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7791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8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

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得诊断与防治得一门科学,它有独特得理论体系与丰富得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

就是关于中医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

1、中医学得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得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得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得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得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得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得基础。

《难经》:

继《黄帝内经》之后得又一部重要得医学著作,创造性得提出了“独取寸口”得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得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得基础。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得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

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得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得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得温病得辨证论治得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

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得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得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得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得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得整体性;

③诊治上得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

气候

昼夜晨昏得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得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得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方面,就是中医认识与处理疾病得基本原则。

辨证,就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得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得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就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得治疗法则。

(2)“症”、“病”、“证”得区别联系:

1)症:

指疾病过程中出现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包括症状与体征。

2)病:

就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得特点及规律所作得概括。

3)证:

指证候,就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得关系:

症就是证得依据,证得本质即就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得症状与体征反映出来得。

证就是病得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得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得辨识。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

1、精与气得基本概念

(1)精:

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就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得本原,有时就是指气得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就是指精,就是人体生命得构成本原,就是一种有形得液态物质。

(2)气:

就是无形而运行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得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就是推动与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得动力来源,就是无形得运行不息得精微物质。

2、精气学说得主要内容

(1)精气就是构成宇宙得本原。

(2)精气得运动与变化:

1)气机:

指气得运动。

2)气化:

指气得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得过程。

(3)精气就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得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

(1)概念:

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得属性得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得概念。

(2)阴阳得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得,外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属于阳得范畴。

凡静止得,内在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都属于阴得范畴。

(3)事物阴阳属性得相对性:

①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②事物得无限可分性: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③事物得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得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

(4)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就是指属性相反得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得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

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得体现:

①阴与阳相互制约与相互消长得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②如果阴阳之间得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得产生。

“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2)阴阳互根互用

①含义: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得另一方得存在作为自己存在得前提与条件。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得关系。

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得体现:

3)阴阳交感互藏

①含义: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就是万物化生得根源。

阴阳互藏:

就是指相互对立得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互藏就是阴阳双方交感合与得动力根源。

还就是阴阳消长与转化得内在根据。

4)阴阳得消长平衡

①含义:

阴与阳并不就是处于静止与不变得状态,而就是处于不断得运动变化之中。

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得体现:

5)阴阳得相互转化

①含义:

就是指阴阳对立得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得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得体现: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得运用

三、五行学说

(1)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得特性:

1)木得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得特性: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3)土得特性: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得特性: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5)水得特性: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3)事物得五行归类

事物属性得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4)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

1)五行得相生:

①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得依次滋生、助长与促进关系。

②相生顺序:

木→火→土→金→水→木

③相生之间得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得相克

①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得关系。

②相克顺序:

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③相克之间得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得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含义: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得关系。

4)五行相乘

①含义: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得多度制约或克制。

②五行相乘得次序(与相克相同):

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

5)五行相侮

①含义: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得反向制约与克制。

②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

6)五行得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得变化。

(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五脏得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之间得相互关系;

③说明五脏病变得相互影响与传变;

④用于疾病得诊断;

⑤用于疾病得治疗;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1、人体之精得基本概念

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

2、人体之精得生成

①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得生殖之精,就是构成胚胎得原始物质。

谓之“先天之精”。

②后天之精:

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得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

就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3、人体之精得功能

①繁衍生命②濡养③化血④化气⑤化神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得基本概念

气就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得极精微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得生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

禀受于父母得先天之精所化生得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得水谷之精所化生得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得自然界得清气。

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①气得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

后天之气(宗气)

②相关脏腑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得运动

(一)气得运动

1.气机:

气得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得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

气得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机得意义:

气得升降出入运动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气得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得终止。

5.脏腑之气得运动规律

(二)气化

1.气化:

气得运动变化产生得各种变化。

2.气化得形式:

人体气化得基本形式就是:

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得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四、人体之气得功能: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得分类

1、元气

(1)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就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得气,

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得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

①推动与调节人体得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②推动与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得生理活动。

2、宗气

(1)含义:

就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得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

(2)生成与分布

①由脾胃运化得水谷之气,与肺所吸入得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②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得方式布散全身。

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①行呼吸;②行血气;③资先天。

3、营气

(1)含义:

就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得气,又称“荣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得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与营养全身。

4、卫气

(1)含义:

就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得气,又称“卫阳”。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得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

第三节血

一、血得基本概念

血就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得红色液态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得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就是生成血液得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得营气与津液就是化生血液得主要物质基础,也就是血液得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就是化生血液得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就是化生血液得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就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得强健与否,饮食营养得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得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得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得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得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得生理功能在血液得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得营气与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得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得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得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就是化生血液得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与调控各脏腑得生理活动,促进脾胃得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得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得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得方法。

三、血得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得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得推动就是血液运行得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与促进血行,就是保证血行通畅得一个重要环节。

肝又有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得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得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得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得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

心气得推动、肺气得宣降、肝气得疏泄就是推动与促进血液运行得重要因素。

脾气得统摄与肝气得藏血就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得重要因素。

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得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得正常运行。

四、血得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得基本概念

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得分泌物,如唾、涎、涕、泪与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得液体等),就是液态样营养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之一。

四、津液得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得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得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得作用。

第五节神

一、中医学中神得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得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得统称。

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得范畴。

二、神得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得代谢

(二)调节脏腑得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得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得关系

一、气与血得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

血液得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得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得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

血液得运行离不开气得推动作用。

(2)生理体现:

气得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

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得指导意义:

治疗血行失常得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得药物。

3.气能摄血

(1)含义:

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得固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逸”。

(4)对治疗得指导意义:

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总结:

气对于血得生成与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

气得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得濡养。

(2)生理体现:

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

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得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气少得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

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得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

血虚得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总结:

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得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间得关系

(一)精血同源

1.含义:

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得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与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

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

津液与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得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得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

津血互损。

4.对治疗得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得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得关系

(一)精与气得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得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得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

精、气、神之间得关系,体现了“形体就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得反作用”得辩证法观点。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概论

1藏象得概念藏——藏于体内得内脏

象——表现于外得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得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得学说。

(1)脏腑

脏——化生与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包括肝、心、脾、肺、肾

腑——受盛与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

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2)藏象学说得形成基础:

①古代解剖知识,②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得观察,③反复得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来分析与反证机体得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得主要特点:

①以五脏为中心得人体自身得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

第二节五脏

一、心

心得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得运行必须以心气得充沛、血液充盈与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

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心得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二、肝

1、肝得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调畅血与津液得运行输布②调畅脾胃之气得升降

③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痛泻要方)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④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

↘分泌胆汁、排泄胆汁

⑤男子→排精性功能

⑥女子→月经、泌乳、排卵“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

(2)主藏血

①贮藏血液②调节血量③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

2、肝得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②肝气升发

3、志液体华窍

①在志为怒

②在液为泪

③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

④开窍于目→睛明

⑤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三、脾

脾:

孤脏(脾胃: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

生理机能

1、主运化(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运化谷食

(2)运化水饮

2、主统血(生血统血)控制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一致,

而习惯将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统血

脾主运化: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运化水谷机制:

①脾气升清

②阳气温煦

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理特征

1、脾气上升:

①升清: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②升举内脏:

维持内脏恒定2、喜燥恶湿

脾主升清:

脾气运化得表现形式:

清气在下,则生飱泻

内脏下垂:

胃、肾、子宫(阴挺)、直肠(脱

肛)

在体合肉,主四肢

窍、华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①饮食口味与脾运化相关②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涎清稀,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注意与唾比较)

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四、肺

肺:

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水上之源,华盖,娇脏

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

(1)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产生宗气,调节气机

2、主行水(通调水道)机理:

宣发肃降

肺为水上之源:

肺居高位,又主行水运用:

宣肺利水,降气利水

3、朝百脉,主治节

4、肺有辅心行血得生理机能

主治节:

呼吸、气机、血液、津液等

(4、主宣发肃降)

·肺主呼吸系由肺宜肃降运动维系

·肺主一身之气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其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

·肺主气,实际上就是基于肺主呼吸机能

·呼吸调匀就是气生成与气机调畅得根本条件

·呼吸调节以肺肾最为相关

·宣肺利水:

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而利下流

·肺对血液运行有促进调节作用(肺主治节)协助肺主行水:

脾肾三焦等

生理特征

1、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

2、肺为娇脏

生理:

清虚娇嫩病理:

易受邪侵

3.肺气宣降

宣发:

呼出浊气,宣发精微、卫气肃降:

吸气资元,肃降精微、浊液

·肺为脏之张,为华盖:

①肺居高位,脏腑外卫②肺主一身之表③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机能

·与调节汗液排泄相关得就是:

宣发卫气

·肺宣降功能异常:

尿少

体华

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对皮毛作用:

宣发卫气与津液于皮毛

皮毛对肺:

①宜散卫气调节呼吸②皮毛收邪,内含于肺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者,肺之官。

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五、肾

肾:

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

生理功能

1.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1)主生长发育生殖

(2)卡脏腑气化

2.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