③娜

④颤

⑤挨

⑥脉

⑦倩

⑧媛

(2)一言辨异

⑨他悄(qiǎo)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悄(qiāo)地说了几句话。

⑩他身子单薄(bó),平时爱喝那种薄(bò)荷味的薄(báo)酒。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风致丰姿

填一填

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晚会显得不拘谨,在轻松随意中更见风致,同学们都说他真是丰姿飒爽。

辨一辨

“风致”指美的姿态,一般不作主语。

 “丰姿”,也写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可以作主语。

(2)约略大约

填一填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约略看出2017年经济增长的大体走势,有大约80%的网民赞成这种分析。

辨一辨

“约略”,副词,表示感觉隐约粗略。

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

 “大约”,大致,大体,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或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2.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常相明同学近日精神恍惚,心情总是蓊蓊郁郁,老师找他谈心,他说是考试成绩不佳,压力过大造成的。

(×)

解释:

“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2)贾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

解释: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勇敢而真诚地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流露出朱自清先生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的?

请完善下面的表格。

描摹

对象

相关语句

效果分析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1)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本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示:

(1)荷花

(2)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二、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

提示:

“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

“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答:

提示:

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

“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答:

提示: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像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是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答:

提示:

本体——月色;喻体——名曲。

相似点:

和谐。

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三、阅读课文第6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6.“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答:

提示:

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7.“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几句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答:

提示:

点面结合。

8.写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有何作用?

答:

提示:

蝉声和蛙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物象的,表面上写的是“声”,实则反衬心情,用蝉声和蛙声来反衬出月夜的静美下不平静的心情。

分析散文中物象的作用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物象的鉴赏,主要涉及物象的形象特征、物象与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者借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物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欣赏意象的美等。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物象?

散文物象的鉴赏思路,大致分为三步:

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分析物象内在精神——分析物象的作用(点出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对内容的作用)。

当然,并非每个题目都涉及如上三方面,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来分析。

四、阅读课文第7段至结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9.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答:

提示:

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绘画有很多种类,按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荷塘月色》的第6段的内容?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

我觉得应该用素描,因为素描画简洁。

第6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观点2:

我觉得素描不好。

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

而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且含蓄。

用水彩画吧!

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观点3:

我倒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

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水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

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

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会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拟人的运用

[课内·回扣]

作者写静态荷花时,连用了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从而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课外·拓展]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1.拟人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2.拟人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生动;(3)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3.拟人的特点

(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2)不能出现比喻词。

如“好像”“好似”“如同”“犹如”等。

(3)不能出现表现人物的词语。

4.比喻和拟人

比喻是本体像喻体,本体与喻体间相似但不能是同一事物。

拟人是把某物当人写且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

比喻和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例如: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

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从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人的关系。

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省略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

反过来说拟人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在比喻里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

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2)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

在拟人中拟体没有出现,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

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

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

[迁移·运用]

运用拟人手法,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在夜里倾听细雨的声音,雨是自然的精灵。

春雨细小,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妩媚,纤小而不失豪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幽远和煦。

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

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忽而浅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

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

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觉感慨镜花水月,沧海桑田。

素材主题

宁静

[课内·提炼]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柔和的月光……一个多么优美而深邃的意境!

朱自清先生,以他那痴绝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唯属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精神追求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享受之中,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情感归宿营造着一个心灵的荷塘啊。

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那个痴情于文学,敦厚朴实的一介书生朱自清,身处乱世之中又当何去何从呢?

[课外·延伸]

1.获奖后的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她的名字占据着媒体的重要版面,关于她的故事被各媒体争相转发、讨论,人们渴望了解她的工作全部、她的更多生活,一时间,海内外掀起一股“屠呦呦”热。

面对荣誉,面对纷至沓来的各路媒体,屠呦呦在受访时并没有如大多数获奖者的激动,更多的,则是一份淡然和宁静:

“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

”淡泊宁静的背后,是那份执着。

回首科研攻关的岁月,直到第191次实验,屠呦呦才从青蒿中真正发现了对抗疟疾的有效成分;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又在海南疟疾区亲自喂患者服药。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85岁的屠呦呦,并不打算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2.莫言的宁静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的记者多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突然暴涨,书店里莫言的著作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竞相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淡淡地

说了一句:

“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

”莫言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内,安静地创作新的作品。

3.名言警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2)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薛宣

(3)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林徽因

(4)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

——乔布斯

[运用·点拨]

宁静总是在历经了风雨、沧桑后才姗姗来迟,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沉淀。

宁静并不是消极退缩的听天由命,它是历经磨难后感悟出的一种平和心态;是抚平心灵沧桑后的云淡风轻,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抵达和升华。

(时间:

40分钟分值:

4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1)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2)数风流人物,看还今朝。

B.

(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2)运河上有了这座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

C.

(1)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D.

(1)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2)啊,好一派草原光景!

解析:

选C都是圆月的意思。

A项,

(1)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2)有功绩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B项,

(1)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光彩。

D项,

(1)情景;

(2)风光景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1930年最后一只野生袋狼被杀于墨本纳,……袋狼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②展厅里几乎看不见买车的顾客,销售人员没精打采地打发时间,而待售新车倒是停得满满的……

③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④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⑤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八一起义地南昌,等等,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看不尽的红色历史风光。

⑥工信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是为了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因为创新环境越好,人才越会纷纷脱颖而出。

A.①②④B.②⑤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

选B①销声匿迹: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它只是隐藏起来的意思,而这里是消失、灭绝了。

②没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③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应为“不绝于耳”。

④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本词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理解为“最先或首先解决的问题”。

⑤得天独厚: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⑥脱颖而出:

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车辆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C.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

D.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成熟,在应对能源和环境治理等自身挑战时,正在做出大胆的抉择,尽管这确实艰难。

解析:

选CA项,句式杂糅,删去“才能成功融资”;B项,语序不当,将“车辆”放在“万一”之后;D项,成分残缺,把“中国”移到“正在”前。

4.下面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甲)我校团委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我爱祖国”演讲会。

(乙)您是著名演讲家,对演讲颇有研究。

(丙)现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们的活动做出认真的指导。

(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选C“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院清池

李元洛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

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流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

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

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

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

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

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

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

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深秋,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

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

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

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

这一方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

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

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

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

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

说它像乐池吗?

高雅的音乐虽然悦耳,但即使是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现代的嘈嘈杂杂的流行乐曲了。

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说它像舞池吗?

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但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其上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和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

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的了,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⑥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

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

清人顾陈垿的《砚》诗早就令我心神向往:

“小点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

”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

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散文集《书院清池》,有删改)

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这句话的原因。

(3分)

答:

答案:

(1)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

(或:

书院清池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环境美,色彩美,清明幽静。

(2)书院清池能消除尘世的俗念与忧烦。

(3)书院清池富于文化意蕴。

6.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乐池”和“舞池”,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5分)

答:

答案:

第①段写“乐池”和“舞池”作用是引出下文,为作者感情的抒发张本,(或:

为下文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和强烈感情的抒发做铺垫);第⑤段写“乐池”和“舞池”的作用是对比映衬,“乐池”和“舞池”代表俗世的喧闹和污浊,更突出“书院清池”的清幽和纯净,表现作者对书院清池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呼应上文。

7.作者在第④段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其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答案:

作者规劝那些“人也蒙尘,心也蒙垢”的人来此“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补上“让灵魂净化的功课”。

由更名看出作者的“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净化的向往。

(能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