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传统文化.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传统文化
课时教案
课题
《逢老人》
教案序号
1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朗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逢老人》
一里二里行,
四回五回歇。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4、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熟读,加深理解。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描写人的古诗。
五、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龟虽寿》(节选)
2、读一读
3、比较一下这两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老人的古诗。
课时教案
课题
《逢老人》
教案序号
2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逢老人》
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霜。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逢老人》
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霜。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课后背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时教案
课题
《幼女词》
教案序号
3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2、熟读这首诗。
教点
学难
重点
《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幼女词》
幼女词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
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
(板书诗题:
幼女词)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朗读指导
1、师加入动作示范吟诵。
要求:
说说朗读,指生说。
2、边示范边带着学生吟诵。
反复加入动作练习。
3、同桌一齐朗读,想象诗中画面。
4、 全班齐朗读。
要求:
想象画面。
过渡:
同学们吟诵古诗这么投入,相信你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诗中的画面了。
结合课前预习,你能说说你已经知道什么了吗?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课时教案
课题
《幼女词》
教案序号
4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教点
学难
重点
《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幼女词》
幼女词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幼女词》
幼女词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课后背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
课时教案
课题
《陶者》
教案序号
5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点
学难
重点
《陶者》的原文及译文
教准
具备
板
书
设
计
《陶者》
尽——完
沾——稍微碰上
指——手指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介绍作者。
“陶者”的意思是烧制砖瓦陶器的人。
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是用粘土烧制器物。
《陶者》的作者梅尧臣(1002-1060),北宋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字圣俞。
宣城古名宛陵,所以也叫梅宛陵。
他主张诗要反映政治内容,风格力求平淡,是宋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二、经典回放。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
读准红色生字的字音,读好五言绝句的停顿。
2、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指读。
3、你能给生字组词吗?
指名答。
师:
现在生字都已经认识了,相信诗句你能读得更好了。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4、大声朗读。
要求:
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5、 检查读,评价。
6、学生谈感受。
三、出示译文。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2、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指导反馈,师生补充。
四、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活动广角。
1、《陶者》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陶者》的曲子,学唱。
六、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劳动人民的古诗。
课时教案
课题
《陶者》
教案序号
6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让学生了解及其梅尧臣的《陶者》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教点
学难
重点
《陶者》的原文及译文
教准
具备
板
书
设
计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课后背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时教案
课题
题画
教案序号
7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点
学难
重点
题画的原文及译文
教准
具备
板
书
设
计
题画
村落:
村子。
牧童:
放牛娃。
眠:
睡觉。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新授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学生说。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三、出示译文。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2、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指导反馈,师生补充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教师介绍诗的意思
五、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六、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袁枚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七、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课时教案
课题
题画
教案序号
8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点
学难
重点
诗中的字词
教准
具备
板
书
设
计
题画
村落:
村子。
牧童:
放牛娃。
眠:
睡觉。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题画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课后背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时教案
课题
《池上》
教案序号
9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准确认读本诗中的三个生字。
2.学会吟诵本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品读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悟采莲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偷”、“不解”和“藏踪迹”的解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教准
具备
课件
板
书
设
计
12池上
小娃:
天真无邪
顽皮可爱
教
后
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师:
现在我们来个古诗积累大放送,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咱们赛一赛谁积累的古诗多。
学生背古诗。
过渡:
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古诗,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想送给你们几张图片。
请看,(出示PPT第2——6张)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过渡:
看到这么饱满和大颗的莲蓬,想着它嫩滑,甜美的味道,谁不想采摘下来品尝品尝呢?
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荷塘边,看到一个孩子已经忍不住开始行动了。
(出示PPT第7张)他随即吟出《池上》这首诗。
(课件演示全诗)师逐句范读。
你能读吗?
试一试吧?
二、初读学字。
1、自由读古诗。
要求:
读准红色生字的字音,读好五言绝句的停顿。
2、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指读。
3、你能给生字组词吗?
指名答。
师:
现在生字都已经认识了,相信诗句你能读得更好了。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4、大声朗读。
要求:
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5、 检查读,评价。
过渡:
古诗不仅可以用我们这种方法朗读,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吟诵。
你想不想学习吟诵古诗的方法?
(想)那么老师来教你。
师:
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吟诵《池上》。
三、吟诵指导
1、师加入动作示范吟诵。
要求:
说说吟诵和朗读的区别。
指生说。
2、小结吟诵方法:
第一和第二声的字,读得时候要拉长;第三和第四声的字,读时要短。
我们一起来试试怎么样?
3、边示范边带着学生吟诵。
反复加入动作练习。
4、同桌一齐吟诵,想象诗中画面。
5、指生吟诵,配上音乐,给予评价。
6、 全班齐吟诵。
要求:
想象画面。
过渡:
同学们吟诵古诗这么投入,相信你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诗中的画面了。
结合课前预习,你能说说你已经知道什么了吗?
四、品诗悟境
1、 学生汇报。
2、 重点交流“偷”“不解”和“藏踪迹”
A、你是怎么理解“偷”得?
小娃娃为什么偷采莲蓬?
生说。
他做准备了没有?
生说。
偷之前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说。
偷之后呢?
生说。
他觉得自己偷得成功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过渡:
实际上他偷得成功吗?
你怎么知道的?
生: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
是呀!
小孩子还沉浸在偷采莲蓬的喜悦之中呢,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小船在河面上冲开浮萍,留下一条水路已经把偷采莲蓬这事暴露了。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顽皮 可爱 天真 无邪等
过渡:
你能把这个孩子的顽皮可爱,天真无邪通过吟诵的方法表现出来吗?
3、练习。
要求:
用自己最喜欢的动漫方式在脑海里过电影。
4、指名吟诵。
5、齐吟诵。
过渡:
你愿意把这幅美好的池上图永远记在心中吗?
过渡:
看着这么天真的孩子,白居易是怎样的心情?
生说。
师:
是啊,孩子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话题,白居易的《池上》描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图景,还有很多诗人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写下脍炙人口的古诗。
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的,现在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五、拓展延伸
1、生汇报,课件出示(PPT第8——11张)或者实物投影(《唐诗三百首》)出示,读。
2、选择其中的一首吟诵,巩固吟诵技法。
六、作业
课件出示(PPT第12张)
课时教案
课题
《池上》
教案序号
10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准确认读本诗中的三个生字。
2.背诵本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品读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悟采莲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偷”、“不解”和“藏踪迹”的解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教准
具备
课件
板
书
设
计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课后背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时教案
课题
《关山月》
教案序号
11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理解诗句。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关山月》,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二、经典回放。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
读准红色生字的字音,读好五言绝句的停顿。
2、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指读。
3、你能给生字组词吗?
指名答。
师:
现在生字都已经认识了,相信诗句你能读得更好了。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4、大声朗读。
要求:
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5、 检查读,评价。
6、学生谈感受。
三、出示译文。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2、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指导反馈,师生补充。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凉州词》
2、读一读
五、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六、活动广角。
1、《关山月》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关山月》的曲子,学唱。
六、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边塞风景的古诗。
课时教案
课题
《关山月》
教案序号
12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教
目学
的目
要标
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点
学难
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文中的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教准
具备
挂图
板
书
设
计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教
后
感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文意注释再次感受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背诵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背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诵。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背诵,师生针对背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背诵。
五、布置作业: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收集棉花的有关资料。
课时教案
课题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