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77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docx

《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

现将最新修改过的“五水共治”法律知识竞赛答案(满分版)下发,请积极组织参与网上答题。

(需要注意的是试题是固定的,但题目顺序是随机改变的。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20分,每题1分)

1.(b)是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监督管理。

a、县级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d、乡(镇)人民政府

2.(a)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工作,并具体负责农业节约用水的指导、协调和监管。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d、省级人民政府

3.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

a、1年b、2年c、3年d、4年

4.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主体是(c)。

a、水政监察队伍b、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政处

c、水行政主管部门d、水上公安

5.水法中的水资源是指(c)。

a、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

b、海水、淡水c、地表水、地下水d、海水、地下水、雨水

6.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b)。

a、全面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b、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c、预防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d、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

 

7.(d)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a、单位b、个人c、单位或个人d、单位和个人

8.浙江省的汛期为每年的(a)。

遇有特殊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以宣布汛期提前或者延长。

a、4月15日至10月15日b、5月15日至10月15日c、6月15日至10月15日d、7月15日至10月15日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b、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c、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应当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d、国家对可能引起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10.日洗机动车规模(c)辆以上的单位应当安装和使用循环用水设施。

a、30b、40c、50d、100

 

11.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人民政府水土保持(b)和考核奖惩制度。

a、首长负责制b、目标责任制c、末位淘汰制d、招标投标制

12.五水共治、(c)先行

a、排涝b、节水c、治污d、供水

13.河道内的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a)应当运送至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运营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a、保洁单位b、丢弃单位c、质检部门d、水行政部门

14.每年(a)为本省防汛防台日。

a、4月15日b、5月15日c、6月15日d、7月15日

15.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模式应采取(c)为主导的复合型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

a、层级治理模式b、区域整合模式c、府际合作模式d、社会治理模式

16.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a)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a、谁设障,谁清除b、河道管理单位清除c、水行政主管部门清除d、谁受益,谁清除

17.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a)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a、行政首长b、分管领导c、业务部门d、水利部门

18.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的,由(b)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a、乡级b、县级c、省级d、国家

19.我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a),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土地行政主管部门c、水利行政主管部门d、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20.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a)

a、抓深化改革惠民生b、抓有效投资促转型c、抓平安稳定促和谐d、抓绿色发展优环境

二、多选题。

(共20题,共40分,每题2分)

1.具有(abcd)情形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a、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b、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超标排放废污水的

c、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d、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2.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ab)。

a、水污染物排放标准b、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c、水环境质量标准d、水污染防治规划

3.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abc),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a、企业单位b、事业单位c、个体工商户d、国家机关

4.采砂规划应当明确(abc)的区域和可以开采的数量、期限。

a、禁止开采b、限制开采c、可以开采d、暂停开采

5.下列可以作为水污染侵权行为免责事由的包括(ac)

a、不可抗力b、第三人过错c、受害人过错d、受害人同意

6.治污水,首当其冲,要重点突破。

主要抓好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

清三河,就是(abc)

a、治理黑河b、治理臭河c、治理垃圾河d、治理泥沙河

7.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防汛防台抗旱中的主要职责包括(abcd)等。

a、负责本地区防汛防台抗旱与抢险救灾避险的具体工作

b、编制防汛防台抗旱预案c、配合开展农村住房防灾能力调查

d、按规定储备防汛防台抗旱物资

8.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bc)。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时投产使用d、同时验收

9.浙江省行政区域内从事(abcd)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

a、取水b、供水c、用水d、与上述行为相关的管理活动

10.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abc)。

a、洪泛区b、蓄滞洪区c、防洪保护区d、泄洪区

1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acd)等活动的管理,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a、取土b、打井c、挖砂d、采石

12.国家对用水实行(ab)相结合的制度。

a、总量控制b、定额管理c、合理使用d、按需供应

13.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abcd)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a、取土b、爆破c、打井d、采石

14.多人环境污染损害中的复数因果关系的形态包括(abcd)。

a、共同的因果关系b、竞合的因果关系c、累积的因果关系d、择一的因果关系。

15.钱塘江干流及(abcd)等重要支流和瓯江、东苕溪干流的洪水调度方案,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制定。

a、乌溪江b、新安江c、分水江d、浦阳江

1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工作,(ab)。

a、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b、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c、组织水污染防治宣传d、开展土地使用教育

17.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abcd)

a、建设住宅、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厂房等与河道保护和水工程运行管理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b、弃置、倾倒矿渣、石渣、煤灰、泥土、泥浆、垃圾等抬高河床、缩窄河道的废弃物;

c、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者高秆作物

d、利用船舶、船坞等水上设施侵占河道水域从事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

18.具有(abcd)情形的取水不需办理取水许可。

a、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b、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取用少量地表水的

c、在城乡供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因家庭生活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abd)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

a、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

b、开源与节流相结合c、开发与保护d、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

20.直接从(abcd)的水域内取水的单位和个人(自备水源户),依法不需办理取水许可证。

a、江河b、湖泊c、地下d、水工程拦蓄

三、判断题。

(共40题,共40分,每题1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无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

(b)

a、正确b、错误

2.对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a)

a、正确b、错误

3.《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中的“河道”包括江河、溪流、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

(a)

a、正确b、错误

4.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a)

a、正确b、错误

5.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a)

a、正确b、错误

6.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a)

a、正确b、错误

7.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钱塘江干流、新安江、浦阳江、东苕溪干流等主要江河的洪水调度。

(a)

a、正确b、错误

8.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等用水,应当优先利用江河湖泊水、再生水。

(a)

a、正确b、错误

9.因蓄滞洪区而直接受益的地区和单位,不需要对蓄滞洪区承担补偿、救助义务。

(b)

a、正确b、错误

10.河道砂石开采权,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公平方式出让。

(a)

a、正确b、错误

11.无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围为两岸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两岸堤防和护堤地。

(b)

a、正确b、错误

12.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当事人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a)

a、正确b、错误

13.条例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a)

a、正确b、错误

14.可以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b)

a、正确b、错误

15.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a)

a、正确b、错误

16.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a)

a、正确b、错误

17.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a)

a、正确b、错误

18.五水共治即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a)

a、正确b、错误

19.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a)

a、正确b、错误

20.河道、湖泊管理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防护,确保畅通。

(a)

a、正确b、错误

21.我国法律规定,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b)

a、正确b、错误

2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进行举报。

(a)

a、正确b、错误

23.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b)

a、正确b、错误

24.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

(a)

a、正确b、错误

25.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无偿使用制度。

(b)

a、正确b、错误

26.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可以设置排污口。

(b)

a、正确b、错误

27.钱塘江、东西苕溪、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的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和京杭运河浙江境内段为省级河道。

(a)

a、正确b、错误

28.甬江、椒江、鳌江、飞云江和钱塘江其他支流的洪水调度方案,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制定。

(b)

a、正确b、错误

29.“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a)

a、正确b、错误

30.节约用水规划应当包括节水目标、节水措施、节水设施建设等内容。

(a)

a、正确b、错误

31.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a)

a、正确b、错误

32.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坡顶式结构。

(b)

a、正确b、错误

33.水资源费的收取、使用和管理,按照《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a)

a、正确b、错误

34.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a)

a、正确b、错误

35.在非常抗旱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a)

a、正确b、错误

36.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废水、污水。

(a)

a、正确b、错误

37.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a)

a、正确b、错误

38.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a)

a、正确b、错误

39.违反环境保护法之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

a、正确b、错误

40.自备水源户不用安装取水计量设施。

(b)

a、正确b、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