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6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专题1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必修3

第7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1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三十九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高考试题

1.(2012年海南单科,T12,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

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是对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

、HP

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2年江苏单科,T3,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等内容,属于对记忆能力和简单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

血液中钙离子过高能抑制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肌肉的伸缩,表现为肌无力;血液中钙离子过低时,肌肉收缩过强而舒张不够,表现为抽搐,B正确。

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腹泻能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

答案:

D

3.(2011年江苏单科,T9,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其中发生的生理反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及内环境的稳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析: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血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血浆成分稳定,而其他理化性质不确定,机体不一定能达到稳态。

答案:

D

4.(2010年安徽理综,T5,6分,★★☆)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

/HP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重要意义。

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析: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

D

5.(2010年江苏单科,T9,2分,★☆☆)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点睛:

本题以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为载体,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析:

A项,寒冷时出现寒颤属于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B项,肺水肿是肺内血管与组织液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是病理反应,C项,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D项,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属于人体对水平衡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答案:

B

6.(2009年广东单科,T19,2分,★☆☆)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点睛:

本题考查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析:

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答案:

B

模拟试题

1.(2013安徽皖南摸底)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属于细胞内部环境;喝牛奶和口服药物都在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内环境。

答案:

A

2.(2013山东临沂质检)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

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答案:

D

3.(2013山东烟台调研)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被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解析:

乳酸进入血浆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了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为弱酸,且能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而排出,而使血浆中乳酸含量下降且pH基本不变。

答案:

D

4.(2013江苏泰州模拟)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

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

D

5.(2011江苏南通调研)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

答案:

D

6.(2012浙江金华模拟)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1写出以下各种结构的名称:

a   、b    、c    。

 

(2)发生过敏反应时图1中[ ]    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 ]    ,使它的渗透压    ;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    渗透压    ;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    的渗透压    ,因而水分向     ;淋巴循环[ ]受阻。

以上原因都可能使组织液的量       而出现          现象。

 

(3)根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      。

 

图中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填标号)     。

 

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标号          。

 

解析:

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蛋白质减少,主要影响血浆的渗透压,因为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所以营养不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

答案:

(1)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壁

(2)a 毛细血管壁 B 组织液 升高 B 组织液 升高 A 血浆 降低 组织液渗透 D 增加 组织水肿

(3)①和③、③和② ③、④ ③

考点四十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考试题

1.(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4,6分,★☆☆)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考查了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解析:

看到酸梅时唾液会大量分泌,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所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唾液腺。

在这个过程中,人并没吃到酸梅,但是看到酸梅时,联想到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因此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但是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

整个反射过程中的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会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2.(2011年江苏单科,T13,2分,★★☆)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的实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突触上只能单向传递,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A项正确;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故切断d,刺激b,神经信号仍可以传导至效应器a引起收缩,B项错误;兴奋在突触中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很多,C项错误;Ⅱ处是突触后膜,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

答案:

A

3.(2011年广东理综,T4,4分,★★☆)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点睛:

本题考查了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结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理解,是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A错。

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

D项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

起跑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正确。

答案:

C

4.(2010年北京理综,T3,6分,★★☆)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点睛:

本题以神经细胞的结构立意考查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同时还考查了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有关知识。

属于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通过较长的轴突和效应器相连,所以A项正确。

而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神经节中,通过较多的树突和感受器相连,所以B项正确。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完后就被酶分解掉,以便于下一次兴奋的传递,所以C项错误。

肽类激素本质上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分泌肽类激素多的细胞核糖体较多,D项正确。

答案:

C

5.(2010年江苏单科,T13,2分,★★☆)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点睛:

本题以反射弧结构为载体,联系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主要考查对图形的识别与理解能力。

解析:

据图可知,Ⅰ表示传入神经,Ⅱ表示传出神经,A项,伸肌肌群内同时连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说明其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b神经元位于脊髓,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如:

排尿反射),由此判断B项正确;C项,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静息电位)→内正外负(动作电位)→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由此判断C项正确;D项,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的途径是传出神经→效应器,没有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不是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由此判断D项错误。

答案:

D

6.(2009年广东理基,T53,2分,★★☆)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点睛:

本题涉及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完整性、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以及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两种情况都能完成缩手反射,说明反射弧都是完整的。

现象Ⅰ的缩手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现象Ⅱ是比较复杂的高级活动,是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属于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于非条件反射。

两种情况下,缩手反射的效应器相同,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一样多。

答案:

B

7.(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内容,是对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

(1)结合题干观察图形,题干中给出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所以可以判断出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对应的效应器。

(2)屏住呼吸属于条件反射,所以其调控中枢为图中的大脑皮层。

(3)观察图(a),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元①的细胞体在大脑皮层,所以构成突触小体是由该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而观察图(b)我们可以看到突触小体是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直接接触的,所以突触后膜是位于该神经元的细胞体上。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模拟试题

1.(2013湖南邵阳质检)如图所示,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具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解析:

在正常情况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会沿着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肌肉,肌肉就会收缩,产生运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部分损伤,都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在本题中,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这样当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中枢后,可以沿着上行传导束到达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但这些兴奋却不能传到效应器,肌肉就不能收缩。

答案:

C

2.(2012广东茂名模拟)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解析:

能否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听觉中枢、语言中枢有关,针刺双脚、膝跳反射与运动中枢有关,而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与神经中枢无关。

答案:

B

3.(2013福建莆田质检)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

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答案:

C

4.(2013安徽马鞍山模拟)对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的排尿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脊髓胸段以下损毁,排尿反射消失

C.膀胱传入神经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

解析:

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还存在,只是不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膀胱传入神经受损或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引起排尿反射。

答案:

B

5.(2011浙江嘉兴模拟)比利时、法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将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成功移植到了实验鼠大脑中,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对神经性疾病的研究。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S区受损,患者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

B.当人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大脑皮层内侧面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C.胚胎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不同的蛋白质

D.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都是反射弧

解析:

S区不位于中央前回,而是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体温调节中枢并不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而是位于下丘脑。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不是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生物体细胞都是经过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产生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只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才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

答案:

C

6.(2012陕西榆林摸底)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产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导,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 ③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④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③

解析:

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

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a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

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③错。

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突触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④正确。

答案:

B

7.(2013临沂模拟)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

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

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立即刺激A端    (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

(1)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

由题知感受刺激的部位是脊蛙左后肢的趾部皮肤中的感受器。

除去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的神经中枢只有脊髓。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是单方向的传导,控制兴奋单方向传导的结构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即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3)立即刺激A端,产生兴奋,由于A端至效应器间没有剪断,所以产生的兴奋能引起效应器活动。

刺激B端,由于中间被剪断不能将兴奋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效应器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由于反射弧不完整而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点四十一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试题

1.(2013年四川理综,T3,6分,★★☆)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断能力。

解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示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

题目中的“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结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内部是双向传导,故①处受刺激,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体的树突,故C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