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221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南阙里七年级.docx

东南阙里七年级

说明

《东南阙里》七年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地方课程已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衢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优越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都是富有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

我们坚持就地取材、学以致用、自成体系、优化配置的原则.精心筛选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资源,从地方的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和发展需要出发,以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能力为目标,编写了这套地方课程教材。

本套教材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与传统文化。

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传承地方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对地方现实问题的了解、关注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地方的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与民众的生活、文明水平的提升结合起来.立足地方,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世界胸怀、全球眼界、国际意识。

《东南阙里》是适合初中7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每周1课时,全年共30~40课时。

本册教材由“四省通衢,江山秀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三衢大地,物产丰饶”、“民风民俗,流风遗韵”、“大宗南渡,赐家寓衢”五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内含2~3个主题,由文字、图片、资料链接及“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内容板块构成。

通过介绍地方自然和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现象,引导师生关注地方文化价值,探究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试图从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反映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探究人、地之间的关系,探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途径,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努力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把教材作为范本,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思路、一种方法,结论让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

但是,由于篇幅限制,以及考虑到师生学教过程的实际情况,本册教材对历史资料的呈现较多,而对现实的地方性知识和问题的呈现较单薄,希望师生能努力从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里,从小处着手,增加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通过参观考察、调查研究、探讨问题,以及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本册教材由陈伟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

崔小燕(专题一)、胡欣红(专题二)、陈伟(专题三)、雷发云(专题四)、朱前珍和胡颖(专题五)。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姜宁馨、孔祥楷、徐寿昌等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陈晓峰、周志浩等同志提供部分图片,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编写提供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全体编写人员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满怀热情,全力以赴,一次又一次地调查、走访、寻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对地方资源的挖掘不到位、不完善等因素,教材中难免会有许多不足和问题存在,敬请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来完善地方课程教材,使本套教材真正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自己的教材,为学生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奠定基础。

专题一四省通衢江山秀美

衢州与闽、皖、赣相邻,有四省通衢之美名,自古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历史上为南方的通郡大邑,军事要塞。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衢州曾经历过多次海进海退,因此境内留有独特而优美的地质景观:

湖南镇形如方阵的节理石柱,黄泥塘沉睡亿年的“金钉子”地质剖面,烂柯山的石梁如虹,江郎山的壁立千仞。

开化莲花尖的层峦叠翠。

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

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说。

第一课四省通衢商旅兴旺

衢州市位于东经118°01′到119°20′、北纬28°14′到29°30′之间,居行江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它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西北邻安徽黄山,东北、东、东南三面分别与省内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

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人形容其“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历来商贸繁荣,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历史上衢州的水陆交通及商贸

水路是衢州历史上商贸的最主要通道。

衢江是衢州水运的依托,干流航道以衢城为中心,上游通过常山港达常山及华埠,下游通过衢江抵龙游和兰溪,全长155千米,丰水期通行的船泊可达30吨,而衢江主源马金溪及主要支流江山港、乌溪江、灵山江等,在木帆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也极具航运价值。

在春秋时期,越国有三条对外联系的水道,姑篾就位于其向西通楚国的交通线上。

而杭州至衢州、常山的水道也早在汉代即已开通,至唐代已相当完善,史书上叙述说“虽逆流多惊滩,亦可以竹索引船”。

发达的水运为衢州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常山阁底滩沉船遗址的发现就是明证。

宋代诗人杨万里途经招贤渡时赋诗: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

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

”在古代推行食盐商销、商运政策下,浙盐行销四省,而赣省广信府(今上饶)七县食盐,均通过钱塘江、衢江、常山港水运到常山起岸,转陆运到江西玉山分销。

因此沿途形成多个较为繁华的埠头,如柯城航埠、开化华埠。

衢城的沿江两岸亦有青龙码头、浮石埠、德平埠、朝京埠、中码头、柴埠头、盐埠头等码头,客船、货船分埠停泊,物资分类集结装卸。

如柴埠头多为江山船只停泊起卸竹木柴炭;中码头多停泊农副产品、日用百货方面的船只;盐埠头是衢州城最热闹的埠头,在大西门外,由盐商建造;德平埠又称快船码头,是停靠客船的码头,上至江山、常山、开化,下至龙游、兰溪、杭州等地的旅客均在此上下船。

此外,江山、常山、开化、龙游等航道上也都设有多个码头。

资料链接:

(明洪武初.县城设广济水马驿,有驿船5艘。

常山码头也常泊私船百余艘,兼营客货运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开化县曾运木材2000立方米到宁波造战船。

中华民国时期,客货运输仍赖水运,当时,衢州沿江一带曾桅杆林立,大小船筏穿行如织,水运在输送粮食、木材、柑橘、煤炭、毛竹、柴炭、麦秆等大宗土特产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迄今屹立于老城区天皇巷的天妃宫证明了衢州在古代就是商品的集散地,水运发达。

衢州陆上交通地位的凸现始于唐末“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开凿。

古道沟通了赣、闽,使衢州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突出,陆路交通也迅速发展。

据史书记载,衢州境内有多条驿道和大路通过,沿途设置多个驿站,如南宋时期有记录的龙游熙宁驿(县北30里)、西安县和风驿和上航埠头驿、常山金川驿(城东)和草萍驿(县西40里)、江山景星馆(县南50步)、开化金溪驿(县南1里,迎恩门内)和双溪驿(县南30里,孔埠)等。

众多驿站的设置,使得从杭州经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驿道.成为明清时期内陆交通最繁盛的商路,处在驿道要冲之地的衢州,经济、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开化的华埠镇和江山的廿八都镇成为当时著名的商镇。

鼎盛于明代中后期,以经营珠宝、丝绸、纸张、书籍等为主的衢州籍,特别是以龙游籍商人为核心的“龙游商帮”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也正是衢州作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证。

 

龙游商帮主要经营行业

序号

经营行业

销售范围

重要集镇、代表商行或人物

1

纸商

远销江苏一带

龙游溪口镇是造纸和纸张贸易中心

2

书商

浙江、江苏、河北及山东、京师

明代龙游书商、藏书家童佩

3

粮食商

毗邻各省

龙游茶圩米市,年销量1200万吨

4

山货商

全国及东南区各国

胡同和号,年产各类油50余吨

5

药材商

毗邻地区

龙游县城滋福堂药店

6

丝绸棉布商

远销湖广一带

龙游县城百年老店姜益大广货店

7

珠宝商

最大市场在京师

一般单人匹马经营

8

海外贸易商

日本、东南亚各国

海外走私贸易为主

9

边贸商

远销缅甸、印度

在云南姚安地区垦茺经商

资料链接:

(开化县华埠镇位于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衢州西大门。

马金溪、池淮港、龙山港、马旭港交汇于此,自古有“三水环半岛,一江通钱塘”之说,是浙、皖、赣交通咽喉要道和贸易集散中心地。

南宋迁都临安,官盐经华埠向皖、赣辐射销售,皖、赣朝廷贡品也经华埠运往都城,各地商人纷纷涌到华埠经商,仅华埠前街就有商店250多家,会馆、茶馆近20家。

马金溪两岸和龙山、池淮二溪出口处停满了大小船只和木排竹筏,具有一定规模的码头有十几个。

因此,华埠镇有“钱江源头第一埠”之称。

二、现代衢州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现代的衢州已经具有陆、水、空立体交通网,货物往来和旅游出行已十分便捷,尤以陆路交通为最。

从陆路交通看,杭(杭州)金(金华)衢(衢州)高速公路衢州段已经全面建成,黄(黄山)衢(衢州)南(南平)高速公路衢州段、杭(杭州)新(新安江)景(景德镇)高速公路衢州段、龙(龙游)新(新安江)高速公路、龙(龙游)丽(丽水)高速公路已经开工。

到2010年,全市通车的高速公路将达到315千米。

另有205国道、320国道和6条省道(17省道开化华埠至江西婺源,21省道龙游至诸葛,46省道兰溪至江山贺村,50省道龙游至丽水,23省道富阳至衢江,48省道江山至常山溪口),105条县道,248条乡道和25条专用道纵横境内。

同时,浙赣复线铁路(电气化铁路)横贯龙游、衢江、柯城和江山,九(九江)景(景德镇)衢(衢州)铁路的衢州至常山段也已经通车,从而形成了市区至各县(市、区)的“半小时交通圈”、衢州到四省边际各中心城市之间的“两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便利的陆路交通,为衢州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衢州机场是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4C级。

衢州民航自1993年11月26日通航以来,开通有北京、深圳、广州等航线,通航里程达5000多千米。

使用机型有福克100、雅克42、BAEl46、波音737等。

衢州扼浙江的西大门,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衢州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的辐射,寻找投资、技术、项目、市场和人才。

打造本地产业,最终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课神奇的地质风光

衢州,位于神奇的北纬30。

一带。

据地质资料显示,3亿3千万年前衢州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几亿年间,浙西地区发生过多次海进海退现象,经历了各大地质发展阶段。

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为衢州积淀了十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地层、岩石、火山、构造等遗迹遍布全区;岩溶、丹霞、瀑布等各类地质景观千姿百态;古生物化石丰富而珍贵。

畅游在衢州地质风光中,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资料链接:

地质遗迹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各种内外力作用形成后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资源。

地质遗迹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科学普及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美学审美价值。

一、浴火的遗迹——火山地貌

衢州境内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约1.37亿年前)火山活动强烈。

长期的火山活动,形成并保存了大量丰富的火山遗迹:

衢江区湖南镇的大面积火山岩(流纹岩)原生节理石柱,美丽而壮观;全旺镇的饭甑山是海拔500多米的火山穹隆,单体呈柱状,挺拔险峻;江山浮盖山火山岩叠石,若即若离。

火山岩节理石柱位于衢江区湖南镇.数量达5000万根之多。

这些石柱排列、捆扎、堆叠在一起。

形成壮观的石柱世界,石柱之间仅有极细小的缝隙(节理)将其一一分开。

石柱形体通常呈六边形,也有五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的,颜色大多为赭红色,也有青黛色的,柱体直径一般为35~80厘米,柱体高度不等,从几十厘米到数十米均有。

节理石柱绝大多数深埋于山中,裸露在外的部分,有的条列整齐像巨大的“灯心糕”,有的凌空而起似集束火箭,有的千奇百怪如婀娜的“舞者”。

更令人称奇的是:

节理石柱齐齐折断之处形成的一个个平面,就如同泥水师傅铺设的地砖那样平整和有立体感。

据地质学家介绍,衢州节理石柱发育于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约1.37亿年前。

当时,衢州地区地壳运动剧烈、火山活跃,岩石熔流从地底深处的裂隙中喷涌而出,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结晶、收缩,已经结晶固化的岩浆体爆裂成规则的柱状石。

国内地质专家们惊叹说,这些火山岩原生柱状节理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大,在国内实属罕见,在规模和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北爱尔兰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之路”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

饭甑山位于衢江区全旺镇,海拔550米,是火山穹隆柱状地貌,柱体直径达200余米,是1亿多年前火山岩浆喷溢的出口处。

饭甑山一峰独立,气势峻伟,矗立于金衢盆地的南部边缘,与盆地平缓起伏的地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远远望去,形似一个巨大无比的饭甑,每天清晨和傍晚峰顶都会出现浓浓的雾气,宛如袅袅而起的炊烟,故称为饭甑山。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攻打衢州城花了整整三年半时间,大小战役打了无数。

其中一次曾落难于全旺镇塘前村一带,被元兵围困三天三夜,幸得神灵佑助,水饭不断,安然无恙。

后来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怀想当年落难时情景,特下旨封此山为“饭甑山”。

二、冰川的洗礼——冰川地貌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地球历经数次全球性冰川的考验,并在地表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衢州境内也发现有多处第四纪冰川遗址,其中黄坛口九坛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址,完整地再现了冰川时代的冰斗梯、冰臼、冰碛等。

九坛沟位于黄坛口水电站北面,沿着不高的山坡、不陡的山路漫步,触目皆是嶙峋的怪石、跌宕的飞瀑,让人恍若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走势平缓的丘陵沟谷中,古冰川地貌十分明显。

一路上,冰斗梯、冰川槽谷、冰川磨光面、刃脊、角峰、冰碛、冰臼等一个个独特的地貌扑面而来。

依山势缓慢而上的山涧小溪中,斑状花岗岩上,有近百个大小不一样的冰臼,绵延散落于溪谷河床数千米,口径最大的达4米多,最小的为12厘米。

有别于常见的流水侵蚀的凹坑,冰臼的口小肚大,边缘如削,形似酒坛,“九”与“酒”谐音,“九”也是言其多,九坛沟以此而命名,据专家考证,这种地貌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底部及周围岩石所产生的挖掘、锉磨破坏和改造作用,加之高寒地带特有的冰冻风化作用而形成的。

三、沧海桑田的变迁

乌石山坐落在常山县、江山市、柯城区交界处,位于怀玉山脉的东端,恰好位于衢州市的地理中心,海拔600余米。

从历史上看,乌石山是座名山,自唐龙纪初年(889年)以来,历代衢州府、县志均宥记载;从宗教上看,它是一座佛山,相传1100年前高僧通济大师就结庐于此,至今山上尚留存唐代古刹遗址;从地质上看,它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这里远古时是、汪洋大海,28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被挤压抬升,至今山上还有断断续续约5千米的“沧海石城”,自底部向上能看到火成岩、变质岩和表层深厚的海相沉积岩。

山中硕大的变质岩漆黑如墨,堆出各种奇特的形态,让人浮想联翩。

四、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

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衢州拱而为陆,温和多雨的自然环境将地质史上沉积在衢州的红色沙砾岩和石灰岩进行精雕细凿,形成了衢州境内独特的丹霞、岩溶地貌。

除有“神州丹霞第一峰”的江山江郎山外,龙游湖镇的三叠岩、衢江区全旺镇的和尚山、“围棋仙地”烂柯山等,均为红色沙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而被誉为“翡翠石林”的三衢山岩溶地貌和“天下第一洞天”的太真洞等岩溶洞穴景观,形态万千,风光无限。

省内发现的最大天坑——衢江区灰坪天坑,形态独特,则是石灰岩历经万年流水的洗礼而形成的。

三叠岩位于龙游县湖镇镇南5千米的龙丘山脉,风景区占地4.2平方千米,因天然洞岩凌空飞悬如楼三叠而得名,有“浙西名胜,东南灵洞”之誉。

三叠岩景区景色迷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茂林修竹,鸟鸣雀转,花香四季。

其间有形似狮、虎、牛、猴、鼠、蜥的奇石怪洞,冬暖夏凉,犹如人间仙境,自古就有“天地仙都”之称。

整个风景区由三叠岩、花岩、牛岩、三爪垅、南垅湖、井湾等六个部分组成。

三叠岩的崖底有个山洞,当地人称“皇帝洞”。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被元兵追杀至此,紧急之中躲人洞内,突然蜘蛛在洞门口结起了网,这一下果然瞒过了元兵,救了朱元璋的性命。

日后朱元璋登基,御赐三叠岩禅院为“护国禅寺”,而护卫过天子的山洞也就被称为“皇帝洞”了,今天的皇帝洞洞壁上可看见当年册封禅院的“诏书”。

洞的底端有一逼仄的石缝,只容一人侧身而进。

在三叠岩有许多与“三”有关的趣事。

首先三叠岩有“三”字;而从皇帝洞到中洞禅院的登山之路几乎均是三阶一踏的石条铺设而成:

皇帝洞前的那株“怪”树则有三怪:

一怪叶面开花,二怪有花无果,三怪无人知晓它的树名。

据说有专家考证过,但未有定论。

灰坪天坑位于衢江区灰坪乡灰坪村千里岗公路边,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天坑。

低头俯视,天坑呈近圆筒状,上下落差约有100米。

天坑底部略呈漏斗状,周边为环绕的陡崖绝壁,呈现封闭状态,为落差巨大的负地貌地形。

周边汇水至天坑底部而神秘消失。

从顶部向下望去,山谷中“石城堡”、“石莲花”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到坑中,四面山峰壁立,脚下山岩如削,三四米的深坑一个接一个,宽处如溪涧,窄处难容手,这里坑坑相连,像个地下迷宫。

当地老农称,下再大的雨,天坑里也不会积水,像只名副其实的大漏斗。

天坑不是一个坑。

而是由石灰岩溶洞演化而来的。

石灰岩形成之后由于环境阴冷潮湿,溶蚀速度很快,形成的溶洞地质结构疏松,洞壁和岩石顶端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之下不断剥落,数百万年之后就可以形成大片地表塌陷,让溶洞能见天日。

从见了天El的溶洞顶端边缘看去,就像看见一个天然的深坑,所以把这些塌陷的溶洞形象地称作“天坑”。

类似的天坑在衢州的常山新桥乡也有分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灯盏坑”.坑中溶洞也被当地人冠以“牛脚洞”的美名。

据说,牛脚洞内共有99个洞。

这些洞大小不一,洞口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宽处可进一辆汽车。

洞内大洞套小洞,小洞连大洞,上洞牵下洞,下洞接上洞,就像一个山间迷宫。

当地人说,他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

只敢在离洞口较近的外洞活动,不敢深入。

牛脚洞洞群内有暗河。

一年四季水流不断。

遇大旱之年,村中无水灌溉时,人们就从牛脚洞中抽水,水流源源不竭。

20世纪曾有村民用近吨重的稻秕倒人洞中,数十里外四面搜寻河流,未见有稻秕流出。

这些水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

无人知晓。

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曾在2007年6月专门为它拍摄过一部专题片。

天坑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比比皆是,但一般直径都不超过五六百米,坡度至少有五六十度,人迹罕至。

可是在浙江有这么大的天坑是很罕见的,这个天坑直径有1千米,坡度只有30度,还住着人。

资料链接: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等喀斯特正地形,及溶沟、落水洞、盲谷等喀斯特负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而地表则有与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天坑)、芽洞、天生桥等地貌。

五、古生物的摇篮

衢州市内古生物化石种类多、门类全,丰富多样。

如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的化石群中,笔石和牙形刺同时发育。

江山金交椅出土的巨齿龙化石,个体巨大,经复原后的巨齿龙(礼贤恐龙)体长达20多米.是目前省内最大的恐龙化石。

同时期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自1970年在衢江区樟潭镇第一次被发现以来,又相继在柯城、江山、龙游大量发现。

在江山大陈乡大塘村湖山坑洞发掘出了较完整的大熊猫、中国犀等12种动物的牙齿116颗。

1997年1月.国际地科联组织确认常山县黄泥塘剖面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从而宣告了中国第一枚“金钉子”的诞生。

被喻为“金钉子”的标准地层剖面,是每一个地质年代起始阶段地层发育最完整、生物化石含量最丰富,也是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剖面,它既是识别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地质年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地学研究、开发地球资源的地质样板和对比标准。

常山县黄泥塘的“金钉子”剖面的发现,证明在奥陶纪晚期江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地壳运动,使得常山及其周边地区地层被抬升,成为一个接近陆地的滨海环境,而不同于相邻地区,因而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层古生物序列,从而改变了江南地区的地质演化史。

黄泥塘达瑞威尔阶是完整的地层序列,对地层科研有重要意义。

资料链接:

(通俗地讲“金钉子”就是一把尺子,而这里指的尺子不像我们平时用来量衣服、量身长的尺子,这里指的尺子是衡量地质年代的一把尺子,也就是说要判断全世界所有那个年代的地层,都必须把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当做尺子去比较,以此Y,j标准,来推断、分析其他各地的地质年代,所以它是全球标准地层剖面。

黄泥塘地层剖面是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点(GSSP),即全球达瑞威尔阶的唯一的对比标准,在科学上具备了国际上对比和研究的价值。

曾经统治地球长达7千万年的恐龙,在中生代后期神秘地消失了,但在三衢大地却留下了许多遗骸。

1977年10月,江山原礼贤乡陈塘边村金交椅自然村的小山坡上,有人挖到了“龙骨”。

这个身体全长20多米、体重40余吨的“礼贤江山龙”与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大的四川“马门溪龙”差不多大小。

为新属新种,全世界独一无二。

2004年4月,衢江区樟潭镇高塘石村大脚垅山再次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后经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专家挖掘、考证,初步判断为大型食草蜥脚类恐龙,个体长约20米,比“礼贤江山龙”略小。

同年6月,高塘石村村民再次发现40余块翼龙骨骼化石。

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专家说,我省共发现5条恐龙骨骼化石,而衢州就占3条。

1970年8月.浙江省冶金地质勘察队来到衢江区樟潭镇高塘石村找矿,不经意间,在该村一处红砂岩山坡上发现了两枚恐龙蛋化石,急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其距今至少约1亿年。

这是浙西地表最早被专家认定的两枚恐龙蛋的化石.并填补了我省恐龙蛋化石发现的空白。

从1970年至今,衢州出土恐龙蛋化石已达20多次。

种种迹象表明,三衢大地在侏罗纪、白垩纪曾是恐龙的乐园。

第三课良好的自然生态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是华东的净土、浙江的绿源。

衢州区域内具有较为良好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立体小气候,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是全国9个国家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动物有82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2005年统计资料),境内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达到Ⅱ级标准。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接近全省的2倍,大中型水库和源头地区的水质保持在I类水平,地表水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总之,衢州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

一、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于1975年3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田山总面积由建立之初的13.7平方千米扩大到现在的81.1平方千米,峻岭湍流,古木参天,珍稀动物栖息其间,大自然赋予古田山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属白际山脉南端,山势陡峻,主峰青尖海拔1246米,山体绵延46千米,形成北、东、西三面群峰环抱的簸箕状,南方暖气团可以迂回入内。

气候呈现出温暖湿润的特征。

区域内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存在。

森林的茂盛和植被的扩大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重要因素,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在群山之上,对涵养水源、挡风滞尘、保肥保土、净化空气起到重要作用.也改善了该地区方圆上百平方千米的气候和水文。

据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植被的恢复和扩大,20世纪90年代开化的年降水量比60年代多331.3毫米.达2026.9毫米。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气候温和湿润。

植被覆盖密度大,土壤层中腐殖质深厚,肥力较高,因此物种十分丰富。

保护区内已记录的植物有244科897属1991种,其中苔类植物22科39属89种,藓类植物33科103属236种,蕨类植物34科66属166种,种子植物155科689属1500种。

在古田山自然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