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报告doc.docx
《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报告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报告doc
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报告
一、面积、人口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
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土地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
2001年耕地面积为709.1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86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淡水总面积85.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
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状况看,林牧用地是全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耕地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草场资源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约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60%。
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芝雀麦、披碱草、野燕麦、黄花苜蓿、山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
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口性强,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放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产量低,但气候温和,牧草具有带刺、含盐、灰分高的特点,很适宜发展骆驼。
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内蒙古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毛皮肉等畜产品在国内外也占有重要地位。
据1985年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对全区载畜量普自治区适宜载畜量为5475.05万个绵羊单位,实际为5576.85万个绵羊单位,超载量为101.8万个绵羊单位。
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草原的适宜载畜量有所下降。
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自治区畜牧业总产值1980年为8.09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4.2%。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当年牧业总产值为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l%;1995年,牧业总产值为76.03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6.5%。
1995年较1990年增长0.4倍,年均递增7.5%。
水资源 自治区地表水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4个外流水系,流域面积为5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
内流水系有乌拉盖河、塔布河2个水系,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亿立方米。
全区地下水分布比较广泛,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估算,自治区草原地下水补给量为9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7.5亿立方米,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
自治区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减,其中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
矿产资源 内蒙古的地下矿藏富集,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78种。
其中有42种矿储量居全国前10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之首。
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
现已查明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4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
远景储量12000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其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大部分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厚度大,埋藏浅,煤层稳定,易于露天开采,而且煤种质量优良,种类齐全。
东胜煤田的精煤是不用洗的天然优质动力煤,可与国际标准煤媲美,经济价值很高,已探明储量927.7亿吨。
鄂尔多斯煨炭是造气和制作水煤浆的优质工业用煤。
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发热量达7470千卡/千克。
内蒙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为2700~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III--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
黑色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铁、锰、铬等多种。
铁矿产地6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5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
有色金属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种为锌、铅、锡、铋,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铜、钨、钼、铝土、镍、钴等;矿产地12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盟狼山--渣尔泰山,集(宁)二(连)铁路线两侧,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伦贝尔盟北部。
主要金矿床40处,大多数已开采利用。
全区20多个旗县生产黄金,其中敖汉旗、松山区、喀喇沁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年生产黄金超万两。
自治区稀土资源得天独厚,誉满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居全国和世界首位。
氧化铌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铍、钽、钴的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位。
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菱镁矿、耐火粘土、蓝晶石类物、白云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石英岩、石炭岩、萤石、铸型用砂、铸型用粘土、铁矾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硫铁矿、湖盐、芒硝、天然碱、电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泥炭、盐矿、溴矿、砷矿、硼矿等;以及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3个大类,42个矿种,近200处矿产地。
其中4种居全国首位,20种居全国前5位。
据有关专家估算,内蒙古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煤炭资源 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为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远景储量在12250亿吨以上,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区有煤产地(煤田或煤矿区)140多处。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不但储量大,煤层厚,而且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
在全国开采的5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
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
炼焦煤比重小,仅占总储量的2.49%,主要集中在乌海、包头市。
无烟煤比重小,储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储量5.53亿吨,占全区煤炭总储量的0.25%。
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探明储量927.7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伊敏煤田(探明储量126亿吨)、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131亿吨)、胜利煤田(探明储量158亿吨);储量大于50亿吨的煤田有白彦花、乌尼特、白音乌拉、扎赉诺尔、大雁、平庄、乌海、石拐、陈巴尔虎和呼和诺尔煤田。
经初步测算,内蒙古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居各种矿产资源之首。
森林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全区森林总面积约1866.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1位。
森林覆盖率达14.8%,高于全国13.4%的水平。
森林总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
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既有寿命长、材质坚硬的优良用材林树种,又有耐旱耐风沙运作防护林的树种,还有经济树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
内蒙古森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就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0%,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75%以上,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
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色木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木材。
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罕山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
人工林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仅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开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进行造林。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种都得到较快发展。
据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
特别是1978年开始进行的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自治区平原农区50%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35%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
2001年,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4.8%。
植被 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
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
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167种(种子植物2106种,蕨类植物61种)。
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
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
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
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
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
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
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
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000多种。
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农业资源 据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最新勘测统计,全区拥有耕地面积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居全国之首。
自治区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及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
内蒙古水利资源丰富,河流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湖泊有1000多个,地表水储量675亿立方米。
内蒙古有水面93.1万公顷,可利用水面为60.4万公顷,已利用水面有49.5万公顷,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广阔前景。
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
内蒙古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梁、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
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人口]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
2004年出生人口22.70万人,人口出生率9.53‰;死亡人口14.24万人,人口死亡率5.98‰;人口自然增长率3.55‰,比上年上升0.48个千分点。
年末全区总人口2384.35万人,比上年增加4.7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17.08万人。
男性人口1229.87万人,女性人口1154.48万人。
在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老年人口达155.22万人。
二、GDP指标(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特点)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82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09亿元,增长12.7%;第二产业增加值1685.13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1537.55亿元,增长17.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026元,比上年增长21.4%,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986美元。
“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快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1%。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6.9:
41.0:
42.1调整为15.7:
44.1:
40.2。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财政总收入5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43.6%。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5.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277.45亿元,分别增长39.3%和39.4%。
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加强。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3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城市维护费支出38.95亿元,增长52.9%;教育支出78.74亿元,增长18.9%。
“十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累计分别达到986.34亿元和2557.86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28倍和1.77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型产业和现代产业比重小;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口岸经济发展较慢;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偏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等。
三、市场成熟度(经济发展或民企比较)
一、非公有经济
2005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4.9%,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力军。
2005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自治区引进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项目2946个,占自治区引进项目总数的81.7%。
到位资金433.8亿元,占自治区引进到位资金总数的39.5%。
民间投资的增多,民营资产的扩大,逐步形成了自治区多元化投资结构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共上缴税收96.6亿元,增长97%,占自治区税收总额的21%,比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解决社会就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据自治区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37万人,占自治区从业人员的23%。
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71.4万人,逐步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二、农业
第一产业较快增长。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0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快于上年1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呈多元化发展。
种植业获得全面丰收。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21.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17万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7.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25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662.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56.76万吨,增长10.4%。
其中小麦、稻谷和大豆产量分别增长29.9%、14%和26.2%。
全年油料产量122.17万吨,增长17.8%;甜菜产量138.28万吨,增长43.5%;蔬菜产量1009.61万吨,增长15.7%;水果产量178.57万吨,增长38.1%。
畜牧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0615.29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4.5%;牲畜总增5169.16万头(只),增长25.3%,牲畜总增率达55.7%。
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9626.13万头(只),比重为9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年肉类总产量247.48万吨,比上年增长22.5%;牛奶产量727万吨,增长46%;山羊绒产量6395吨,增长7.4%;禽蛋产量46.27万吨,增长19.4%。
“十五”时期,肉类总产量、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由143.4万吨、79.8万吨和3815吨增加到247.48万吨、727万吨和6395吨。
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为47.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见附表2]
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7.80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28.32万公顷,飞播造林10.06万公顷,封山育林29.41万公顷。
全年退耕还林完成造林面积14.4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9.4万公顷。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7.57%。
“十五”期间完成造林、封育面积6670万亩,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3%。
全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
淡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8.26万吨,比上年增长6.9%。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9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机耕地面积466.57万公顷,增长4.1%;机电井数量35.40万眼,增长3.8%;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3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54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291.37亿千瓦时,增长9%;化肥施用量(折纯)113.24万吨,增长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9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35.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9%。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1.6%,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2.0%,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7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3.7%,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41.4%。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06.67亿元,增长31.2%;重工业增加值828.86亿元,增长29.7%。
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36.7%。
农畜产品加工业、能源、冶金、电子设备制造和机械制造业等五大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乳制品、液体乳、食用植物油和化学药品原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9%、48.1%、60.9%和6.3倍,载货汽车增长20.3%,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生铁、十种有色金属、水泥和铜等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61,比上年提高38.96点;实现利润2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75.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8.15亿元,增长8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7.3%。
建筑业生产加快增长。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
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680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96.7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388.9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49.7%。
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9.9亿元,实现税金11.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2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稳定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87.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增幅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
其中,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656.9亿元,增长48.8%。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129.40亿元,增长41.6%;集体经济单位投资41.28亿元,增长23.3%;城乡个人投资84.26亿元,增长5.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1432.90亿元,增长59.5%。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860.93亿元,增长52.1%;更新改造投资385.68亿元,增长46.4%;房地产开发投资162.10亿元,增长46%;其他投资179.20亿元,增长53.9%。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431.92亿元,增长46.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55.92亿元,增长69.7%。
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自筹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917.71亿元,比“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倍,年均增长44.2%。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全区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投资95亿元,增长51.2%;第二产业投资1461.2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49.13亿元,分别增长1.45倍和1.46倍;第三产业投资1031.66亿元,下降2.2%。
西部大开发重点行业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95亿元,增长51.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30.31亿元,增长81.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359.16亿元,增长48.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17.41亿元,增长55.9%。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全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784个,竣工投产212个。
全年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4627个,更新改造项目1324个。
全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6984.85亿元。
建成投产了伊利新工业园区、蒙牛五期技改、草原伊盛100万只肉羊加工、通辽万顺达玉米淀粉一期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项目。
建成投产了岱海电厂、托克托电厂三期等西电东送项目和海渤湾电厂三期、棋盘井电厂等区内用电项目。
建成投产了包钢集团冷轧薄板项目、包铝集团扩能改造项目。
交通建设方面建成了国道110和210线我区境内高速公路、省际通道阿荣旗至集宁高等级公路,新开工建设了集张、两伊、临策等9个铁路项目,建成了桑篮、嘉策铁路。
另外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鄂尔多斯机场开工建设,阿尔山、二连浩特新建和赤峰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投资效果明显。
全年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657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5.9%;新增固定资产1627.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9%。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
原煤2436.4万吨,生铁395.03万吨,电解铝12.5万吨,水泥662.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72.3万千瓦。
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201.5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853.55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1059.35万平方米;农村牧区竣工住宅515万平方米。
四、制浆的生产资源
五、制浆企业数量、规模、产量(存在的问题)
玖龙兴安浆纸内蒙古公司
5月1日上午,从中国第一家林纸结合、合资经营的现代化大型制浆造纸企业——玖龙兴安浆纸(内蒙古)有限公司传来捷报:
该公司4月份浆纸产量达到10107吨,占全年总产量的10%,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据了解,该公司以广东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资金和市场优势为支柱,以原内蒙古富伦纸业公司制浆造纸管理、技术人才和现有的技术装备为基础,以大兴安岭落叶松为主原料,生产“秀林”牌针叶本色木浆、精制牛皮纸、育果袋纸、复合原纸和CBG纸等10余种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2005年实现税收4757.217万元,利润307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7%和29%。
六、污水处理企业数量、规模和工艺(存在地问题)
4月10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遭遇强风暴袭击,乌拉特前旗污水暂存池内严重超标的1050万吨造纸及城市生活污水直接冲击黄河防洪大堤。
当地政府下令掘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