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7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x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单位

1.1.1项目名称: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

1.1.3承办单位概况:

宣城市易博投资有限公司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经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商业化投资公司,有多家银行,评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单位。

易博是一家综合型实力集团,集团旗下拥有加油站,建材厂,建筑原料厂,汽车部件公司等。

公司坐落于宣城市经济开发区,办公面积1000多平米。

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情形下,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公司在2007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大街投资商铺一万多平米价值约1.2个亿。

2010年易博公司计划将继续在宣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额约6个亿。

为了扶持其他企业,公司将以诚以信为其解决困难,达到平等合作双赢,共赢的目的.同时公司予留一部分资金,为个人解决资金难问题.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力争将公司建设成为管理领先、规模领先、服务领先、效益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力,多元化、规模化的大型投资担保企业。

我们始终认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希望被投资的企业拥有一支能打硬仗、专业敬业、目光远大的管理团队,也要求自身作为投资方的项目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创新能力,能兢兢业业、忠诚奉献!

良好的公司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公司坚持以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准则,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解决其难题为出发点,以谋求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以保障银行资金安全为职责,按照“运作规范化,管理系统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专业化操作,秉承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形成了科学规范的信用评审体系、风险监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与中国工商银行、徽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建立和发展了良好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

本着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项目来源广泛、人脉资源丰富,以及自身管理团队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广大的创业者(或项目方)搭建通往成功的桥梁。

公司始终秉承“诚信、稳健、规范、高效、求实、创新”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建卓越团队、创成功业绩”的管理理念和“热情、快捷、共享、共赢”的服务理念,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整合社会金融资源,关注企业融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成长,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持续超越客户的期望,共同打造“易博”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期待与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1.2项目概况

本项目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涵盖汽车零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和节能环保产业化开发项目。

项目建设目标:

打造宣城地区最大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成为融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于一体,集汽车部件、节能环保、生态研发、科普培训及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现代汽车、环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

1.2.1拟建地点:

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2.2建设内容与规模: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芜湖奇瑞王牌汽车为产业支撑,以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为契机,计划投资总额75000万元,总占地面积500亩,建设一个集汽车零配件生产园区、品牌展示区、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总部经济区为一体的高技术产业园区。

规划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计划建设15-20栋工业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1.2.3建设目标:

打造宣城地区最大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成为融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于一体,集汽车部件、节能环保、生态研发、科普培训及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现代汽车、环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

1.2.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投资总额75000万元,其中:

企业自筹50000万元;银行贷款20000万元;政府支持5000万元。

1.2.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投资75000万元其中:

⑴建设投资60000万元

⑵建设期利息1000万元

⑶流动资金14000万元

△总收入:

4500万元/年(生产期内均值)

△总成本:

3612.45万元/年(生产期内均值)

其中:

经营成本万元/年3575.28生产期内均值

△流转税万元/年311.4生产期内均值

 △利润总额万元/年192.3生产期内均值

 △所得税万元/年63.46生产期内均值

△投资利税率39.51%

△投资利润率24.4%

△成本利润率4.58%

 △货款偿还期/年/

 △净现值折现率13%1452.892168.5

 △财务内部收益率%16.3524.4

△投资回收期静态2.433.63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机,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势在必行。

具体地说,一是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正在减弱,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二是发展方式从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两高一低”,向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两低一高”的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宣城市为示范区中的“两翼”之一,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给宣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一个以汽车工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节能与环保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2.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改变了以往“缺轻少重”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载货汽车、客车与轿车等多系列产品的生产格局。

2000年,全国汽车行业共有生产企业3598家,其中整车企业228家,拥有一汽、二汽、上汽等大型企业集团,行业总资产6128亿元,职工380万人,总生产能力约350万辆,汽车社会保有量2453万辆,其中私人984万辆。

2002年生产汽车308万辆,居世界汽车生产国第8位,其中:

轿车70万辆,居世界轿车第12位,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达98%以上,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0.91%。

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汽车运动市场环境的逐渐扩大而产生的一项可满足不同需求的经营项目。

它是在当今经济环境条件下而引发的、具有未来运作空间的产业项目,

我省汽车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九五”期间,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竞争力日趋增强,初步形成了以轿车和商用车为主导,改装车和重点零部件为两翼的生产格局。

目前,我省整车总量居全国第8位,汽车工业已初步呈现支柱产业雏形,对全省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日益增大的带动作用。

《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有数据显示: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750亿元,年增长率不低于20%;约占当年GDP的5%。

其中,节能产业2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350亿元,环保产业150亿元。

因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为推动宣州市地方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很有必要。

2.2.1宣城市加快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0年是宣城撤地建市10周年喜庆之年。

宣城市政府紧紧围绕“跨越崛起、富民强市”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决领会好、贯彻好市委的决策部署,更加凝聚好、发挥好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整体突破,重点发力,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力争做全省科学发展的“先遣队”、跨越崛起的“排头兵”。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调整主线,着力扩大有效投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深化各项改革,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2010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

继续组织开展高频率、“地毯式”招商推介活动,加大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力度。

确保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50亿元。

积极推进“飞地经济”发展,建设玉环机电工业园、瑞安工业园,启动上海淀山湖工业城、浙商资本工业园建设。

浓厚市直单位招商氛围。

完善县(市、区)招商引资考核制度,继续实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绿色通道”、定期通报调度和奖励等制度。

加强招商引资培训,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千方百计地拓展内需外需。

认真落实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以旧换新。

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计划开工建设32.5万平方米,竣工28.8万平方米。

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项目建设,提高“新网工程”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继续抓好进出口企业孵化工作,加强对骨干出口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实现外贸稳中有升。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认真组织实施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六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制造、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进一步发展光电、卫生洁具等产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等中心建设,加快电机、耐磨材料、不锈钢、特钢等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建设。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继续确定部分对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协调帮扶,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和低碳技术应用。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整治关闭小钢铁、小煤矿、小水泥,逐步淘汰粘土砖瓦窑。

以列入全国千家、省百家节能行动的9户企业为突破口,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认真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严格环境评价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加强对重点减排项目的监管,严禁新上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项目。

必须把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作为一件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事来抓,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2.2.2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

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将在互动中促进协调,在各区域主体功能强化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中部的经济实力明显弱于东部。

中部以占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31%的一产增加值,22%的二产增加值,21%的三产增加值。

中部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强于第二、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的0.77倍。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黄河中游经济区为11856元,略高于不足万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

中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9%。

中部各省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能耗情况有三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游经济区则只有一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工业增加值利润率为全国的0.9倍,黄河中游与全国平均持平,长江中游则低于全国

中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23%、23%、3.8%;西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15%、13%、2.7%,其中大西北经济区所占比重均在5%以下,在八大经济区中居最低;东北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8.7%、9%、4%。

这三大板块与东部相比在需求尤其是出口方面差距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基调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成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博弈的主角,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在国家发展战略已确定的情况下,虽然我国四大区域板块的主体功能、发展梯度、速度以及其他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度进行增长方式转型进程中,各区域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高效、可行的从资源依赖以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路径。

因而,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2.3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园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拉动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火车头。

第二,工业园区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产业集群化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业园区专业化开发建设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最主要的力量。

工业园区在依托一定的区域条件和资源基础上,对产业链下的各个产业聚集能力越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聚集。

第三,产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行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

可以形象点说,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提供了适宜的小气候和肥沃土壤的地方,驻园企业播种的是资金和技术,收获的是经济果实。

一个成熟规范的产业园区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在优良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企业集群,并实现高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

二是以发展朝阳产业为主,实施清洁生产,突出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

三是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资金流动效益最大化,人才各尽其能,引领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具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确立的是市场主导发展、政府协调服务的体制框架;建立的是一套全新的以服务企业为中心,没有行政干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构筑的是园区内研发、生产、销售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持续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良好发展机制。

第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产业园区对招商引资具有特殊的平台功能。

产业园区的位置一般都是根据区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等要素精心选择的。

园区内的道路、交通、通讯、水电及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的硬环境,与经过着力打造的制度、行政、市场、服务和诚信等软环境,对投资人或客商具有较大吸引力。

可以说,园区特殊的、优越的环境,是最适宜经济发展、企业成长壮大的环境。

因此,实施本项目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2.2.4宣城市进一步增强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一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八园(水阳、狸桥、水东、古泉、寒亭、金坝分区及粮食产业园、木材加工园)、多带(宣南、宣港、宣狸等经济带)”的思路和“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构建经济发展平台。

积极争取宣州经济开发区扩区建设。

加强宣南、宣港、宣狸等省道沿线用地和建设的管理,规划、引导企业沿线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带。

二是深化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

树立“大招商、大投入、大发展”的思想,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引进创新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的项目,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

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

对投资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符合产业规划和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首选到经济开发区北区落户。

特色产业园和乡镇分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都要大力引进,形成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态势。

三是提升经济开发区建设水平。

严格经济开发区建设和资金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

严把项目入口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得落户经济开发区。

按照“落户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入区项目开工时间和建设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按时建成投产。

对规定时间内不能开工建设、不能建成投产或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对占用土地、优惠政策进行调整。

四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宣州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及乡镇分区建设。

严控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提倡入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积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废弃闲置土地。

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入区企业投资强度、容积率、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

 

第三章项目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布局,综合开发,节约用地,生态环保的要求,优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加快园区经济发展,由资源高耗能型向循环节约型转变,实现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基本原则

一是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园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新开发的产业业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和对环境的压力。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园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是生态效率原则:

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通过园区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三是生命周期原则:

加强原材料入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章项目产业园区基本概况

4.1宣城市基本情况

4.1.1宣城市概况

宣城市坐落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腰线上,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北通长江,是安徽17个省辖市中,地理位置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山水文化名城,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2006年度被评为浙商(省外)首选投资城市。

全市市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275万。

宣城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名人辈出,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以宣纸、宣笔、徽墨为代表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境内保存着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拥有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宣州敬亭山广教寺双塔、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0多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城生态环境优越,物产丰饶,旅游资源丰富。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6.7亿元,财政收入3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8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十位,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

未来三到五年,宣城市作为沿海腹地、内地前沿,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奋力开创大建设、大发展局面,努力成为安徽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

一个皖苏浙三省交汇地区生态新兴城市,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2.1.2自然条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

总面积12340平方千米,总人口276万人(2007年)。

全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政府驻宣州区。

地处皖南山地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东南黄山和天目山相连,中部为宣郎广丘陵,北部为沿江平原。

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自南向北流,属长江水系。

扬之水向南流,属新安江水系。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

4.1.3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4.1%,经济总量跃上300亿元的新台阶。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6.8亿元,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继2005年突破1000美元后达到13051元(折合1716美元),比上年增长14.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5:

38.5:

41.0变化为19.5:

39.9:

40.6,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新的加快,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和完善。

市场物价总水平较高。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居住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2%,衣着类价格下降1.0%。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2%。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90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300人,新增劳务输出24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

全市各级劳动部门免费再就业培训6312人,创业培训1125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仍然不高,物价涨幅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4.1.4交通、通讯发展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综合运输能力提高。

全年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902万吨,客运量3711万人,货物周转量25.99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完成23.2万人公里。

公路路网建设较快发展。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750.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353公里,等级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696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6.6公里。

公路密度为38.5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2.3万户,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9万户,增长12.9%,乡村用户40.4万户,增长13.8%,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8.3万户。

4.2项目区选择

4.2.1场址原则

本项目场址选择遵循如下原则:

(1)交通方便,便于开展建设及项目实施;

(2)节约用地,不占良田,不占耕地;

(3)地势干燥,通风良好,便于排除雨水及生活污水;

(4)水源可靠,水质良好,有可靠的电力供应。

4.2.2场址位置

项目选址于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合500亩)。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周围环境清洁,无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或扩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