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903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ocx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备人:

李慧

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

线索一: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基点盘查]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①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

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兴起:

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

①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近代教育: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①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解体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它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轻巧识记] 自然经济的解体

[重点理解]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一个趋势: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2)两个特征:

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四个表现:

外商企业出现;“耕”与“织”分离;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下列现象

(1)1846年包世臣记载: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

提示: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破产。

(2)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

1844年,茶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持续上升”。

提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

(1)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应用贯通]

1.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 ③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 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C 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对外国商品构成抵制,后来随着它的逐渐解体,外国的商品逐步受到欢迎,故①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只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不利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故②错误;伴随着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逐步加剧,故③正确;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故④正确。

C项符合题意。

[基点盘查]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①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①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②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③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①辛亥革命的鼓舞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①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②厂矿企业增多

③一战后萧条

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①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打击

抗战爆发后

①沦陷区:

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

①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②官僚资本的挤压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轻巧识记]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空前的洗劫和破坏;“冬”——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重点理解]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2.“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比较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欧风美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外国经济势力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欧风美雨的作用,但它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如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刺激了一些中国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4.运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解释下列现象

(1)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1912年与1913年均为46家,1914年下降为12家,1915年下降为2家。

提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因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华投资;同时,辛亥革命后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掀起高潮,客观上降低了列强在华投资的步伐,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抗日战争前,全中国华商纱厂共94家,日本侵华后,有61家属于沦陷区,其中被日本侵略者以“委托经营”方式掠去的达54家。

提示: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5.对“实业救国”口号的评价

(1)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

(2)在其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应用贯通]

1.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D.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解析:

选A 1895年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初步发展机会,导致材料中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属于民国时期的原因,错误;题干时间应该是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出现之时,不是盛行之时,故D项错误。

2.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

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

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根据题干时间1893~1911年可进行推断。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在题干所提供时间之后,故②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应当发生在一战期间,故④错误。

3.1912~1919年、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解析:

选C 1912~1919年,国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故A项错误;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是列强放松侵略,故B项错误;1912~1919年,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倡使用国货,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项正确;直到1949年,自然经济仍未完全解体,故D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史识——系统理解]

1.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2.全面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

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

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因素。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3)特点:

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评价:

①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③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

3.利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类型

结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界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

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它有广义与狭义(常用)之分。

广义是指中国人办的工业,比如,洋务派所办的企业;狭义则指民营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家所办)企业,这些企业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时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必然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具有革命性。

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史识——系统理解]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时期与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

爱国

运动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与作用

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载:

“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

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

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

”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解析:

选C “小轧车……日可出衣十数斤……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说明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