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3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二、作者连线

鲁之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

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左传》,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国语》是现存最早的国别史。

三、背景探寻

秦晋合围郑国危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文体知识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代表作:

《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五、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

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1.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烟涛微茫信难求    迷漫而模糊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2.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你

3.图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召有司案图    地图

而后乃今将图南    打算,计划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预料,料想

4.许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答应,听从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约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

5.以

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表修饰关系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6.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还是

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他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难道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驻军

②与郑人盟 结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在夜晚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向东;向西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

②既东封郑   以……为疆界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    使……减少,侵损、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亡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雄厚;变薄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4.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五)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3.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

(六)文白对照

  

一、合作探究

1.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了郑伯作为国君具有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2.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晋侯表面上讲了一番大道理,实际上秦郑联盟,晋难以取胜。

具体地说“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分析。

“不武”指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头脑清晰,判断理智。

3.烛之武巧退秦师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取得秦伯的好感。

第一步,主动示弱,解除秦伯的戒心;第二步,处处为秦着想;第三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离间双方。

既然各国都是为了利益而来,那么烛之武便利用了这种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使趋利而来的秦师不仅“退”,而且“与郑人盟”。

4.这篇短文是如何运用伏笔与照应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5.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

请说出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他是一个志士。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

他是一个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

他是一个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记叙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君,解除郑国的危机的故事。

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一、百变素材

1.有志不在年高

烛子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

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

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包容

晋侯给人的就是一种镇定、仁义、以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只会成为一种华丽的负累,一种值得敬仰的悲哀,但无可否认,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篇篇朝代更换,江山易变,而为君者此般风范,却能成为一种被永恒铭刻的碑文,被长久瞻仰的高度,被后人效仿的榜样。

二、技法学习

详略得当

文章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

迁移运用

请你写一片段,描写自己的故乡,请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故乡,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

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

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跟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

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天,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三、考点链接

文言文断句

(一)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断句的基本方法有:

一、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

例如: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其中“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这里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

答案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再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答案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此外,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

二、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引语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是“骠骑将军”,内容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答案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8题。

四、悦读心赏

读《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名文,文章语言简洁、人物生动,记叙了郑国老臣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国百万虎狼之师的故事。

文章共四段,首段以简洁的文笔叙述了郑国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及秦晋盟军驻军的位置,可谓要言不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写了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以及郑伯说服烛之武出山的情节。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其实在这段情节中,让我最感兴趣的点并不是烛之武的以国家大义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是他前面的牢骚之辞。

在当时,郑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郑国国君相请,作为郑国的臣,烛之武竟敢说“不”,这真是相当了得。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体现了烛之武本身的倔强的性格特点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时期,国君的权力还远远没有后来封建专制时期那么大,否则的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亡,臣不得不亡”。

烛之武还哪里敢说出: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话来。

文章第三段是全文的精华,重点写出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对于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分析者众多,在我看来,烛之武口若悬河、舌如利剑,洋洋洒洒的一段说辞,其实只说了一个字,那就是“利”。

烛之武十句话,句句不离秦国的利益,说了郑国灭亡对于秦来说没有好处,说了晋国强大对于秦国没有好处,说了郑国存在对于秦国的巨大利益。

可以说,烛之武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一张利口,而在于他代表郑国给秦国送来了一块很有诱惑力的蛋糕。

狡猾的秦穆公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秦穆公笑纳了郑国的大礼。

驻兵而还。

第四段写晋文公退兵。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这一段的语言相当漂亮,表面上看起来晋文公很讲道义,其实,这和他当上国君不久,还不敢贸然和秦国开战有关系。

晋文公想,现在打秦军并无多大胜算,不如等实力大增之后,再做远图。

其实,在我看来,秦、晋、郑三国在这场实力角逐中,没有输家。

每个国家都从自己国家的实力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采取不同的外交军事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左传》的精彩,正在于它写出了大国与小国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国家的战略,还是个人的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